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金庸对各版韦小宝评价(金庸韦小宝从)

金庸对各版韦小宝评价(金庸韦小宝从)“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为了主角韦小宝的品德,与一般的价值观念太过违反。武侠小说的读者习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这一点,金庸也预料到了,他说:“如果没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远有特殊的意外),这是我最后一部的武侠小说。”作为一部近150万字的巨著,《鹿鼎记》耗费了金庸无数的心血,承载了他极高的期望。作为封笔之作,金庸是想在完成这部小说后,像他塑造的很多侠客一样,趁着功成名就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金盆洗手,从此退隐江湖。读者之所以会怀疑《鹿鼎记》是伪作,是他人代笔,也情有可原。因为与其他作品相比,主人公韦小宝也太另类,太不像个侠客了。他让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直至怀疑人生的程度。

金庸对各版韦小宝评价(金庸韦小宝从)(1)

《鹿鼎记》刚问世的时候,很多读者都怀疑不是它金庸的作品,有的还直接写信质询,求证。

只有真正熟悉并理解金庸的人,才深信不疑。比如他的好友倪匡甚至断言:“《鹿鼎记》可以视为金庸创作的最高峰、最顶点。”

当然,这也只是个人偏好,一家之言。

其实,在《鹿鼎记》后记中,金庸就有交代:

“如果没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远有特殊的意外),这是我最后一部的武侠小说。”

作为一部近150万字的巨著,《鹿鼎记》耗费了金庸无数的心血,承载了他极高的期望。作为封笔之作,金庸是想在完成这部小说后,像他塑造的很多侠客一样,趁着功成名就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金盆洗手,从此退隐江湖。

金庸对各版韦小宝评价(金庸韦小宝从)(2)

读者之所以会怀疑《鹿鼎记》是伪作,是他人代笔,也情有可原。因为与其他作品相比,主人公韦小宝也太另类,太不像个侠客了。他让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直至怀疑人生的程度。

这一点,金庸也预料到了,他说:

“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为了主角韦小宝的品德,与一般的价值观念太过违反。武侠小说的读者习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

韦小宝非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侠客,他连个“好人”都算不上。读者缺乏“代入感”,阅读体验便十分别扭。谁能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入“坏蛋”的行列呢?

但金庸是一位对艺术创作有自觉而严谨追求的天才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自己的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他看来,武侠小说虽然属于通俗文学,但也是有自己的使命的。也就是说,不仅要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还要表达好作者对人生和人性、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金庸的小说,其实只是披了一层“武侠”的外衣,实则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不明就里的人只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却忽视了其中更为深刻、更有价值的东西。

从贩夫走卒,到北大教授,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都有金庸的忠实拥趸。世界凡有华人处,都有人在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被翻拍(有的是多次)成影视剧,热度始终不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所以,后来发展为一门“金学”,也并不奇怪。

金庸对各版韦小宝评价(金庸韦小宝从)(3)

在韦小宝之前,金庸笔下的“侠”,经历了三个阶段:

儒侠,道侠,佛侠。

他早期武侠小说中的侠有着鲜明的儒家人格:一是有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三是有“自我牺牲”的勇气。这方面的代表,有《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达到颠峰,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后来,儒家之侠发展成为“道家之侠”,讲求本性自然,清静无为,智慧达观。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最典型的人物是《神雕侠侣》中的杨过,虽然命运多舛,但生性洒脱,机智灵活,临阵对敌,机变百出。

到了《天龙八部》,主人公就成了”佛家之侠”。乔峰、虚竹、段誉三个人虽然性格、年龄、出身、遭遇都不相同,但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才感觉声气相投,最终能义结金兰。尤其是乔峰。他的思想意识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超越了民族界限。他虽然武功盖世,却是宅心仁厚,顾念天下苍生,为了平息宋辽争端,最好作到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就是佛家讲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

金庸对各版韦小宝评价(金庸韦小宝从)(4)

可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呢?

