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无奈之举的下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无奈之举)

无奈之举的下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无奈之举)从“中原突围”到1947年6月,是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也是我军爬坡阶段最困难的一年。开战以后,中原军区5万大军除“皮旅”6000人马全身而退外,主力被打散同时还失去了中原解放区。完整地看,解放战争一共打了4年,从1946年6月到1950年6月。第二,挺进大别山,由于白崇禧的围追堵截和小保队的残害,刘邓大军仅坚持7个月就转出大别山回到淮河流域,是不是说明从起点又回到了原点?第三,晋冀鲁豫野战军12.4万人南渡黄河,转出大别山后只剩5.86万人。这一战略行动,对刘邓大军而言是不是一次失利?挺进大别山

作者:相忘于江湖

千里跃进大别山,一直是我军史上极具争议的战略行动。

关于对这一战略大转折的争议话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无奈之举的下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无奈之举)(1)

第一,主席的“跳岛”战术,直接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一举跳过战略相持阶段。此举是伟人酝酿已久的雄才伟略,还是“围魏救赵”的无奈之举?

第二,挺进大别山,由于白崇禧的围追堵截和小保队的残害,刘邓大军仅坚持7个月就转出大别山回到淮河流域,是不是说明从起点又回到了原点?

第三,晋冀鲁豫野战军12.4万人南渡黄河,转出大别山后只剩5.86万人。这一战略行动,对刘邓大军而言是不是一次失利?

无奈之举的下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无奈之举)(2)

挺进大别山

一、解放战争第一年的走势

完整地看,解放战争一共打了4年,从1946年6月到1950年6月。

从“中原突围”到1947年6月,是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也是我军爬坡阶段最困难的一年。开战以后,中原军区5万大军除“皮旅”6000人马全身而退外,主力被打散同时还失去了中原解放区。

华中战场,粟裕以3万对12万创造了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万的“神迹”,但是整体上还是陷入被动,最终两淮沦陷。随后,华中新四军北撤山东解放区,华中解放区也被迫放弃。

山东战场,陈毅、宋时轮泗县攻坚战失利,让宋时轮去职,陈毅的指挥能力受到质疑。

主席一度打算调徐向前到山东,后让粟裕指挥华野的军事,并先后取得了鲁西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才让局势有所改观。但是,整个山东战场的被动局面依然没有扭转。

华北战场,聂荣臻和贺老总联手和傅作义掰手腕,我军20万人敌军7万人,一线我军4.6万人敌军4.1万人,大同集宁我军歼敌1.2万伤亡2万人,此后华北战场长时间被傅作义压制。

东北战场,林总连战不胜,秀水河子歼敌800余人也让他激动不已。跨年度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扭转了被动,但是夏季攻势的四平攻坚战,陈明仁再次让林总遭到一次重挫。

无奈之举的下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无奈之举)(3)

四平攻坚战

二、主席“跳岛战术”为何选择刘邓?

1947年3月13日,发起重点进攻的胡宗南占领了延安。

胡宗南有30万人一线部队14万人,彭总主力2.6万人地方部队1.6万人。保卫延安任务艰巨,主席等指挥中枢在刘堪的追击下险象环生。为了打破敌军“哑铃战术”,主席决定让刘邓从中央突破。

晋冀鲁豫处于四战之地,牵一发动全身,解放战争第一年晋冀鲁豫也是最强的。

晋察冀的苦恼,是抗战胜利以后的大裁军严重影响了战斗力,所以第一年的战绩不倒邻居晋冀鲁豫的一半,就连聂荣臻自己在总结中也说,要向兄弟部队、刘邓的晋冀鲁豫军区学习。

华东的苦恼,是粟裕和陈毅经过半年几大战役的磨合已经渐入佳境,可是由于敌军重兵压境,山东被分割成胶东、鲁北、鲁西和鲁中南等几个互不联系的板块,华野解放区的经济承载力不堪重负。

东北的苦恼,一是林总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将领、部队还在磨合之中;二是经过一年的清剿,东北匪患还没有彻底消除;三是政委罗荣桓到苏联治病一年刚刚回归,二线兵团建设还没有开始。

晋冀鲁豫的强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从129师部队有28万主力14万梯队,兵强马壮;二是刘、邓首长和手下将领经过8年抗战的磨合,非常默契;三是依托根据地老区,打起仗来得心应手。

