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昭传(闺阁昭传之白首双星)
闺阁昭传(闺阁昭传之白首双星)且看,第三十一回中表述的是:“有人回,史大姑娘来了。一时,果见史湘云带领许多丫环、媳妇走进院来。”这样兴师动众的来贾府,是隐寓丁氏出嫁的热闹场面。又表贾母说热,让湘云脱外衣,王夫人说,也没见穿这些作什么。黛玉又说出湘云往日偷穿老太太一件簇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不小心跌了一身泥,众人想起前情都笑了起来。这些描述,是暗示湘云此际身穿的正是大红色的新娘礼服。接下来王夫人说湘云是眼见有婆婆家了,这就暗示湘云所象征的人物,此际正出嫁来到婆婆家。贾母又让湘云和宝玉之间改称呼,不许哥哥妹妹相称。为什么?因为是夫妻了嘛。《红楼梦》真事隐之所以难以还原,就在于每个章回、每个情节中的人物象征身份都是随时在变的。都必须时时根据情节氛围和人物形象特征,来识别其象征身份。更要随着情节氛围的变化和人物形象特征的改变,来发现其象征身份又转换了。这是处处回避不了的最艰难的解谜环节,掌控不好,就难以破假识真。那么,怎样才能破
作者:孙华天
史湘云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谜,长期困扰着《红楼梦》研究者。人们对这个谜的破解也有很多种,稍早的说法有贾家败落后,湘云嫁给了宝玉,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等。但这些说法都难以令人信服。
后来曹雪芹被考证为《红楼梦》作者,宝玉就成了曹雪芹。人们又找出一些女子充当湘云,往曹雪芹身上配对。但都无法解决两者白首双星之命运,看来把宝玉简单地当成曹雪芹是行不通的。
近些年来,就连曹雪芹的著作权都纷纷遭到质疑,没有谁能在真事隐上将曹雪芹的亲历亲闻还原出来。所以曹雪芹的自传说和著作权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令人难以信服。
那么,怎样才能破解史湘云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谜呢?有个重要前提必须首先解决,那就是先确立《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谁。只有真正作者得到确立,才能把围绕在他身边之人的身份找准了;才能正确揭示出身佩金麒麟的史湘云是谁。
笔者在十年前,就找到了《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他就是康熙皇帝的孙子、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宁郡王弘晈。弘晈才是作品开卷交代的那位“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真正作者。在假语村言下隐写的真事隐,都是宁郡王弘晈的亲历亲闻,而曹雪芹则是帮助弘晈著书的第二作者。
那么身佩金麒麟的湘云是谁呢?原来史湘云在【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情节中,象征的正是内务府大臣丁皂保的孙女丁氏。作者在这一回中,用史湘云象征丁皂保的孙女丁氏,来隐写她嫁给了宁郡王弘晈,成为了弘晈的侧室。宝玉在这一回中象征的是弘晈,在其他章回中,宝玉还分别象征别的真事隐人物。湘云同样在其他章回中,去分别扮演不同的真事隐人物。假故事上的人物,都不是某个真人物的单一死板原型,他们都是随时随地变换象征对象的。
《红楼梦》真事隐之所以难以还原,就在于每个章回、每个情节中的人物象征身份都是随时在变的。都必须时时根据情节氛围和人物形象特征,来识别其象征身份。更要随着情节氛围的变化和人物形象特征的改变,来发现其象征身份又转换了。这是处处回避不了的最艰难的解谜环节,掌控不好,就难以破假识真。
