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吴起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吴起楚国变法探讨)

吴起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吴起楚国变法探讨)兵家,吴起的起初师傅是鲁国季孙氏(实在没有名字);儒家:吴起起初的师傅是曾参儿子曾申(人称曾子);在担任西河郡守时,吴起向子夏学习儒家;1、商鞅变法持续的时间长,吴起变法时间较短,但两个变法成果都体现出来,改革时间长短不能证明吴起变法失败;魏武卒春秋百家,吴起哪家都不算。吴起通晓兵家、法家、儒家,无论是内政治理,还是军事作战,都有着极高的成就。说吴起是战国初的百家集成者,一点也不过分。

吴起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吴起楚国变法探讨)(1)

魏武卒 剧照

战国时期的变法,我们最了解的就是商鞅变法,其结果是让秦国从一个处处被韩、魏打压的西夷小国转身变为区域性大国。秦国的华丽转身,让我们看到了商鞅变法的前后对比,也因此我们都认定了商鞅变法的成功。

其他的变法,还有李俚魏国变法、申不害韩国变法、邹忌齐国变法等,都因为有始有终,也因此被认为是成功的。对于同样是变法人物的吴起,我们多数认定他是一个兵家人物。对于吴起的楚国变法,基本上我们认定是失败的。

吴起和商鞅一样,同样都是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死后被杀,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成功而吴起变法是失败呢?商鞅变法相比吴起变法,能证明吴起变法没有失败依据有:

1、商鞅变法持续的时间长,吴起变法时间较短,但两个变法成果都体现出来,改革时间长短不能证明吴起变法失败;

魏武卒

吴起这个人

春秋百家,吴起哪家都不算。吴起通晓兵家、法家、儒家,无论是内政治理,还是军事作战,都有着极高的成就。说吴起是战国初的百家集成者,一点也不过分。

儒家:吴起起初的师傅是曾参儿子曾申(人称曾子);在担任西河郡守时,吴起向子夏学习儒家;

兵家,吴起的起初师傅是鲁国季孙氏(实在没有名字);

法家,吴起的师傅很有可能是李俚。

吴起杀妻求将、母死不归等事迹大家都听说过。基本上吴起的性格概括起来就是:

1、守信。两件事情可以体现:吴起离开卫国对母亲说过做不到一国卿相绝不回家,而吴起母死不归正是吴起守誓言的证明;《韩非子》记录吴起曾和朋友约定晚上到家里来吃饭,结果吴起就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朋友来了才一起吃饭。

2、执行力强悍。《韩非子》记载了吴起休妻的故事,虽然有两种说法,但都是一种意思:不符合标准,就驱逐,绝不留情。而《史记吴起列传》中那个嚎啕大哭的母亲的话,证明了吴起长年身体力行和士卒同甘苦,也是吴起执行力强的证明。

3、创新精神。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就是吴起创立的。吴起以“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为核心的治国之道,也是吴起融合了兵家和儒家思想的产物。吴起用信义引导百姓攻占秦亭的故事,也是其创新的证明,后被商鞅变法时立信所采用。

4、严谨。《韩非子》记载的吴起休妻说明了吴起的严谨。《荀子 议兵篇》记录了吴起挑选魏武卒的标准: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吴起规定魏武卒的标准是:全身甲胄、拿12石之弓弩(石为弓弩的拉力,一石36公斤拉力,即360公斤拉力)、背负50只箭和戈、戴冠帽、带佩剑、带三日口粮,以这种装束和负重在半天内跑一百里,完成即为合格,成为魏武卒。

这个标准,放到现在,就是特种部队的选拔考核标准。

大致吴起的性格就是这样。很难想象一个严谨、意志力坚定的人,能够同时又保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史书上对吴起的批评多数是从儒家的人伦价值角度出发,对吴起的赞扬基本上就是其军事能力。


吴起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吴起楚国变法探讨)(2)

吴起县吴起广场吴起雕塑

吴起变法的内容

吴起变法的内容很少,散落在不同文献中。现在先罗列出来,然后在归纳总结。

《史记吴起列传》: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

《史记蔡泽列传》范睢对蔡泽说:

“吴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谗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不为危易行,行义不辟难,然为霸主强国,不辞祸凶。”

《战国策 秦策三 蔡泽见逐于赵》:

“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韩非子 和氏》: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偪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

《吕氏春秋 开春论 贵卒》:

“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

《吕氏春秋 孝行揽 义赏》:

“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吕氏春秋》注云:“教之用四。””

以上就是吴起变法散见于文献的记载。现在我们来归纳下吴起变法的内容:

1、明法审令。即制定法律并公布于众,让公众知法。

2、超过三代的贵族封爵均被取消;对疏远贵族按比例给俸禄;将贵族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以充实和增加当地人口。

3、裁剪无关紧要的官职、官员,消减所有官吏的俸禄,将这些剩下的财富作为练兵费用。

4、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费私、陷害忠良等的不正之风,让楚国大臣不顾个人利益和荣辱为楚国效力。

