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一面大鼓挂在道口的木架上,“吉祥如意”四个汉字醒目。一路上由于我比较兴奋,对导游的讲解似听非听,心不在焉,似乎听导游说用头撞鼓,用拳头打鼓能够带来平安吉祥。于是我就用头撞了一下大鼓,一行人哈哈大笑,说我错了,男人用头撞,女人用手打。我又握紧拳头用力打,发红的手微微作痛。大家一个接着一个,或撞或打,连绵的鼓声和开怀的笑声响在山谷,一个“乐”字写在每个人脸上。一面大鼓挂在道口的木架上一群裹着斑纹兽皮皮衣,披散着长发,手持弓弩的原始人,他们从洪荒苍凉的蒙古大地浩然出发,赤脚行走,风餐露宿,以大地为床,以蓝天为被,吃野果,饮溪水,风雨霜雪考验了他们的智慧和体能,日月星辰见证了他们的足迹。在漫长的行程中,一部分人适应了当地气候,把当下的地方作为长居地,繁衍生息,根植故土。其余的人吃饱睡足继续前行,他们循着逐渐变暖的气温向南迁徙,穿林海,过平原,攀山沟,他们并不知何年何月,什么时间走到了甑皮岩,领头的

(文/若水如诗 原创)


这是一条比较狭窄的小石径,时而盘旋向上,时而径直向前,清凌凌的溪水在道旁的奇石断崖中穿越流泻,遮天蔽日的密林缝隙里偷偷钻进一些光束来。初春三月,浓荫之处寒凉渗骨,的确是春寒料峭。我们一行人从漓江游来去参观前面有个叫“图腾古道”的景点。这个景点在阳朔的“十里画廊”的位置,是再现桂林甑皮岩人居住、生活、婚姻、宗教等历史风貌的景点。它向世人开启了探究甑皮岩人远古文化的一个窗口。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1)

漓江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2)

甑皮岩人部落

听导游说,这是一个至今还保留着土人部落母系社会传统的民族,女人位高,男人卑微。部落里的人没有个体的姓名,女人都称“阿丽”,男人都称“阿布”, 婚姻是一妻多夫制,女王掌管部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她可以拥有部落的所有“阿布”,一个“阿丽”可以拥有好几个“阿布”。这个民族现今只有一千多人,生活贫穷,居住在广西和中越边境偏僻的地方,国家还没有正式定性为是什么民族。为了提高甑皮人的生活水平,政府有关部门曾在市里盖了楼房让他们住,但他们担心语言不通和受欺负,还一直住在深山里。政府做工作后,只有一部分年轻人到现在的图腾古道景点居住,从事演艺工作。他们搬到这里十多年,如果生病时会送到外面治疗,家庭地址一栏会写上“图腾古道”,姓名是“阿布”,“阿丽”。不懂汉语,对游人表示欢迎时就把右手放在嘴上,“哇哇”大声叫;表示友好时把手放到左胸口,说“你摸摸”。这就是和游客进行最简单的沟通交流。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3)

阿布阿丽欢迎你

我们怀着猎奇的心理,走进山谷密林的一块平地,五十七根木柱跃然入目,其上是色彩鲜艳的人形图腾,刻画极其抽象夸张,龇牙咧嘴,甚至面目狰狞。看牌示,正中柱上的图腾是部落的女王,左是巫师,右为勇士,其余五十四根代表各方神灵,他们视其为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就像宗教信仰一样,在土人心里是精神世界的保护神。继续向前,狭窄的山谷,郁郁葱葱,碧绿的原生态植被扑入眼帘,树木竹林里掩映着草房和木屋。路旁山坡的一个平台上搭着茅草棚子,三个“阿丽”手舞足蹈,嘴里咿咿呀呀的唱着,我估摸是欢迎的仪式吧。地上竖着一些古怪的木制图形,还散落着石器、陶器、古老的弓弩等等。一个大木架上挂着一只硕大的牛头骨,庄严而孤傲,招摇着威严的气势;一群小的牛头骨排列着宝塔型挂在中等的木架上,似乎在追寻他们的首领;也有三三两两中等的牛头骨挂在小木架上,是象征失散归来的英雄还是守寨站岗的哨兵?所有的牛角很像盘角羚羊的角,夸张地向两边弯着,似乎向游人示威。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4)

刻着人形图腾的木柱面目狰狞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5)

大木架上的牛头骨

这里给人一种原始、森严、神秘、恐怖、怪异的感觉,也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觉。于是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一万两千年以前的远古时代。