且看,第三十一回中表述的是:“有人回,史大姑娘来了。一时,果见史湘云带领许多丫环、媳妇走进院来。”这样兴师动众的来贾府,是隐寓丁氏出嫁的热闹场面。又表贾母说热,让湘云脱外衣,王夫人说,也没见穿这些作什么。黛玉又说出湘云往日偷穿老太太一件簇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不小心跌了一身泥,众人想起前情都笑了起来。这些描述,是暗示湘云此际身穿的正是大红色的新娘礼服。接下来王夫人说湘云是眼见有婆婆家了,这就暗示湘云所象征的人物,此际正出嫁来到婆婆家。贾母又让湘云和宝玉之间改称呼,不许哥哥妹妹相称。为什么?因为是夫妻了嘛。
再看稍前有张道士提亲,宝玉得到一个金麒麟。此际翠缕与湘云论阴阳时,拾到了宝玉丢失的金麒麟,一看与湘云所佩金麒麟正是一对。金麒麟配对,恰恰透出此回宝玉所象征的弘晈和湘云所象征的丁氏,已配对为夫妻了。
这回下半回的回目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其意不是指宝玉和湘云后来才成婚。而是隐寓他们象征的人物此际就已成婚,因此才伏下后来的夫妻分离白首双星。 那么为什么其命运是【白首双星】呢?原来,弘晈这位侧室丁氏,与弘晈继福晋纳喇氏之间产生了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纳喇氏便借助乾隆帝权势,将丁氏从弘晈身边踢开,撵回娘家,永远不准回到弘晈身边。这段隐情,作者变换了象征对象,用晴雯来象征丁氏了。晴雯遭到陷害被撵回家之情,便是丁氏遭遇的隐写。假故事上晴雯被写死了,但真事隐中的丁氏则没死,而是与弘晈天各一方。
弘晈的嫡福晋是:西林觉罗氏,既鄂尔泰的侄女,由雍正帝指婚嫁给弘晈,婚后难产死了。雍正帝随之又将査郎阿之女纳喇氏指婚给弘晈为继福晋。也就是继正室夫人。大清典制中的嫡福晋、继福晋、第一侧福晋,都是有朝廷俸禄的,嫡福晋更是要册封的。侧福晋不管有几个,只册封一位。一般来说,还必须是生育过儿女的世家之女才有资格。大清朝宗室王爷及重要成员的婚姻,都是皇帝说了算。谁家儿子娶谁家闺女,都是以维护皇权利益为准则的。王爷及宗室重要成员,是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将皇帝指婚的妻子休掉的。否则,就是对皇权的大不敬而遭祸殃。弘晈后来就触碰了这个红线,但皇权不允许弘晈休了继福晋纳喇氏,只好把她留在宁郡王府。后来加之别的原因,弘晈便把自己的铁帽子王丢了。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加上后来的四个铁帽子王,一共十二个铁帽子王。这是稍懂清史的人都了解的史实,但很少有人知道并谈及还有一个铁帽子王的存在史实。那就是被雍正帝赐封为【世袭罔替】的宁郡王弘晈。按排序,弘晈应排在铁帽子王的第十位。
《谕著将怡贤亲王之子干珠耳袭封怡亲王,弘晈封为郡王世袭罔替》
雍正八年十月初二日(原来弘晓的小名叫干珠耳)
上谕:吾弟怡贤亲王之事朕躬,至诚至敬,翊赞劻襄,裨益于宗社国家民生吏治者,功勋懋著,自古罕有比伦,而其忠爱朕躬之心肫诚笃挚出于至性,更有非言词称述所能宣者。朕即加恩沛泽于常格之外,究不能展朕崇德酬庸,寤寐追思之念耶。吾弟之子干珠耳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不替,凡朕加恩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佐领属下等项亦不可挪移,更改一二。再者,朕于雍正三年春以怡贤亲王总理事务恪恭抒荩夙夜勤劳,曾降谕旨于王诸子中再封一郡王以昭恩奖,比时王再四恳辞,情词谆切,朕不得已勉从所请,成其兼让之美。今吾弟仙逝,朕追想遗徽中心辗转,在贤王有必应加之礼,在朕衷有实难已之情,虽与吾弟宿愿相违,朕亦不遑顾惜。弘晈著封为郡王世袭罔替。所有袭封亲王,册封郡王应行典礼,该部察例具奏,特谕。(提供史料的网址是:http//blogsina.com.cn/u/1277314273)(《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五]··页185——186)
