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奇葩的房产推销(新房市场上30W打造的)

奇葩的房产推销(新房市场上30W打造的)众所周知,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生意。为了避免惨剧的发生,还是建议取关先。这我可是有经验的。之前的一篇文章在某平台讨论热度拉满,居然还有那么多人不理解自己手里有600W,买完1000W的房子,一顿运营下来手里还能有几百万的操作。还能说什么呢,这些人关注我时间久一点的话,我都怕他们见识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之后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01

上新闻了,杭州市花30万就可以搞定“E类”人才,从而可以享受多项政策福利、优先参与摇号选房的事儿——

终于上新闻了。

一般情况下这种大家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骚操作被送上热搜,要不然就是意味着真的准备拿他们开刀了,要不然就是意味着意向客户变少、需要打一波广告了

尽管这种生意在业内已经不算是什么秘密,但是写出来一定会有认知跟不上的读者会感觉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这我可是有经验的。

之前的一篇文章在某平台讨论热度拉满,居然还有那么多人不理解自己手里有600W,买完1000W的房子,一顿运营下来手里还能有几百万的操作。

还能说什么呢,这些人关注我时间久一点的话,我都怕他们见识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之后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为了避免惨剧的发生,还是建议取关先。

02

众所周知,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生意。

而过去五六年时间,杭州收益最大的地方就是新房市场——无脑打新,坐等躺赚。

在18年的摇号政策出来之前,想参与这场财富盛宴的方法是——茶水费

想买某个楼盘,就要先请这个楼盘里有能力确保你能买到这里房子的人品茶。

于是那个时候的楼市出现了很多房价400W,喝茶100W的现象。

比如著名的“奥体三兄弟”,开盘价格不到4W,想买到这里的楼盘,却要付出将近100W的茶水费。

奇葩的房产推销(新房市场上30W打造的)(1)

当然了,这和请领导喝茶一样,你愿意花这个钱请,也不一定领导就愿意给你这个面子。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哪怕算上将近100W的茶水费,奥体三兄弟的房子也让当时那些人人均赚了个翻倍。

恩,也就五六百万收益吧。

奇葩的房产推销(新房市场上30W打造的)(2)

03

18年以后,摇号政策出台。

奇葩的房产推销(新房市场上30W打造的)(3)

为了贯彻上头的“房住不炒”、为了让无房户能优先买到房子、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杭州......

在摇号的前提下,一项又一项的倾斜、限制措施也纷纷出台。

正面的效果一定是有的。

但同时也有了更多令人三观尽毁的现象:

居住在一个屋檐下的爸爸妈妈,却分别是其他人的法定“老公”、“老婆”;

年近60岁每个月靠收好几套回迁房房租度日的本地“无房户”;

才刚刚年满30岁却已经交了15年社保的90后社保巨子;

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各种垫资冻资融资公司......

懂得人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不懂的人则不必强求,我佛只渡有钱人,不渡有缘人。

当然,政策的执行中,其中一些BUG也在一点一点被堵上,或者被包装成了更不易被发现的其他形式。

我刚才都说了,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生意。

04

于是那些“短暂”地在杭州高科技公司供职过的“E类”人才们的出现,一点儿也不稀奇。

或许他们就是当年挤破了头去请人喝茶的那批人,换了个马甲,卷土重来罢了。

30W买个“E类”,不过是新时代的茶水费而已,而且还比当年便宜了不少。

毕竟近两年杭州的新房市场,那些摇中就能直接升一个阶层的红盘们,有房家庭社保不顶格直接劝退,无房家庭堪堪入围也就那么点儿可怜的中签率,只有人才们有恃无恐,能以最高的胜率,站在这片血流成河的斗兽场中央。

所以,怎么可能会没有人不想拥有一个“E类”人才的身份?怎么可能会没有专门从事这门生意的人?

不说摇到号的巨大收益,单单其他的优惠政策,也足以让人心动。

只不过大多数还没有觉醒的干电池们,压根就不会想到——“我了个去,这也可以?”。

05

只是市场凉起来的速度有点儿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人才好像有点儿不够用了

过去这两年,全国的大部分其他地区,其实早就已经跌妈不认,凛冬已至。

唯独杭州,还逆势保持着一手房市场的火热,成了房地产市场上的一只“妖股”。

奇葩的房产推销(新房市场上30W打造的)(4)

但是随着整体的泥沙俱下,杭州的一手房也开始显露出了疲态:

在最近两个月开盘的新房中,除了极个别确实红的,和一部分被营销砸钱硬捧红的楼盘,还能维持住整体30%以下、人才需要摇号的中签率以外,大多数楼盘已经来到了几乎流摇的中签率,以及人才来了就能选房的程度。

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在人才要拼到138个月社保的时候,他们没有人站出来揭露“人造人才”的灰色产业链。

却在这个人才已经不太够用,市场一触即溃的时候,勇敢地将这个“现象”揭露了出来。

到底是既得利益的那些人打算过河拆桥了呢?

还是那些从事这门生意的人想趁着人才政策最后的红利,再捞上一笔呢?

对了,怕你们忘了,所以再絮叨一次: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生意。

所以这个时候还在想着通过这种手段走捷径的那些人,只能说你可真是个“异类”,真是个“人才”啊喂。

#摇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