他是“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属于”。他太特别了,身上一点“武”和“侠”的影子都没有,是彻底的“无武”,“无侠”。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我们认同“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这个观点,它营造的只是一个虚幻的梦境,那么,通过《鹿鼎记》,金庸把他的读者们唤醒了。一方面,他亲手打碎了自己辛辛苦苦创造起来的宏大的武侠体系,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解构的方式,带着我们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

说起来有些沮丧,但这却是真相。

现实世界中,不但压根儿就没有那些超越物理学法则、天马行空的奇妙武功,而且也没有基于道义、真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气干云。有的只是庸俗卑鄙却足够真实的人间烟火气,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小人飞黄腾达的现实合理性,和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地鸡毛,一声叹息。

韦小宝是什么人?

一个妓女的儿子,一个低层小混混,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他在妓院里出生,连自己的生父都不知道是谁。他要相貌无相貌,要品行无品行,要武艺没武艺,却一路绿灯,处处开挂,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颠峰。

如果给《鹿鼎记》换一个名字,《韦小宝历险记》、《韦小宝奇遇记》、《一个极品混混的逆袭之路》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他的特点是耍赖,撒谎,拍马屁,没羞没臊,厚颜无耻,狡诈灵活。他最擅长的是扬石灰迷眼睛、暗中下蒙汗药、背后捅刀子等下三滥的手段。他反击和保命的本事是穿在身上刀枪不入的宝衣,插在靴筒里削铁如泥的匕首,以及后来学到的脚底抹油的功夫(独臂神尼传授的轻功“神行百变”)。其实,他骨子里的优势就是关键时刻的见风使舵,押命豪赌。靠着这些,他一次次在险象环生的情况下死里逃生,在与各方力量的斗争中屡屡出奇制胜。

他既是反满抗清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弟子,青木堂的香主;同时又是康熙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和杰书、多隆、索额图等这些重臣称兄道弟;又是神秘的神龙教的白龙使。可谓黑、白、邪三道通吃。他几乎参与了康熙朝所有的大事: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剿灭葛尔丹,攻陷神龙岛、瓦解天地会、与沙俄的尼布楚谈判,并且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韦小宝能把庄重的宫庭、森严的政治舞台当成市井的赌场,还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他既非“大善”,也绝不是“大恶”;既非“大忠”,又不是“大奸”;既不是“大义”,也不是“大逆”。他的复杂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他的运气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

他不但在朝廷里混得好,在江湖里吃得开,就是在国外也能万事亨通。最让男性读者羡慕的可能就是他“艳福齐天”,一口气娶了七位如花似玉的夫人。

这些夫人除了美貌外,个个身份奇特,连皇帝也望尘莫及。双儿是官宦人家的丫头,曾柔是王屋山强盗的女儿,沐剑屏是沐王府的千金,方怡是沐王府的武士,苏荃是神龙教教主的妻子,阿珂是李自成和陈圆圆的女儿,建宁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妹妹。

真可谓照单全收,各界“通吃”。

有人说韦小宝不但无武无侠,而且无爱无情,只有“色”。有几分道理,因为他俘获七位美女的过程也是惊世骇俗的:

双儿是感恩他的一位女主人送的,曾柔是赌博赢来的,方怡是救情人心切违心相从的,沐剑屏是他趁人之危软硬兼施讹来的,建宁公主是在送亲路上与他有了关系的,而苏荃和阿珂,则是在扬州丽春院里面中了迷药被他奸污的……

金庸对各版韦小宝评价(金庸韦小宝从)(5)

不得不承认,《鹿鼎记》是一部奇书,但它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的一本书;韦小宝是一个奇人,但他也是具备相当程度真实性的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张无忌、郭靖、乔峰、令狐冲,但却一定有韦小宝。

金庸在《鹿鼎记》的后记中说:

“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等,都可以写。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

小说中的人物如果十分完美,未免是不真实的。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社会中并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小说并不是道德教科书。”

也就是说,金庸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断超越而不是重复已有的成功,他竭力避免人物的公式化,概念化,尤其避免自己笔下的人物成为高、大、全的大英雄。这也是金庸能成为大师,而不是匠人的根本原因。

到韦小宝,金庸完成了从“武侠”到“无侠”的转变,既然已经没有什么“侠”了,他也就封笔,不再继续写了。

看完《鹿鼎记》,广大读者也就应该从梦幻回到现实,不管梦境多么美丽,诱人,人都得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日子。

这就像玩游戏,无论曾经有过多么惊险刺激的体验,还得从虚拟世界中醒来,稳一稳心神,揉一揉眼睛,该干嘛干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