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新房质量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新房的质量问题)

新房质量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新房的质量问题)各个城市对主体结构的工程进度的常规要求是:各省市会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的基础,出台符合当地的商品房的预售管理细则。要取得房子的预售许可证,必须达到所在城市对工程进度的要求条件。什么是“5986”原则?就是从拿地起算,第5个月动工、第9个月销售、第一次开盘销售就要售出八成、销售的产品中住宅的占比必须达到六成以上。高周转模式给开发商带来快速的利润回报,但同时也给房子带来了质量隐患。

新房质量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新房的质量问题)(1)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曾经说过:

我们低成本拿地,快速开发,配套到位,低价开盘,精装修交房,这样的速度别人做不到,这样的把控,别人做不到,我杨国强能做到。

拿地的同时,设计基本完成,三个月内开工,第4个月开盘、第5个月资金回正、第6个月资金再周转……

万科也有他自己的“5986”原则。

什么是“5986”原则?

就是从拿地起算,第5个月动工、第9个月销售、第一次开盘销售就要售出八成、销售的产品中住宅的占比必须达到六成以上。

高周转模式给开发商带来快速的利润回报,但同时也给房子带来了质量隐患。

新房质量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新房的质量问题)(2)

高周转模式是怎么影响房子质量的呢?

各省市会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的基础,出台符合当地的商品房的预售管理细则。要取得房子的预售许可证,必须达到所在城市对工程进度的要求条件。

各个城市对主体结构的工程进度的常规要求是:

七层以下(含七层)的商品房项目,完成结构工程并封顶;七层以上的项目要完成三分之二的结构工程;

如果是使用装配式的项目,也最少需要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的结构工程。

高周转其实是抢主体结构的工期

标准层的工期一般在7天左右。

但是,为了尽快取得预售许可证,开发商会要求施工方将工期压缩到3.5天至4.5天。每一层的工期差不多缩短了40%-50%,最终等于将主体结构的工期压缩了一半。

这样压缩工期肯定对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大白话来说,就是在主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凝固之前,就开始建造下一层了。

这样的结构一般都会有放线偏差的问题;再严重的话,会因为结构的养护不足,导致混凝土开裂。

混凝土开裂正是房子漏水问题的根源所在。

主体结构都尚且如此,再出现其他质量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砌墙为例:

一面约3米高的墙体是需要分三次完成的。

第一次所砌的墙面不高于2米;第二次则是在砌了一圈后,再回来砌以上的墙面。这是因为要给水泥凝固留出时间;最后预留与梁底连接部分,约为20厘米。在7天的养护期后,再做顶砖处理。

为什么要7天的养护期呢?

因为砌墙所用的水泥砂浆,在凝固前后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如果过早地做了顶砖处理,在交付使用后,就很容易出现裂痕。

再例如外墙:

有些房子在购买者收房后不久,外墙的漆面就开始出现脱落,还有的甚至在收房时,就已经开始脱落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外墙。

北方的房子:其外墙和漆面之间还有一层保温板。这层保温板的安装,除了打拉爆螺丝外,还需要做粘贴材料的工艺处理,完成保温板安装后才能做漆面。

南方的房子:则少了保温板,大多数是漆面。

但无论粘贴材料,还是漆面处理,都是标准的工艺要求。

拿漆面来说。

做漆面之前,先得将外墙补灰走平,然后再刮三道腻子。每一道腻子都必须待其风干后打磨,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特别是最后一道防水腻子。

在腻子的工序完成后,再上三道油漆的工序。

但是,在工程作业时,如果遇上回潮天气,那腻子和油漆的风干速度就会特别慢。如果再遇到下雨,那返工重做就是常规操作了。

然而,真会坚持工艺操作吗?

不会。

因为抢预售,得抢主体结构的工期;同样抢交付,也得抢施工工艺的工期。

这就是漆面脱落的答案。

新房质量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新房的质量问题)(3)

开发商不知道房子会出现质量问题吗?

当然知道

他们还在一开始就想好了处理方案。

某些开发商在项目立项时,就成立工程设备紧急抢修小组。将整个项目10%的建筑成本预留出来,作为未来这个紧急小组的抢修费用。

开发商很清楚,哪怕购房者在收房时发现诸多问题,但只要他们态度积极地抢修配合,大部分的购房者也会接受和妥协的。

越是在房价飞涨的时候,开发商支付施工款是越爽快的。

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压缩工期。

同时,压缩工期也可以帮他们省下融资利息的成本。

只要房子不坍塌,不涉及安全问题,其他一切都不是事。

所以,我们看到外墙脱落、墙面开裂、阳台漏水、消防设备设施不达标、地漏下水沉弯处无防臭、未做防水测试、厕所下沉空间不达标、观景绿化不符……这些质量问题,其实根本不用意外,毕竟这些问题,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新房质量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新房的质量问题)(4)

除了质量问题外,还会有偷工减料的问题吗?