《清实录》中乾隆帝说弘晈的王爵“系皇考特旨,令其永远承袭者”的“特旨”,指的就是雍正帝这个让弘晈世袭罔替的“特谕”。但乾隆帝并没遵守父皇旨意,而是不声不响地把弘晈的铁帽子王给废了。
什么叫【世袭罔替】?就是说,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人,他的子孙中永远有一人承袭这个王爵,故亦称“铁帽子王”。而普通的世袭,则是子孙代代要降等承袭的。一般郡王降到辅国公、亲王降到镇国公就不再降了。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那都是开国功臣,为大清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到了雍正朝,怡亲王允祥去世后,雍正帝一下就封允祥一门两个铁帽子王。可想而知,怡亲王允祥的功劳该有多大。贾家两个世袭,就是对允祥一门两个铁帽子王的影射。是十三阿哥胤祥帮四哥胤禛谋夺帝位,并帮四哥巩固帝位,才换来自家两个铁帽子王的莫大殊荣。
【双星】是指牵牛星和织女星。《红楼梦大辞典》中说:“织女为天帝孙女,故亦称天孙、帝孙。长年织造云锦,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乃中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能隔天河相望,惟有悲泣,后来感动天帝,准许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这个传说故事中的“织乃中断”,就是说织女不效忠天帝了。由此来隐喻丁氏的罪状,她有纵容弘晈不效忠皇权之嫌,这是皇权使他们永远分离的根本原因。【白首双星】是说弘晈与丁氏两个人头发都熬白了,也没能再团聚。
在小红与贾芸的恋爱情节中,作者用小红来象征丁皂保孙女丁氏,又用贾芸来象征弘晈。书中透出小红是家生女,其性质是家奴(包衣)。而内务府大臣丁皂保正是清皇室的包衣家奴。李纨向凤姐说明小红身份时,提到的管家林之孝,隐指的就是内务府管家丁皂保。将小红说成是林之孝女儿,与实际辈分差了一辈,实为作者掩盖之笔。这个情节中的小红,实为丁皂保的孙女。作者用林之孝来象征内务府大臣丁皂保,是因为只有丁皂保的身世经历可考,可以让探索者找到小红的真实来历,丁皂保的儿子们,就没什么信息可提供给我们的了。凤姐说林之孝两口子,一个天聋、一个地哑。表面看是形容其呆笨,实际上是暗指这两口子已是非常年迈之人了。雍正十一年之际,丁皂保已七十八岁了。
小红的象征身份;史湘云【白首双星】时的象征身份;晴雯的被撵之时的象征身份;贯穿起来,便是围绕在弘晈身边某一位女性的生活轨迹。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女子来自清廷内务府包衣世家。但她是谁家女孩?姓什么?家庭背景如何?都长期困扰着我,在内务府可考的为数不多的人员中,长期无法找到对应者。到了2012年,才发现了内务府大臣丁皂保的相关史料,终于将弘晈这个侧室的身份确定下来。
林之孝的管家身份和天聋地哑特征,与丁皂保特征无不相符。小红在辈分上稍一变通,这个丁皂保的孙女便浮出了水面。她的身份确定,用时最长,成为困扰最久的难题,好在终于解决了。
《红楼梦》中隐写的成亲事件,笔者已揭示出六处。第一处是:宝黛初聚,隐寓的是弘历娶富察氏为嫡福晋,这处情节中宝玉象征着弘历。第二处是:宝玉梦中与可卿的云雨情,隐寓的是弘晈娶西林觉罗氏为嫡福晋,这处宝玉象征弘晈。第三处是:宝玉和秦钟相聚,隐寓的是弘晈娶纳喇氏为继福晋,这处宝玉也象征弘晈。第四处是:薛蟠纳香菱为妾,隐寓的是弘晈纳李氏(李煦孙女)为妾,这处薛蟠象征弘晈。第五处是:宝玉与湘云的金麒麟配对,隐寓的是弘晈纳丁氏(丁皂保孙女)为侧室,这处宝玉还象征弘晈。第六处是:九十七回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隐寓的是李氏(李煦孙女)回嫁曹雪芹。