一群裹着斑纹兽皮皮衣,披散着长发,手持弓弩的原始人,他们从洪荒苍凉的蒙古大地浩然出发,赤脚行走,风餐露宿,以大地为床,以蓝天为被,吃野果,饮溪水,风雨霜雪考验了他们的智慧和体能,日月星辰见证了他们的足迹。在漫长的行程中,一部分人适应了当地气候,把当下的地方作为长居地,繁衍生息,根植故土。其余的人吃饱睡足继续前行,他们循着逐渐变暖的气温向南迁徙,穿林海,过平原,攀山沟,他们并不知何年何月,什么时间走到了甑皮岩,领头的女王大手一挥,停下了脚步,跟在她后面的一群人也停下来,于是他们跟着女王伐木割草,搭棚建窝,在岩下山谷安营扎寨。这里冬暖夏凉,环境优美,容易找到他们喜欢的食物,很适合族群的生活习性。从此,他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挖掘泥土烧制陶器,用砾石、兽骨、竹木等打磨劳动和生活工具,用勤劳的双手开发桂林这块蛮荒之地,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他们属蒙古人种,与蒙古人种的南亚种族最为接近,是桂林人的祖先,也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古老祖先之一。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6)

部落门口的阿布

一面大鼓挂在道口的木架上,“吉祥如意”四个汉字醒目。一路上由于我比较兴奋,对导游的讲解似听非听,心不在焉,似乎听导游说用头撞鼓,用拳头打鼓能够带来平安吉祥。于是我就用头撞了一下大鼓,一行人哈哈大笑,说我错了,男人用头撞,女人用手打。我又握紧拳头用力打,发红的手微微作痛。大家一个接着一个,或撞或打,连绵的鼓声和开怀的笑声响在山谷,一个“乐”字写在每个人脸上。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7)

一面大鼓挂在道口的木架上

路上我问导游为什么女人用手打鼓?导游讲的一个美丽的传说解开了我的疑惑。有天黄昏,守寨的女人,在各自的茅屋里缝补兽衣,外出狩猎的男人还未归来。突然凶兽的吼叫隐隐传来,这声音愈来愈近,愈来愈急。女王心急如焚,为了保护部落臣民,她情急之中,拿起屋里的一根木棒用力打击木桶,木桶发出“咚咚咚……”的声音,野兽听到鼓声后吓跑了。后来部落就有了木鼓的声音,一代一代被流传下来,这声音似母亲的召唤,崇高而神圣。这只是个传说,不能考证。

部落门外,一左一右,站着两个阿布。身材矮小,黝黑的脸微笑着。我们刚走近,他俩把手放在嘴上“哇哇”大叫,我们一行人也大声“哇哇”,接着两人又拍着左胸说“你摸摸”。我们也模仿者同样的言行,然后他们拿着蘸着膏体的枝条,在我们脸上一划,每个人脸上就留下黄色一横,也有人是三横,这膏体犹如化妆品,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大家互相看着,觉得有趣好玩,忍俊不禁,但不能擦掉脸上的痕迹,因为这表达的是“你是高贵客人”的意思。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8)

洞穴里挂着几串熏黑的腊肉

部落里的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个个皮肤黝黑光滑,穿着仿制的兽皮衣服,赤脚披发,给人一种野性的感觉。路旁的洞穴里挂着几串熏黑的腊肉,铁锅冒着热气,一缕烟雾弥漫在石洞里,厚重的味道直扑鼻孔。木头搭建的草房里,墙壁上挂着锄头、镰刀、和兽骨做的弓箭等劳动工具,草房的地板上散乱着稻草褥子。一位年老的女人坐在木板地上,面色呆滞,眯着眼睛默然的看看我们,双手握着一个石杵在石凹里转着圆圈。她是在模仿石器时代的人类用石杵磨五谷呢?

甑皮人虽然落后,但对女人很尊重,行走时女人要走在前面。我们去参观比武招亲的场面。在陡峭的山路上,我走在最前面,有点气喘,同行的两位上海男士走到我的前面去了,结果被罚为招亲对象,他俩死活不肯上台,导游说谁让你们抢在女士前面。无奈,一老一少上台。五十多岁的男士,红着脸站在台上,很是窘迫。三十岁左右的小胖倒落落大方,一展身手的样子。招亲台上坐着一个笑呵呵的看起来并不年轻的新娘。主持人事先不讲比赛胜负标准,以免破坏公正规则。他让两人的嘴分别对着粗细长短相当的竹筒,大声喊”啊———”,直到不能喊为止。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9)

