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尊为亚圣的原因(儒学亚圣孟子)
孟子被尊为亚圣的原因(儒学亚圣孟子)公元前329年 44岁的孟子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他们首先慕名来到齐 国。然而 齐威王一心想争霸中原 用武力统一天下 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以德 服人、实行仁政”的思想背道而驰。孟子只好离开齐国 来到宋国。可是 宋王 年轻好色 左右贤人不多 他不是推行仁政的对象。第二年 孟子回到了故乡邹 国。邹穆公却不愿实行仁政 停止了对孟子的馈赠。孟子只得离开邹国 再次去了宋国。在这期间 孟子与滕国的太子交上了朋友。在滕国太子当上国君成 为滕文公后 他就派人将孟子接到滕国 待为上宾。在滕国期间 孟子提出了著 名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善端” 具有 思想观念 而人之性是指“善” 即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善端”。到公元前358年 孟子拜孔子嫡孙子思的门人为师 学习诗书礼仪。公元 前343年起 孟子的思想已经形成 在家乡开始教徒讲学。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民贵君
名人语录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人物点评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行仁政” 认为“性本 善"。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 人物。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人物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姓孟 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3岁时 父亲 就去世了。孟母几氏非常重视对孟子的培养和教育。最初,附近有一片墓地 送葬的队伍既哭哭啼啼又吹吹打打 经常从他家门前经过。孟母觉得 这会 影响儿子的读书。于是 她决定把家迁到城里去。到了城里 他家地处市中心, 各种叫卖声、马车声 打铁声 杀猪声终日不断 热闹非凡。孟母又觉得 这里也不利于儿子的学习。于是 她果断决定再一次搬家。这一次 孟母将家安在学宫对面。学宫周围环境幽静 又是书声朗朗。孟母发现 儿子不像以前那样贪玩了 而是整天埋头学习 有时还向学宫里张望 观看里而的学生是怎样认真读书的。她感到非常高兴。“孟母三迁” 她盼望儿子快快长大 成为有用之才。 孟子小时候,一天 邻居家杀猪。孟子问妈妈:“他们为什么杀猪?”母亲骗他说:“给你吃啊。”小孟子听了 非常高兴 蹦蹦跳跳地跑了。孟母感到很懊悔 她自言自语道:“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 席子不放正了不坐 肉不切得均匀不吃 为的是从胎里教化儿子。现在他懂事了却骗他 真不应该。”于是孟母果真去买 了肉给孟子吃。孟母就是这样教导孟子的。
到公元前358年 孟子拜孔子嫡孙子思的门人为师 学习诗书礼仪。公元 前343年起 孟子的思想已经形成 在家乡开始教徒讲学。
公元前329年 44岁的孟子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他们首先慕名来到齐 国。然而 齐威王一心想争霸中原 用武力统一天下 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以德 服人、实行仁政”的思想背道而驰。孟子只好离开齐国 来到宋国。可是 宋王 年轻好色 左右贤人不多 他不是推行仁政的对象。第二年 孟子回到了故乡邹 国。邹穆公却不愿实行仁政 停止了对孟子的馈赠。孟子只得离开邹国 再次去了宋国。在这期间 孟子与滕国的太子交上了朋友。在滕国太子当上国君成 为滕文公后 他就派人将孟子接到滕国 待为上宾。在滕国期间 孟子提出了著 名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善端” 具有 思想观念 而人之性是指“善” 即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善端”。
公元前318年 孟子再次来到齐国 向齐宣王宣扬“仁、义、礼、智”等性善论 的观点 反对暴政 但依然无结果。尽管如此 孟子却一直认为 做人要有尊严, 决不能卑躬屈膝。有一天 孟子准备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却派人来传话说:他 不巧生病了 不能来与孟子相见了;如果孟子肯朝见 他可以在临朝时见孟子。 孟子很不高兴 说自己也生病了 不能上朝去了。对此 弟子们不理解 孟子解 释说:“齐宣王有富、有爵 我有仁 有义 并不比他低到哪儿去。况且 我还有 龄有德 齐宣王是无法凭借有富 有爵而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
公元前311年 孟子结束了十几年的周游生活 又回到故乡邹国。这时.他 已经62岁。从此 他不再远游 除继续讲学外 便专心著书立说。他与他的弟 子公孙丑等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 全书共有七篇 每篇都是儒家经典, 更集有“苛政猛于虎""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一系列至理名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 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 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 认为“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 面 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主张统治者应该像 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 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人民的 衷心拥护;反之 如果不顾人民死活 推行虐政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 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 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 径等 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 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 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 提出了一个富有民 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 题 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 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通过 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 就是划分整理田界 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 的井田制 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 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 采取劳役地租 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 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 “民 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 固定在 土地上 安居乐业 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 为非作歹。孟子认为 人民的物质生 活有了保障 统治者再兴办学校 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 引导他们向善 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 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 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样便可以无 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 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 之心。但是 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 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 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 说:“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 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 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 种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认为 仁、 义、礼、智四者之中 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 而孝、悌是处理父 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 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 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