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植和曹丕谁帅(曹植与曹丕的竞选班子)
历史上曹植和曹丕谁帅(曹植与曹丕的竞选班子)三子曹彰,少年英武,弱冠前就能徒手搏猛虎,甚得曹操喜爱,他经常向人炫耀说:“吾之黄须儿,天下无可匹敌者,以子之武,吞并蜀、吴,如鸱衔腐鼠,吾无虑也。”可惜曹彰偏科严重,不好读书,专好烈马枪戟。当曹操批评他专尚武功“乃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曹彰却振振有辞地回答:“大丈夫当如卫青、霍去病,率十万铁骑,驰骋大漠,驱逐戎狄,怎能当一书生耳?”曹操因而一笑了之,不再有立其为嗣的打算。曹操与曹冲长子曹昂当年在随曹操南征张绣时遇险,为了保护曹操脱险,危难时刻毅然把自己的马让给父亲曹操,自己因而死于乱箭之中。否则,按照古代嫡长制的立储传统,二十岁时即举孝廉的曹昂应该是储位的第一人选。曹昂让马曹昂英年早逝,按理,继位人自然应该轮到次子曹丕,但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此时最中意的储君人选应该是七子曹冲,曹操不仅多次对群臣夸耀他,还在曹冲病逝后,对宽解安慰自己的曹丕说“冲儿之死,吾之不幸,汝之大幸!”
中国历代帝王,无论是开国帝王,还是守成之君,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所生的儿子真正贤能的不多,秦始皇一代天骄,扫平六合,却生了个混球儿子胡亥;刘邦地痞无赖出身,秦失其鹿,天下逐之,而他能最终问鼎中原,应该说也是绝顶聪明,但他生的几个儿子虽说也很仁孝,但智商却很平平;唐高宗李治也算是有道明君,但几个儿子却不太争气。所以,比较起来,魏武帝曹操所生之子无论德才都比较优秀,无论是“六岁称象”的曹冲,“好为将”的曹彰,仁孝谦和的曹昂,还是“七步作诗”的曹植,他们文韬武略,各有千秋。
对曹操来说,这真是幸福的烦恼!
曹操
对于立储,曹操是如何打算的?曹操一生共有25个儿子,虽不算最多,但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也应该能排在中等偏上的位次。只可惜,由于生于戎马倥偬的乱世年间,他的许多儿子要么早早夭折,要么死于疆场。
长子曹昂当年在随曹操南征张绣时遇险,为了保护曹操脱险,危难时刻毅然把自己的马让给父亲曹操,自己因而死于乱箭之中。否则,按照古代嫡长制的立储传统,二十岁时即举孝廉的曹昂应该是储位的第一人选。
曹昂让马
曹昂英年早逝,按理,继位人自然应该轮到次子曹丕,但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此时最中意的储君人选应该是七子曹冲,曹操不仅多次对群臣夸耀他,还在曹冲病逝后,对宽解安慰自己的曹丕说“冲儿之死,吾之不幸,汝之大幸!”
