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怎么都要理发(龙抬头不只是剪头发还有这些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怎么都要理发(龙抬头不只是剪头发还有这些习俗)民间传说,“二月二”最早起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伏羲这一天怎么样,要亲自种地。到了周武王时呢,民间传说二月二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文武百官连周武王都要一块种地去。“二月二”是不仅仅是汉族要过,像苗族、壮族、满族、侗族、黎族、畲族、布依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都要过。而且“二月二”这个节日有好多名字,如花朝节的,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等等,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叫它“二月二”。答曰:最近大火的电视剧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姑父”夜华也是一条小黑龙啊,难道“二月二”是夜华抬头的日子?/你仿佛在逗我/还是让杏坛君给大家补习一下吧!
WELCOME BACK
好久不见
今日是二月初二,龙抬头
那么龙抬头是什么意思呢?
答曰:最近大火的电视剧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姑父”夜华也是一条小黑龙啊,难道“二月二”是夜华抬头的日子?
/你仿佛在逗我/
还是让杏坛君给大家补习一下吧!
“二月二”是不仅仅是汉族要过,像苗族、壮族、满族、侗族、黎族、畲族、布依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都要过。而且“二月二”这个节日有好多名字,如花朝节的,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等等,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叫它“二月二”。
民间传说,“二月二”最早起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伏羲这一天怎么样,要亲自种地。到了周武王时呢,民间传说二月二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文武百官连周武王都要一块种地去。
不过上面都是些民间传说,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开始过“二月二”了呢?这还和孙思邈有关, 唐朝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被誉为“药王”!他70岁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叫《千金要方》,100岁的时候写过另外一本书叫《千金翼方》,101岁的时候把这两本书合成一本,叫《千金方》。一看自己活了那么长,他觉得得总结一些经验,在《千金月令》中他就说了:“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晚沐,令人光泽,不病不老。”意思就是你怎么样长生不老呢?二月初二这一天弄几个枸杞子煮汤喝,晚上再洗洗澡,每年都这么做,你就能长寿了。人们一看就“药王”都这么说了,而且人家活了100多岁,于是渐渐地这“二月二”就流行起来了。
在我国北方一直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据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当然这都是民间的一些说法。
其实之所以叫“二月二,龙抬头”,实际上与古代天象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又被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 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就是东方苍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和北方玄武七宿。《说文解字》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不懂就要多读书啊!/
古时候,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不仅如此,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还和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为什么呢?因为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心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最忙碌的就是理发店了。在老百姓看来,这天是剃头的黄道吉日,称之为 “剃龙头”。因为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可是心里委屈心里苦的又何止舅舅
一个多月不能剪头发的外甥们
也是怨声载道啊
其实这和历史上清军入关强制汉人剃头有关。在清朝以前,汉族人未满十八岁,尽管可以理发,但是年满十八岁以后头发就永远都不能理了,一直到死都不能理。为啥?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是清军入山海关,顺治下达了“剃头令”。当时清廷为了贯彻“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就是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清廷将这种发型在汉人间大肆推行。
清朝成立后,不少汉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正月剃头死舅舅”中的“死舅”
其实是“思旧”的变音~
/所以正月里该理发的还是得理发/
二月二除了理发
其实还有很多习俗
比如引龙和打灰囤。引龙,是用草木灰从村里的井边或门外一直引到自家水缸前;打灰囤,是农家早起掏出锅底的灰在门口“打灰囤”,用草灰画成各种粮囤的形状,在囤的外面还要画上梯子的形状,意思粮囤又高又满,需要踩着梯子才能取粮,以求这一年五谷丰登。有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二月二”打灰囤的习俗/
/看在我们这么可爱的份上就放过我们吧/
还有熏虫。春天蠢蠢欲动,所有的虫都出来了,蝎子、蜈蚣、苍蝇、臭虫也都活了,所以要熏死它。拿柴火烙煎饼,把屋里弄得乌烟瘴气,虫子就出来了,出来就给熏死了。要是熏也熏不出来怎么办呢?北京有击房梁的习俗。拿一棍子上房梁那儿敲,虫子一听这么大动静,就出来了,出来就让人给熏死了。所以就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和“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的民谚。
/别怀疑, 我们就是豆子/
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吃炒豆,家家多炒黄豆,用糖水或盐水浸泡黄豆粒,也可加入八角、茴香、花椒等香料,晾干,炒食,叫“炒豆儿”、“糖豆儿”、“燎豆儿”或“咬虫儿”,或用面粉做成面蛋儿,形状非常像炒豆,莱阳地方叫炒“面棋”、“蜜豆”,最形象的叫法是“炒蝎子爪儿”,据说吃了炒豆,一年不被蝎子蜇。这天也有的人家爆苞米花儿吃,以示吉庆。有谣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据说关于二月二吃炒豆有一段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他传谕东海龙王三年内不准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龙王压于泰山之下,并贴符子:“若想重登灵霄殿,金豆开花方可归。”太白金星非常同情龙王的遭遇,便托梦给人间说:“只须在二月二日这天,将黄豆炒开花即可!”于是人们便相约着在这一天炒黄豆,秉香祭拜天地。玉帝闻讯金豆开花了,只好将龙王释放,于是龙王又抬起头来耕云播雨,滋润禾苗,造福农人。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别光顾着吃豆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观看《新杏坛》纪连海趣话节日之“二月二”!
边吃边学!
感谢各位看官支持,
个人账号请疯疯转发,
公众账号转载请务必征得杏坛君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