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诗人对项羽评价(评价同一个项羽)
各诗人对项羽评价(评价同一个项羽)项羽二首 其一朱淑真认为,如果不是靠天意那项羽就应该骑着乌骓马逃命,然而项羽最后作战时却把乌骓马赠给了乌江亭长,乌骓不能向前被闲置在那里。项羽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1、老天爷要灭我,渡江也没用。2、过了江,即使江东父老拥护我做大王,我又有什么来脸面见江东父老呢?八千子弟兵没有一个跟我回去的,江东父老不问,我也是于心有愧呀。有的作者就是根据项羽的这两个观点,写诗评价项羽。认为失败是天意,持此种观点的是宋朝的女诗人朱淑真,她写过两首评价项羽的诗。都认为是天意导致项羽的失败,人力是无法改变的。
古人写诗对语句反复琢磨锤炼,力求达到最吸引人的效果,因此有了贾岛和韩愈为了"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而反复推敲,也有了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有时诗人们还会对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发表不同意见,既是为了制造惊人效果,也是因为各人的经历不同,认识上产生分歧。
项羽是中国古代的悲剧英雄,司马迁曾经为他写下《项羽本纪》,给予很高的评价。后世的文人对他也有很多评价,本文选取了唐宋时期八位作者写下的九首诗评价项羽的诗,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作者的观点如此不同,究竟是因为作者的经历的不同,还是为了制造吸引眼球的效果。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对撑船准备渡他过江的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项羽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1、老天爷要灭我,渡江也没用。2、过了江,即使江东父老拥护我做大王,我又有什么来脸面见江东父老呢?八千子弟兵没有一个跟我回去的,江东父老不问,我也是于心有愧呀。
有的作者就是根据项羽的这两个观点,写诗评价项羽。
认为失败是天意,持此种观点的是宋朝的女诗人朱淑真,她写过两首评价项羽的诗。都认为是天意导致项羽的失败,人力是无法改变的。
朱淑真认为,如果不是靠天意那项羽就应该骑着乌骓马逃命,然而项羽最后作战时却把乌骓马赠给了乌江亭长,乌骓不能向前被闲置在那里。
项羽二首 其一
自古兴亡本自天,岂容人力预其间。非凭天与凭骓逝,骓不前兮战已闲。
朱淑真还认为天意在汉王那一边,即使重用范增也改变不了这一切,何况项羽虽然有谋臣范增可用却不能用,加快了他的灭亡。
项羽二首 其二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在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认同项羽羞愧难当,无颜回江东的说法诗人也很多,以唐朝的汪樽和胡曾为代表。他们都认为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单枪匹马仍然能突出重围。但是因为感到羞耻不愿意再回江东。
乌江
唐,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这些人的看法实际上是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二个观点的支持,并没有什么新意。
咏史诗·乌江
唐,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第一次提出新颖观点的是唐朝的杜牧,他在《题乌江亭》中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项羽能够害羞忍辱回到江东,因为江东子弟多才俊,或许能够卷土重来。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那么是什么让杜牧提出这样的观点呢,当然和唐朝的历史有关。
杜牧出生在公元803年,盛唐早已经过去了,安史之乱也过去了很多年。但这段历史留给唐朝人的回忆太多了。
安史之乱初起之时势不可挡,唐朝的精锐部队接连失败,叛军一度攻陷都城长安,唐玄宗被迫逃亡四川,太子李亨逃亡灵武。随后李亨在灵武称帝,中央政府积蓄力量逐渐取得了对叛军的优势,收复了长安,又经过十多年的战争终于扑灭了安史之乱。如果当初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子李亨也像项羽一样,不能够忍辱负重估计唐朝早已经灭亡了。
就在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之时,吐蕃又趁机来犯,一度攻陷长安,唐代宗也逃离长安到达陕州,然后依靠各地的勤王部队收复长安。如果此时唐代宗效仿项羽,唐朝也就完了。
唐代宗之后的唐德宗同样曾经从都城长安出逃。唐德宗即位之初一心想消弱藩镇势力,但是派去镇压藩镇的部队却发生兵变,并攻陷长安。唐德宗仓促出逃,并且下罪己诏承认自己以前的政策是错误的,才换来了地方的支持,第二年得以收复长安。如果唐德宗不能包羞忍辱,估计唐朝此次也就亡了。
正因为这些历史经验教训,才让杜牧萌生出如果项羽能够回到江东或许能卷土重来的想法。
就在杜牧写下《题乌江亭》差不多200年后,终于遇到了反驳他的人,这个人就是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在他的《叠题乌江亭》提到,项羽为平定诸侯之乱四处奔命,导致帐下将士疲惫不堪,中原一败也是在所难免得了。而且江东子弟虽然还在,他们还肯跟随项羽卷土重来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那么王安石经历了什么,导致他提出和杜牧完全不同的意见?