5、统一楚国风俗,禁止走后门请托等。

6、改楚国原本的两版筑城法为四版筑城法,增强楚国国都郢都的防守能力。

制定法令、打击贵族势力、节流练军、纠正风气、改良风俗、提高城守这6个方面,就是吴起变法的内容。但吴起变法的内容,未必就只是这6个方面,其他那些没有被零星记载的内容,我们是无从得知。

从吴起变法这6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吴起楚国变法的原则和核心就是吴起在《吴子兵法 图国》中所说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打击贵族、裁剪官吏、消减俸禄、纠正风气、变更风俗等措施,都是“内修文德”的表现。以节省的俸禄练军、改二版筑城法为四版筑城法等措施,都是“外治武备”的表现。

吴起的治军思想,主要表现在建设如同魏武卒这样的精锐之师,而不追求军队的数量:

“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吴起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吴起楚国变法探讨)(3)

吴起变法前的战国形势

吴起死后变法成果被废除了吗?

这个问题是一个难题,因为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或者有记录的资料,但还没有出土。因此,我们只能旁敲侧击的去分析。先来说吴起改革的成果:

1、楚国击败百越,占领洞庭湖、苍梧一带。

2、公元前481年,楚、赵联合大败魏军于州西。此战中楚军穿过梁门,驻军林中(地名),切断魏国河内和国都安邑的联系,饮马黄河。

《史记吴起列传》也简单说明了吴起变法的成果:“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

那么看看楚国是否在吴起死后保留吴起变法成果呢?先来看看楚悼王熊疑变法前后楚国的变化:

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韩、魏、赵三国攻打楚国,直到乘丘才罢兵;

公元前399年,楚国不得不归还榆关给郑国,受哪国的压力不明;

公元前398年,楚国攻打郑国,围郑国国都,逼迫郑国处死相国驷子阳;

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楚国攻打韩国,攻下负黍;

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十一年,韩、魏、赵三国在大梁、榆关大败楚国,楚国不得不送厚礼给秦国出面调停以求和。

公元前387年吴起投奔楚国,被楚悼王熊疑任命为令尹。从公元前387年到公元前381年楚、赵大败魏国,吴起变法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让楚国重新强盛。如此显赫的成绩,难道即位的楚肃王熊臧看不到吗?


吴起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吴起楚国变法探讨)(4)

吴起变法之后的楚国地图

楚肃王没有废除吴起变法成果的依据有:

1、吴起变法成果显著,仅用6年即可大败魏国,饮马黄河,作为君主,不可能废除。这和商鞅被杀后,秦惠王没有废除商鞅变法是一样的道理。这是正常人都有的逻辑和结论。

2、楚肃王以楚国大臣玷污楚悼王尸体为由,大肆诛杀旧贵族势力。《史记》记载有70多户。在旧贵族被大大削弱的情况下,楚肃王继续保留吴起变法成果,没有什么障碍

3、楚肃王即位11年,只有两次战争:巴国攻打和魏国攻取鲁阳。楚宣王即位30年,没有一次诸侯敢来攻打,只有他发兵打别人:公元前354年派军救赵、攻打巴国、公元前343年灭陈蔡。

楚国军力和吴起变法时一样强大,从侧面说明楚肃王没有废除吴起变法成果。

4、从楚肃王、楚宣王两兄弟的谥号来看,肃,含有内政整肃,即吴起所谓的“内修文德”,宣,含有武力外泄,即吴起所谓的“外治武备”。

5、楚宣王时重用魏国人江已。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吴起死后,楚国依然重用和信任魏国人(吴起就是从魏国投奔)。在楚肃王、楚宣王时期,亲魏派在楚国应当势力不小。

6、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强盛,应当是吴起变法措施的结果。从楚悼王前期楚国经常被韩、魏、赵攻打,到吴起变法后楚国击败魏国之后,魏国和楚国虽然还有战争,但并没有能够占到多大的便宜。相反楚国反而在楚肃王时期修内政,楚宣王救赵、攻巴、灭陈蔡,楚威王灭越伐齐等,让楚国疆域达到顶峰,都显示着吴起变法的成功。


综述,以“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为核心的吴起变法,并没有因为吴起被杀而失败。相反,吴起变法的成功,让楚国一改战国初期和韩、魏、赵的弱势地位,经历楚肃王11年修内政,楚宣王30年和楚威王11年的扩张,让楚国达到了疆域高峰。

战国中后期楚国之所以衰落,原因大致有:

1、吴起变法成果经历了52年之后所出现的递减效应,楚国在楚怀王时期需要进行调整;

2、在楚威王灭越让楚国达到疆域高峰后,楚国没有及时调整国家策略:从秦孝公封商鞅在商之时,秦国和楚国就开始出现了边境摩擦,灭越之后,楚国面临着东有齐国、西有秦国两大对手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调整国家策略,以独立姿势进行灵活的对齐、秦外交关系。在当时齐、秦、楚三个国家均有统一资格下,楚国和齐国、秦国都不能结盟,而是借助齐秦二国的势力不断侵蚀韩、魏土地,形成东齐、西秦、南楚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更多元化的看待历史,请关注历史哨声!谢谢的您的阅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