主席选择晋冀鲁豫中央突破,还有一个现实考量,那就是解放区财力日趋枯竭。

无奈之举的下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无奈之举)(4)

刘邓大军过黄河(油画)

三、挺进大别山是不是无奈之举?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12.4万人突破黄河防线。

司徒雷登惊呼发生了“六卅”事件,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歼敌6万余人,悄然直指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议,赞成者认为这是主席雄才大略的神来之笔,刘邓中央突破,刘邓、陈粟、陈谢三

军配合,华野和陈赓两翼牵制,从而一举把战火引向敌占区,可谓“一石三鸟”:

一是缓解了延安和山东的重压,让敌重点进攻宣告失败,二是跳过相持阶段直接进入战略进攻,堪比美军太平洋战场的“跳岛战术”;三是取之于敌,三路大军就地取材可部分解决后勤补给问题。

反对者认为,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延安“丢车保帅”的无奈之举,但并不成功。

理由之一,刘邓大军虽然吸引敌33个旅,但没有根本缓解陕北和华东的压力;理由之二,刘邓12.4

万大军只剩5.86万,重武器损失元气大伤;理由之三,刘邓大军留在根据地,能打更多鲁西南战役。

  挺进大别山,显然不是主席心血来潮,除了三军配合,刘邓1、2、3、6纵和陈赓4、9纵和38军南渡黄河以后,晋冀鲁豫后方徐向前、滕代远等人陆续成立了8、10、11和12纵,全力支援刘邓。

无奈之举的下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无奈之举)(5)

挺进大别山

四、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的三个前途

刘邓大军孤军深入无后方依托的大别山,能不能站稳脚跟?

这一次战略行动,也是主席平生最没底气最没有把握的一次“釜底抽薪”:

一则,刘邓虽有12万大军,但完全是一次“孤军深入”;二则,南下路上既有40里宽的黄泛区,还有沙河、涡河、汝河、淮河,此时正值雨季;三则,刘邓经历月余激战损失1.3万人补充1万人,人马疲惫;四则,我军在大别山三进三出,群众基础心里没底。

主席对刘邓南下的前景,做了三种预测:一是付出代价站不住脚还得回来,最坏打算就是全军覆没;二是付出代价站不稳脚跟,只能在周围打游击;三是最乐观的前途,付出代价并站稳了脚。

刘邓南下大别山,有三处最危险:40里宽的黄泛区,如果敌军察觉意图派出飞机轰炸,后果不堪设想;二是汝河,刘邓野司和6纵遭到吴绍周85师堵截,逼得刘帅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幸亏敌110旅廖运周暗中放行,刘邓和6纵才涉险过关。

第三处险境是淮河,刘帅亲自探水寻路,大军徒步过河不久山洪到来水位猛涨。

但是,进入大别山以后才是刘邓大军最艰难的岁月,最终虽然站稳脚但是部队越拖越瘦,7个月以后刘邓大军被迫陆续回到淮河流域,南下时的12.4万人只剩下5.86万人,减员一大半。

无奈之举的下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无奈之举)(6)

刘伯承在浠水三角山

五、全局的胜利和局部的失败

刘邓大军付出巨大牺牲却无法站稳脚跟,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刘邓大军基本上都是北方战士,进入淮河以南的大别山饮食不习惯,在湿漉漉的地上行军经常摔跤,疟疾等流行病导致减员严重。后来四野南下,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其次,是远离根据地的无后方作战。红军三进三出大别山,让群众基础不复存在,敌军实施的保甲制、连坐制让刘邓大军和群众联系割裂。这种局面,当年东北抗联就曾有过,最终只好撤入苏联。

无奈之举的下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无奈之举)(7)

再次,大别山地区“小保队”危害极大。白崇禧的正规军,还不敢明目张胆地虐待俘虏和我军的工作队,但是小保队不怕舆论,对付我小部队和工作队惨无人道,让地方化的小分队损失惨重。

最后,是过黄泛区炸毁重武器导致战斗力大减。在高山铺伏击战,如果不是杨勇再三请战,刘帅甚至都要放弃了到嘴的“肥肉”。直到淮海战役,加上陈赓4纵的刘邓大军也不过只有15万人。

但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绝不像一些观点认为的那样是“失利”。

刘邓大军以自己的损失,为陕北、山东解放区赢得了喘息之机,也为东北战场、华北战场的休养生息创造了条件。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是解放战争占据绝对优势的敌军想都不敢想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