其实唐和宋之间只隔着一个短暂的五代十国,虽然只有50多年,中原却经历了五个所谓的朝代。
这些朝代都是靠武力建立的,统治者也都是和项羽差不多武夫。先是朱温建立的后梁,随后李存勖推翻后梁建立后唐,然后石敬瑭以对契丹称儿皇帝并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建立后晋,很快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最后被逼反郭威建立后周。
50多年里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个又一个,被赶走的皇帝没有哪一个能够卷土重来。像后唐的建立者唐庄宗李存勖那样勇武能战之人,却在一次小型兵变中就被杀了。
这些像项羽一样的武夫建立的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将要灭亡时没有一个能挽回颓势,卷土重来。
或许让王安石最能体会到这种"一败势难回"的还是多年后自己变法失败的无奈。当时王安石被罢相,支持他的神宗皇帝也驾崩了,变法的政策被全盘否定,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哪还能卷土重来。
项羽固然失败了,但他的自杀也塑造了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后世的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就称赞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后半句中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却大有深意。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末年,见证了大宋的繁华,也经历了金兵南侵的乱世。在金兵南侵的乱世里,李清照见看到宋军将领的腐败无能和贪生怕死,如果不是这样也不至于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
更令人可气的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竟然也是这样的人。赵在江宁知府任上毫无作为,遇到部下叛乱,不知如何应对,竟然自己先缒城逃跑了。等到叛乱被平息,部将找他时却发现他已经逃跑了。
这些经历,让李清照不禁感慨"更无一人是男儿",于是写下了这首绝句。
项羽为人残暴,如果他得了天下后肯定也会施行暴政。所以有人就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幸亏项羽失败了,不然就是有一个暴秦。持这种观点有宋朝的钱舜选,他认为项羽天生不仁慈,更加上一个谋臣范增也是这样的货色。如果当初鸿门宴项羽得逞杀了刘邦,那肯定又是一个商鞅辅助一个暴秦。
项羽
宋,钱舜选
项羽天资自不仁,那堪亚父作谋臣。
鸿门若遂樽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
在这里他把范增比作主张实施严刑峻法的商鞅,项羽所建立的也不过是一个改了名号的暴秦而已,可见其对二人的厌恶。
也有人想知道项羽为什么失败了,经过研究发现是项羽不读书的原因,这个人就是宋朝的胡宏。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文人手中的毛锥子,要远胜过武将手中的刀枪剑戟。而且宋朝的文人可谓是出将入相,比如"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中的范仲淹、韩琦都是文人,却能领兵打仗,镇守西部边界。
项王
宋,胡宏
快战马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欷嘘。
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
另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记载项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项羽读书少,而且不求甚解,只知大意。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本文选取了八位唐宋之间诗人的九首诗,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充满了对立,在这里我们不能说哪种正确那种错误,因为这些作者的观点都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编造的。
他们或者是依据《史记》中的记载或者与自己看到的历史事件有关,也有的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