曹操与曹冲
三子曹彰,少年英武,弱冠前就能徒手搏猛虎,甚得曹操喜爱,他经常向人炫耀说:“吾之黄须儿,天下无可匹敌者,以子之武,吞并蜀、吴,如鸱衔腐鼠,吾无虑也。”可惜曹彰偏科严重,不好读书,专好烈马枪戟。当曹操批评他专尚武功“乃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曹彰却振振有辞地回答:“大丈夫当如卫青、霍去病,率十万铁骑,驰骋大漠,驱逐戎狄,怎能当一书生耳?”曹操因而一笑了之,不再有立其为嗣的打算。
曹彰
四子曹植,才是曹丕最大的竞争对手。
曹植的文才是出了名的。才十几岁的时候,他与别人讨论诗歌时就滔滔不绝,而且他还很擅长写文章。
相传,曹操北定袁绍后,夜居邺城,意外发现城的东北角有奇光闪烁,当即命人查探,居然挖出了铜雀,于是曹操便下令在这里修建铜雀台。
铜雀台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他拔剑起舞,慷慨悲歌,又命武将比武,文臣吟诗,千年盛会,当在此时。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时年19岁的曹植才思泉涌,援笔立就,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文——《铜雀台赋》。
曹植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文章文辞华美,意境深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斐然可观。
此文一出,一向爱才的曹操一度对曹植更为看好和青睐,曹丕面临着一个实力很强且夺魁呼声很高的竞争对手。
千百年来,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曹植好像仅仅只是一个擅长吟诗作文的文人。其实,曹植不仅文采出众,而且能文能武,文武兼备。他从小跟随戎马倥偬的曹操在军旅中成长,少年时代,他就有驰骋于疆场的凌云壮志。青年时代更是曾多次随父出征,比如建安十一年,15岁的曹植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建安十二年,又随父北征柳城;建安十三年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此时的曹植刚17岁。
可惜,谁曾料到,曹植固然在文学上杰出,在军事上优秀,但在政治上却很不成熟,甚至可以说,非常幼稚,在后来与其兄曹丕争夺储位的政治博弈中,可谓招招见拙,步步为输,几乎一次也没有真正占据过上风。一句话,在异常激烈的立储之争中,他根本就不是曹丕的对手。
曹植
双方“竞选班子”实力对比在兄弟俩的储位之争中,曹植之所以由一开始的优势渐渐转化为劣势,乃至于最后一败涂地,其外部或者说客观原因,应该说主要还是由于他的“竞选班子”或者说重要党羽不如对手。
曹丕的“竞选班子”,其中有吴质、朱铄、陈群、司马懿,史称“太子四友”。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丕为人,很有心计,城府很深,善于掩饰自己,他的这四位智囊也是这样。
曹丕
有关朱铄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的官位是中领军,大概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政委一职,但能成为“太子四友”,其才干与胆识乃至官位肯定不会太差。
而吴质、陈群、司马懿则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先说陈群,他这个人很有谋略。当年,刘备征召陈群为别驾,陈群曾竭力劝阻刘备下徐州代领州事。刘备执意前往,后来果然如陈群所料,遭到袁术和吕布夹击,以致惨败。后陈群归附曹操,曾在曹操手下做过吏部尚书,曹操把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他,可见对他的器重。而陈群也不负所望,他在任内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陈群在魏,一直位居要职,先后担任曹操、曹丕托孤重臣。
陈群
至于吴质和司马懿,则绝对是三国时期超一流的政治家和阴谋家。司马懿就不用说了,这个人胸有韬略,城府极深,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由于遵循尊刘贬曹之立场,因而竭力神化诸葛亮,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绝对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诸高亮六出祁山,虽然每次都像一支锐利的矛,但却始终攻不破司马懿这只坚固的盾。一句话,诸葛亮就像一个聪明的猎手,但却始终斗不过司马懿这只狡猾的狐狸。司马懿的厉害可想而知。
曹操与司马懿
在“太子四友”中,对曹丕夺嫡贡献最大的还是吴质。