有。

只是以前的做法和现在的做法不一样罢了。

以前的开发商不会太重视房子的交付品质,减少钢筋的使用数量是常规操作。他们会在设计院的设计图纸上,重新计算出既能达到建筑效果,又能减少钢筋使用数量的方案;然后控制混凝土的标号,使用不同标号的混凝土,成本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在一些肉眼可见的地方偷工减料,就像门做窄一点,走廊做窄一点、电梯做微型一点;甚至将整体的建筑面积做小,来达到节省建筑费用的目的。

那时候,有人以为开发商是以公摊面积的名义来赚钱的。

其实不是。

开发商取得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时,房子的容积率就已经确定,可售面积是固定的。他们真正要省的,其实是建筑的成本费用。

以建安成本3000元/平米来计算,少建一万平米就等于省下三千万的费用。那个著名的国际友谊花园偷面积事件,开发商使用的其实是这个方法。

对于开发商而言,房子的容积率不会改变。只要蒙混过关操作得当,省下的建筑成本可是实实在在的。

相对而言,现在开发商的水平可就高多了。

他们优先考虑房子的交付体验,看得见的地方,通常都会将品质做上去。

那他们在哪里下手呢?

开发商内部称为成本控制,来看看他们控制哪些方面的成本。

1. 控制标准层的高度

通常情况下,豪宅的层高标准是3.15米到3.3米,普通刚需住宅的层高标准是3米。而开发商会将层高控制在2.9米,甚至2.85米。这部分的高度差额就是控制出的建筑成本。

2. 控制好“窗地比”的数据

房子有通风采光的规范要求,开发商会控制在最低标准的基础上,采取尽量少开窗,或者开小一点的窗,来达到目的。

窗地比指的是窗户展开面积,跟地面展开面积的对比。豪宅的窗地比在0.3左右。普通刚需住宅的窗地比在0.21至0.23之间。

控制好窗地比,就能省出成本费用。毕竟做窗户的费用可比直接做外墙的费用高多了。

3. 减少车位的投入

一些城市法人停车位是不可以出售的。

不能出售的停车位对开发商而言,是没有价值的。这时候,开发商只会以最低的车位比标准建设最少的车位;

4. 降低车库的层高;

控制地下车库的投入,是可以省出很多成本费用的。只要降低地下室的埋深就行,这样做不但可以少做支撑柱,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土方的开挖。

5. 控制外立面的成本

一些建筑物在原定的设计中,外墙是有装饰线条、外挂铝板、外挂石材及玻璃幕墙的。那么,只要将外立面的高端材料变成低端材料,就可以省下一笔相当大的成本支出。

这也是往往购房者在收房子时,发现现楼与当初效果不符的原因。

6. 控制公共区域的装修

整个项目的公共区域装修面积非常大,与控制外立面成本一样,处理高端材料到低端材料的简化,就能达到开发商的目的。

……

发现了吧,现在开发商偷工减料的套路可多了。

如果现在还有人说他们靠公摊面积来偷工减料,只能说都太小看他们了。

新房质量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新房的质量问题)(5)

我们也来说说公摊面积的问题吧

是公摊率,还是得房率?

2022年,青岛市的某个楼盘因为公摊面积的问题冲上了热搜。从这个事件里,我们看到了购房者们对公摊面积问题的质疑,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公摊面积不透明所致。

然而,在建造房子前,所有的建筑图纸是必须送到相关管理部门备案的。这些已经备案的图纸,是不能说改就改的。也就是说,房子的公摊面积在设计图纸报备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好了。

而且,如果开发商达不到图纸中的公摊要求,是要给相关管理部门按规定处罚的。

一般而言,超高层的房子比起多层和高层房子来,要配置更多的消防避难层、电梯井和设备层。出于承重角度的考虑,位于超高层下面的剪力墙、结构墙、承重墙和承重柱,通常都会建得比较厚、比较大。而在房子越往上建时,这些剪力墙、结构墙、承重墙和承重柱会逐渐缩小。

但是,每一套房子要分摊的公摊面积是一样的。

最终会导致低层房子,由于墙体较厚的原因,导致房率相对较低,反过来,高层房子的实际得房率会相对较高。

这时候,如果以实际得房率来反应公摊面积过高的话,其实无形中是有偷换概念的。

公摊率变化了吗?

我们注意一下这件公摊面积的事件中,事主市民李黎(化名)所表达的内容:

购房时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31%公摊面积,收房时却变成了46%……

“这就意味着我们花了上百万元买到手的房子,实际上将近一半都不是自己住的,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情况,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购买。”

发现了吧

公摊面积由31%变成46%了吗?