在弘晈的家庭成员史料中,没有侧室丁氏之名。这是由于乾隆帝拆散了他们夫妻,所以在宗室谱碟记载上,弘晈的妻妾中就没有丁氏之名了。同样,弘晈的另一位爱妾李氏,既李煦孙女,也被乾隆帝遣回到曹雪芹身边。所以,在弘晈的家庭成员史料中也没有李氏之名。
李煦孙女与曹雪芹从小订了娃娃亲,但李曹两家都遭遽变,随之改变了他们的婚姻命运。李煦被抄家后,离开苏州回到北京,只剩家眷十余口由内务府管束,其余奴仆家丁皆由朝廷变卖。 李煦与内务府总理大臣庄亲王允禄两家有点姻亲关系,便求允禄把自己的小孙女送到怡亲王府当丫头。允禄因李煦是被雍正帝罢官抄家的罪臣,不愿相助,李煦便以自己手中握有庄亲王小尾巴相要挟,从而达到了将小孙女送往怡亲王府的目的。此情是用雨村乱判葫芦案来隐寓的。
李煦孙女在怡亲王府深得允祥夫妇赏识,长大后又受到弘晈的喜爱。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去世,待弘晈为父王允祥守孝期满后,弘晈之母便让李煦孙女做了弘晈的小妾。书中薛蟠纳香菱为妾之情,便是其隐写。这样,曹雪芹到了适婚年龄,便没能与自己从小订婚的李煦孙女成亲,这个隐情是用冯渊没能娶成香菱之情来隐写的。 后来乾隆帝弘历与弘晈的关系闹僵了 再加之弘晈继福晋纳喇氏不容李氏 弘历便给弘晈拟了个罪名 "强占有夫之妇"。强行将李氏嫁回给曹雪芹 借此打击弘晈。这样 李氏便回到了曹雪芹身边.
请看脂批说“《牡丹亭》中伏黛玉死”。剧情是:杜丽娘后园寻梦无果,积郁成疾,心病难医,带着对爱情的渴望离开了人世。杜丽娘的死,只是“离魂”,还有后来“还魂”的死而复生。黛玉之死与其暗合。《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隐寓的正是李氏被迫与弘晈“断痴情”之事。假故事上黛玉被写死了,可黛玉象征的李氏并没有死,而是换了别人继续象征她回嫁曹雪芹了。
那么是谁代替了黛玉,继续象征李氏回嫁曹雪芹呢?恐怕人们大都会认为是薛宝钗。这恰恰是我们以人物性别特征作为判断标准了。二者都是女性,理所当然是由宝钗顶替黛玉了。然而《红楼梦》的真假辩证艺术手法,则不是单线思维模式。假故事上的男性人物即可象征同性男人,也可象征异性女人。反之,女性人物同样可以象征男性人物,在人物年龄大小和辈分上也是可以变通的。我们只要跨过单线思维模式这个坎,敞开想象力,便能领略其中奥妙。
请看下面举例: 秦可卿死时,给凤姐托梦,对家事的安排,体现出极强的治家能力。出丧的规模之隆重和宏大排场,特别是她享用的竟是亲王等级的棺板。这些高级别待遇和她的超强能力,都与她低微的女人身份极不相配。那么怎样才能相配呢?我们不妨换位思考,把秦可卿当做一位地位极高的男性王爷化身,岂不就与她享用王爷等级的棺板相配了吗。我们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毫不犹豫地扒掉披在秦可卿身上的女性外衣,使其现出原形,露出本来面目。实际上,她的死,象征的正是怡亲王允祥之死。秦可卿只在其给凤姐托梦和丧事情节中象征怡亲王允祥,在其他章回中则象征别的不同人物。
第九十七回,黛玉死后,作者不是用同性的宝钗代替黛玉来象征李氏,而是用异性的宝玉顶替了黛玉来象征李氏回嫁曹雪芹了。破解的机关在哪里?请看,黛玉死时喊的是谁的名字?喊的是:宝玉、宝玉------。就这么简单,喊谁,谁接班!一句话就用宝玉顶替了黛玉。作者就是用这种奇妙简洁的艺术手法,完成了人物象征身份的转换。而我则用了十多年的努力探索,才多多少少地领略了一些作者象征性艺术手法的真谛。 这种用男性人物象征女性人物的艺术手法,在常理上,是不会让人想到的。人们也不会一下子就能认识和接受作者这种男女性别错综转换的象征艺术手法。人们必须经过自己的认真探索,才能渐渐认清作品真假辩证象征艺术形式的真谛。
在九十七回“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时,宝玉象征了女性人物李氏。而薛宝钗这个女性人物,则象征了男性人物曹雪芹了。在皇权的干预下,曹雪芹与李煦孙女终于走到一起结为夫妻了。但这种皇权干预下的婚姻,使二人相见时都非常尴尬,内心也很矛盾。