比武招亲现场

“预备,开始!”,主持人手一挥。

只见年轻的小胖男士用尽力气,两腮鼓得通红,声音洪亮,喊了很久。那位年长的男士也憋红了脸,在“啊——”的呼声中挣扎了一会儿,就大口喘息着败下阵来。比赛主要比的是肺活量。结束,宣布年轻的小胖男士胜出,选为新郎,要求留在部落与那“新娘”同居三昼夜。主持人用手指着我们身后说那是他们的洞房。回头看,三座木屋上面都盖着茅草。这时,台上的女人笑着在小胖身上乱摸,用手抱着他的腰不放,小胖用力挣脱,她死死抱住不放,逗得台下的游人大笑。好在那“新娘”没有强迫小胖,最终还是放了手。小胖挣脱了“新娘”,一溜烟跑了下来。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10)

小胖与新娘阿丽

在路上,我和小胖开玩笑,说他不肯留下是因为回家怕太太骂,他憨厚地一笑说:“不是那么回事嘛!”导游补充说跳舞的时候,如果“阿丽”用臀部撞哪个男的或者在身上摸,表示喜欢,舞后也要留下与“阿丽”同居三昼夜,男游客“啊”的大叫。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11)

洞房

我想甑皮人这种直接简单,没有虚伪和掩盖的赤裸裸的求爱方式,体现出人类在原始时期的纯洁和生命的本真,这种行为和目的一致的方式,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和杂念。那时人口稀少,人作为主要生产劳动力,需要繁衍和发展。人类社会一步一步走向文明,人的思维愈来愈复杂,行为和目的相左甚远,现今某些失去良知的人,他们贪婪、虚伪,趋利行为不堪入目。相比之下,这些土人虽然落后鲁莽,但他们是纯真的。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12)

这些土人虽然落后鲁莽,但他们是纯真的

下了山,我们在道旁小憩,突然一阵鼓声在山谷响起,土人的表演即将开始。闻声来到剧场,我坐在了第一排木板凳上,近距离的观看。一群阿丽扭动着短草裙,甩着长发,纵情地狂舞。接着是阿布勇敢而冒险的表演:赤脚走在烧红的铁板上;光脚踩在玻璃碎片上;一股烟火从嘴里吞进又吐出,这些表演着实让我捏了一把汗,扭头看场内的观众,尤其女士都一脸惶恐的表情。但表演者不慌不忙,镇定自如,走过红铁板,走过碎玻璃,双脚完好无损,我松了一口气。此后阿丽和阿布同时表演,他(她)们或拿长矛、或拿弓箭、或刀棍,以鼓声为伴奏乐器,歌声和鼓声交融在一起,“握拳”、“跺脚”、“甩发”,手臂挥舞几个动作与声音协调,粗犷奔放,震撼心魄,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祭祀、巡逻、狩猎等情景。他们跳舞结束后,接着和在场的游人跳舞,我也参与其中,男女手拉手踩着鼓点,模仿阿丽阿布的动作,有节奏跺脚跳起,这样的狂舞酣畅淋漓,一释俗世的藩篱,我沉醉在李白的“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的情绪之中。阿丽们也陶醉在不能自已的情绪中。她们弯起腰翘起臀部在使劲撞旁边的帅哥游客呢,而这几位男士被他们摸得窘态百出,终于耐不住跑了出去 逗得同游者开怀大笑。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13)

一股烟火从嘴里吞进又吐出

路上,有人问导游是否有本地汉人假扮土人演出赚钱,导游坦然一笑,没有回答。这种疑问无法肯定和否定,其实游人的这种想法有它的合理性。商品社会,不排除有些旅游景点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手段取悦游人,骗取游人钱包的现象。我以为,图腾古道的甑皮人通过自己的表演,既发展了旅游业,又改善了甑皮人的生活 桂林政府支持,游人心甘情愿,这是一种善举。同时,景点给游人展示了甑皮人这个部落的生活图景,让世人了解这个古老部落的原始文化,这是一种必要的传承。我孤陋寡闻,之前从未听说甑皮人,也不知道眼前的甑皮人是否真地流淌着史前桂林远古土著人的血脉,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有了切实的感受。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14)

景点给游人展示了甑皮人这个部落的生活图景

琵岩山文化(甑皮岩人今又在)(15)

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完)

版主编后小注: 作者“若水如诗”,语文教师,善于散文。造词精巧,遣字绮丽;寄情于山水中,抒怀于笔端里;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作品荣获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散文专集《若水如诗》,定价35元包邮。有意购买可后台写信版主。

*版主自注:萨堡儿,杭州人。工科大学毕业,从事制造业,爱好阅读及旅行。业余主持“萨尔茨堡”头条号及公微号(Salzburg6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