并没有。

真相可能是营销人员担心说出实话后,购房者就不买单了。

为什么营销人员敢口头承诺呢?

只是想欺骗购买者吗?

当然不是。

其实开发商还真有“改变”房子公摊面积的方法。

怎么做到的呢?

也是偷面积

有些房子项目,开发商会在设计中预留一些镂空的位置,在相关部门验收后,会搭板加建成房间“赠送”给购房者,这样就抵消高公摊面积带来的营销影响。

但是,很明显这是违规操作,而且不一定百分百成功。

以往房子验收都是分段验收,开发商完全可以在结构验收完成后,将镂空的位置完成搭板和间隔。

但是,现在很多地方的验收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由原来分段验收改为整体验收,必须所有部门一起验收、一并通过,那么,这种违规操作就肯定没戏了。

多一间房和少一间房,得房率的区别是巨大的。

如果房价处于上涨期,购房者一般都会不了了之。可是现在处于房价下跌的调整周期,购房者当然就不愿意了,维权退房也就常规操作了。

不过,买的不如卖的精。

开发商当然更清楚现今的房地产市场。如果退房的话,要再销售出去是相当困难的。既然没有涉及什么违规操作,肯定不会轻易妥协的。

新房质量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新房的质量问题)(6)

取消公摊面积难吗?

有不少专家出面表示取消公摊面积不可行,但这并不影响购房者对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

取消公摊面积需要考虑一些问题。

容积率问题

当前的容积率决定着开发商的可售面积,是开发商收入的直接保证。

如果实用面积与原来审批的容积率的面积一样,开发商肯定非常乐意,因为这样他们能卖的面积增多了。

然而,每个地区都有居住密度的限制。

这等于将房子所在社区的实际容积率提高了,结果必将导致居住密度的提高,最后带来整体居住质量下降的结果;

如果实用面积只与原来审批的容积率中的实用面积相当。

这样就没有影响到开发商的利益,也没有影响到居住密度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结果其实取决于开发商能不能通过公摊面积赚钱。

如果开发商可以通过公摊面积赚钱,他们会在很多的地方提前预留出极大的“赠送空间”,在验收合格之后,将这些预设的“赠送空间”并入到购房者购买的房子内。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房价也会加上去;

如果开发商不能通过公摊面积赚钱

那公摊部分肯定会缩水,例如走廊会做窄、门会做小、电梯会减少。绿化部分就更不用期待了。

所以,取消公摊面积就得先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在还没有取消公摊面积之前,公摊率必须公开透明,才能减少购房者们的质疑。

新房质量问题解决方法(有些新房的质量问题)(7)

最后,来谈谈精装修交付的问题。

大家可能发现,以前都是毛坯交付的房子,而现在基本都是精装修交付了。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这里面是有政策导向的。主要是出于对城市的环保、景观、成本节约等多方面的考虑。

房子的精装修价格是要向管理部门报备的。

然而,精装修交付却成了开发商的利润调节器。无论是不是新房限价,开发商都会虚报精装修的成本。

为什么要虚报呢?

因为精装修的价格,既能规避新房限价下,无法涨价的价格问题;还能减少相应的税务支出成本。

通常刚需住宅的精装标准,会以1200元-1500元/平方米虚报至3000元-4000元/平方米;豪宅的精装标准,以3000元-4000元/平方米虚报至8000元-10000元/平方米;

购房者不会投诉吗?

当然会投诉

只是在房价上涨的时候,投诉就会少一些。

不是购房者势利。

而是因为在房价上涨的市场条件下,你不买,别人抢;你退房,马上就有其他客户要。

如果这时候购房者退房,还想用当初买房子的价格去买相同条件的房子,是买不到房子的。所以,权衡再三之下,只能选择妥协和接受。

因此,在房价横盘或者下跌时,投诉就会多起来。

特别在2022年,精装交付的维权事件特别多。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合肥房企联名抗议事件,17家房企联名提出抗议,要求政府打击房闹,维护其营商环境。

试问一下,如果精装修不是货不对板,如果不是虚报成本,这些购房者能闹得起来吗?

也反映出未来购房者与开发商最大的分歧,会在精装修交付的问题上。

据说,现在已经有一些城市压下了不少精装备案的申请。

证明在房价进入调整周期后,没有市场因素的加持,精装修还想走货不对板的路,是行不通的。

最近有一个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2022年3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出台《住宅项目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里对很多容易出现偷工减料的地方,都作出了明确规范要求。

可以预见,未来新建房子的质量是会越来越高的。

而在这之前,我们还得规避好那些质量的风险。

不轻易听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有针对性地规避高周转的项目,是会让我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的。

即使这轮房价调整周期过去,未来房价还会温和上涨,但是出现快速暴涨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别着急,我们可以慢慢选。

本篇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