宗室成员明义《题红楼梦》二十首的第十八首诗,就是指《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隐情而说的: 【伤心一首葬花诗,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其意就是说李氏与曹雪芹重续姻缘。“沉痼”,指的就是李氏与曹雪芹从小订的娃娃亲,没能适龄成婚之事。“续红丝”即指李氏回嫁曹雪芹重续姻缘。“返魂”指的是黛玉躯壳虽死了,但她的魂则没死,而是换了另一个替身来扮演李氏回嫁曹雪芹。明义是用《红楼梦》之名来题诗的,据吴恩裕先生考证,明义写作这些诗的年代,是乾隆中期稍前。至今研究者对明义题的这首诗和用的是《红楼梦》之名,还是一头雾水。我们如果将其放到真事隐上来探索,这层雾水就散了。而且这首诗恰恰可佐证《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原著。
《红楼梦》之名,恰恰对应着李氏的人生经历。她进怡亲王府几年后,嫁给小王爷弘晈为妾,有如一步登天,荣耀无比。但好景不长,几年后就被皇权撵出弘晈的宁郡王府,嫁回到曹雪芹身边。真好似在红楼中做了一场梦,因此李煦孙女便将这部作品题名为《红楼梦》。
《红楼梦》这个书名,代表的正是李氏的亲历亲闻和人生经历。香菱的判词说:“致使香魂返故乡”。隐指的正是李煦孙女回嫁曹雪芹了。所以,从曹雪芹手中传出去的书,都以《红楼梦》命名。而从弘晈手中传出去的书,都以《石头记》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命名,石头代表的则是弘晈的亲历亲闻和人生经历,【脂砚斋】就是弘晈本人的化名别号。脂批中的【畸笏叟】,则是弘晈哥哥弘昌的化名别号。而《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书名,也都是作者圈中人所题。其中的《风月宝鉴》题名,寓意最深刻。是对作品具有真假正反两面艺术形式的形象定位。
正因为李氏回嫁到曹雪芹身边,曹雪芹身边有了这么一个与弘晈共同亲历亲闻的人,曹雪芹才可能帮弘晈隐写“自传”。就在前八十回整理差不多之际,李氏就离开了人世,这对曹雪芹和弘晈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弘晈和曹雪芹之间在缺少了李氏这个深知内情的“纽带”后,就没有完成对后四十回的深加工和披阅增删,就留下后四十回比较逊色的遗憾。由此可见,李氏是作者圈内最关键、最重要的作者。
《红楼梦》后四十回得与前八十回合成全璧,实为弘晈胞弟弘晓的继续完善之功。戚序本批语中属名【立松轩】者,便是弘晓的化名别号。程伟元和高鹗虽是收集整理者,但也对作品流传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多罗宁良郡王弘晈,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丑时薨,年五十二岁。嫡福晋西林觉罗氏,中书卓林泰之女。继福晋纳喇氏,大学士查朗阿之女。妾定氏,保住之女。二子:长子多罗贝勒永喜(出继),次子追封和硕怡亲王永福。】
与弘晈最贴心的这两个女人,都被弘晈继福晋纳喇氏所不容。她勾结乾隆帝打击陷害丁氏和李氏,将其分别从弘晈身边撵走,才有了作者这首痛彻心肺的【枉凝眉】: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2017年7月7日-----------------------------------------------------------------------------------------稍后有丁皂保的史料另文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