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雕像有哪些(维纳斯雕像的魅力在于勾起了人们猜谜的热情)
维纳斯雕像有哪些(维纳斯雕像的魅力在于勾起了人们猜谜的热情)《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东方艺术馆展出的作品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波斯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等。幼发拉底河畔马里王国的《埃比伊勒总督》的大理石雕刻很著名,他的眼睛用贝壳和天青石镶嵌,引人注目,总管上身赤裸,下身却穿着一条名为“伽鸟纳克斯”的羊毛裙,难以想象在五千年前竟有如此生动的艺术。卢浮宫藏有40万件作品,约有3万件在三大展区展出,它们是叙利馆、黎塞留馆和德农馆,每个展区都分四层楼面,展品又被分成七大主题:古东方、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美术工艺、雕刻、绘画和素描。面对如此庞大的艺术宝库,最适合的方法是精读代表性的作品。我第二次去卢浮宫就学乖了,先是买了本《卢浮宫参观指南》(中文版),里面有300幅作品介绍,足矣。然后在300幅中再找精品,按图索骥,逐一欣赏。《埃比伊勒总督》
《感动卢浮宫》系列
2005年
让我们诚实地交流一下艺术品位吧
好了,回到卢浮宫,回到怎么参观浩瀚的艺术品吧。
卢浮宫藏有40万件作品,约有3万件在三大展区展出,它们是叙利馆、黎塞留馆和德农馆,每个展区都分四层楼面,展品又被分成七大主题:古东方、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美术工艺、雕刻、绘画和素描。
面对如此庞大的艺术宝库,最适合的方法是精读代表性的作品。我第二次去卢浮宫就学乖了,先是买了本《卢浮宫参观指南》(中文版),里面有300幅作品介绍,足矣。然后在300幅中再找精品,按图索骥,逐一欣赏。
《埃比伊勒总督》
古代东方艺术馆展出的作品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波斯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等。幼发拉底河畔马里王国的《埃比伊勒总督》的大理石雕刻很著名,他的眼睛用贝壳和天青石镶嵌,引人注目,总管上身赤裸,下身却穿着一条名为“伽鸟纳克斯”的羊毛裙,难以想象在五千年前竟有如此生动的艺术。
《汉谟拉比法典》
我们在中学教科书里就读过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在黎塞留馆一层的展厅内,这块巴比伦玄武岩石碑高2.25米,上面刻有在王国内审判过的盗窃、通奸和负债等300件案例,“对罪人的判决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阶层:自由的人沦为下层社会的木什克南人,被判刑的人则逐层降低他们的身份,直至奴隶为止。”《卢浮宫参观指南》的瓦莱里·梅达斯如是说。
我们刚才还说到弗朗索瓦一世想把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搬到法国,后世的殖民主义者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从东方等文明古国将整个墙面乃至墓穴运回母国。1843年,一位法国领事将亚述帝国的庭院建筑移置卢浮宫,其中的《人首公牛“拉玛苏”》墙面至今仍威风八面,给予观众一丝威慑感。
《人首公牛“拉玛苏”》
卢浮宫里特地辟出古埃及艺术馆,以示自己在这方面的权威。我曾在Value杂志上详细介绍过埃及开罗博物馆,如果你去过或准备去埃及,卢浮宫的埃及馆完全可以一扫而过,因为它们大同小异。当然,如果你无缘去埃及,埃及馆绝对值得一看。
比较更容易出真知。如果你没去过意大利尤其是梵蒂冈,就会对卢浮宫的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区大为赞叹。但你去过梵蒂冈和罗马后,也许会赞同我的看法,因为与前者相比,卢浮宫只不过是新贵而已。在梵蒂冈,你会发现古希腊罗马的极品文物是随意放置的,因为它们太多太厚重。而在卢浮宫里,它们被十分精心地布置,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就好比一个紫砂壶,一个被收藏家放在橱窗内供着,另一个却在享用着,高下立见。
《米洛斯的维纳斯》
卢浮宫有三件镇馆之宝,除《蒙娜丽莎》之外,另外两件是古希腊风格的作品。《米洛的维纳斯》被大小文人赞美到天上去了,以至于我走到跟前时有种错觉,它就是美轮美奂的天仙维纳斯吗?不过,现场看三维的雕塑和图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围绕着转几圈,还是有些新奇感的。
我看着看着也有点发呆了。维纳斯下身纠缠的衣裙像被湿湿的海风吹拂,轻轻地贴着身子,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曹衣出水”吧。也就是说,这种塑造方法像衣裙在水中浸泡后出来的模样。而中国古画家常描绘人物衣裙的方法是“吴带当风”,很轻柔飘逸,但缺乏质感。
在现场看,我恍然大悟,这尊维纳斯雕像的魅力是勾起了人们乐于猜谜的天性,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好奇显得有点无聊。你可以说,维纳斯就这么站着很优雅,也可以说她正欲洗浴,精彩奥妙的一瞬间即将展开。《卢浮宫参观指南》引用了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话:
“不久之前,希腊人还同当今大部分无知人士一样,认为光天化日之下的裸体让人觉得可耻和可笑,克里特岛人和后来的拉第梦人把裸体应用于体操时,人们尽情地嘲讽这个新鲜事物……但人们也从中发现把身体的某一部分遮掩起来,不如把它们裸露出来更为美妙,智慧揭示了美感,驱散裸体在人眼中呈现的可笑之处。”
极精当。
与《米洛斯的维纳斯》同处叙利馆一层第12展厅的另一件大理石雕塑《博格塞角斗士》(Borghese Gladiator)也可一看。
《博格塞角斗士》
《胜利女神像》
初次看到《胜利女神像》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它处于二层楼道口,乍一看,像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有本导游书上说,《胜利女神像》令人惊艳,“她立于阶梯高处,仿佛随时可以飘然而下,如同微风雕塑作品一般。”
古希腊展区的两位女子雕塑均出自希腊化时代。所谓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大帝逝世、统治帝国崩溃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已经发展出一套古典艺术规则,解决了人体构造和技术问题,开始展现童年、老年、暴力以及恐惧等微妙的艺术主题。
《米洛的维纳斯》和《包杰斯的斗士》均产生于公元前100年,而《胜利女神像》是在公元前190年为了纪念海军胜利而作。1863年,人们在萨莫色雷斯岛上发现它时只是300多块碎片,拼接后,仍是无头雕像。同一个展厅内有一尊只有27.8公分也出自公元前2世纪初期的“胜利女神小雕像”陶器,庶几弥补了一些想象力。但比起3.28米的《胜利女神像》,小雕像的艺术性差远了。
不过,面对无头的女神,我认为谈不上“惊艳”。
《一对伊特鲁里亚夫妻的石棺》
在古希腊罗马展区内,还有一件公元前510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一对伊特鲁里亚夫妻的石棺》陶器,高1.14米,一对夫妻很恩爱地躺卧在棺材上,颇有同生共死的意味。古埃及文物中也有类似的夫妻之棺,但我没与它们作过比较,少了些学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