《三国志·魏志》记载,吴质“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虽说吴质也是个文人,但他却很有谋略和城府,因而曹丕对他非常倚重。作为曹丕最重要的谋士,他在激烈的夺嫡斗争中功不可没。首功是建议曹丕用仁孝打动曹操;其次是建议曹丕做事稳重,折节下士,因而赢得了曹操好感,在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魏王世子;第三是将计就计,用竹筐载丝绢迷惑杨修,使杨修上当诬告曹丕,结果查验无人,杨修从此失宠。
吴质
除了“太子四友”,还有一人对曹丕夺嫡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就是有“毒士”之称的贾诩。
但贾诩只是背地里支持曹丕,明面上保持中立,无疑贾诩的做法十分高明,只有如此,贾诩关键时刻的意见才会显得“公正无私”且很有分量。
贾诩除了教给曹丕十六字自保之术——“弘扬道德,培养气度,踏实做事,莫问前程。”还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在曹植声名最盛时,曹操一度有废曹丕立曹植的打算,他曾征求“中立派”贾诩的意见,贾诩就像曹操欲收吕布时刘备的回话一样,只回了一句:“公不见袁本初、刘景升之事乎?”(两人都是废长立幼),就让曹操打消了更储的念头。
贾诩
曹植“竞选班子”中的智囊人物主要有丁仪、丁廙、杨修,时人称之为“陈王三杰”
丁仪、丁廙兄弟的父亲丁冲是曹操的老朋友,曾经劝曹操迎献帝都许昌,以此大功当上了权力很大的司隶校尉。他的儿子丁仪被辟为西曹掾,后迁尚书。丁仪这个人很有才,但有只眼睛瞎了。相传,一向爱才的曹操曾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丁仪,曹丕以丁仪“眇一目”为由极力反对,曹操才作罢。
丁仪曾写过一篇《刑礼论》,文章兼取儒、法两家之说,很有思想性和针对性,与曹操的思想和观点比较契合。所以,曹操曾对人禁不住感叹说:“丁仪,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
丁仪知道此事后,对曹丕自然怀恨在心,于是便坚决站到曹植一边,竭力支持曹植夺嫡。
丁仪
与哥哥一样,丁廙也坚决站到曹植一边,为曹植争储参谋策划。丁廙初为黄门侍郎,掌管皇帝诏令文书,是一个要害部门。他以文才见长,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写些文章。曹植曾说丁廙经常请他修改润饰文章,而曹植也经常与他兄弟俩诗文唱和。
丁氏兄弟虽然竭力辅佐曹植,为曹植竭忠尽智,但从实际效果看,他俩其实对曹植的作用不是很大,平时的交往主要还是在文学方面。而在立储之争中,曹植似乎也并不倚重他俩。
曹植最倚重的谋士或者说高参还是杨修。
历史上,有关杨修的逸事很多,特别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对其着墨不多,但却把他刻画得非常传神,栩栩如生,因而成了后人茶余饭后常津津乐道的著名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杨修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曹操“总知外内”的主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的副秘书长这样的一个角色。
杨修
杨修这个人聪明伶俐,脑子非常好使。“门内添活字”以及“一合酥”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世说新语·捷悟篇》就记载了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智曹操亦曾自叹不如。
但是,如果说才思敏捷、聪明过人是杨修的最大优点,那么,聪明外露和卖弄聪明也是他最大,也是最致命的缺点。杨修的不成熟也正在这里。倘若用一句话来评价杨修,就是:貌似聪明,其实很傻。
曹操与杨修
在封建官场最忌讳的就是锋芒毕露,卖弄聪明。这当然是封建糟粕,应该予以深刻揭露和批判,但几千年来封建官场的实情就是这样,可以说是官场铁律。
可是,杨修似乎不懂得这些潜规则,或者,根本就不顾忌这些。为人处世,他老兄不仅喜欢卖弄聪明,爱出风头,更要命的是他老爱抢上司而且是最高长官的风头,一次次地把曹操的风头盖过,所以,即使没有其他原因,就冲这,曹操最后说不定也会杀他没商量。
曹操
但杨修却不知道这些,他实在是太爱表现自己了,与吴质、司马懿比起来,他绝对有些缺心眼。这也正是吴质、司马懿比杨修高明的地方。
所以,曹植的智囊团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明显占优,但都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而且,由于文人的性格一般都比较直率和外露,在政治上,普遍缺少城府和谋略,远不如曹丕智囊团中的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老谋深算,经验老到。因此,两厢对垒,高下立判,可以说,在立储之争中,曹植的“竞选班子”与曹丕的“竞选班子”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曹植输的一点都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