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千帆竞发海之南)
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千帆竞发海之南)“离2025年全岛封关运作还有2年多时间,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采访中,海南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劲头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用行动证明“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全世界的机会,也是每一个人的机会”,他们还将用更多的行动证明“社会主义不仅能建设自由贸易港,而且能建设得更好!”经略一岛,关乎全国。作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仅事关海南自身发展,更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全局。4年多来,从“逐步探索”到“加快探索”再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宏伟蓝图日渐成为美好现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如何?按照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未来该如何谋划更大突破?近日,本报调研组走进海南,深入港口码头、特色园区和林间地头,与各族干部群众、专家学者交流研讨,多维度探寻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路径。凭海临风,潮起南海。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蓄势待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3次到海南考察调研,亲自
海南旅游市场近年来持续火热,三亚中央商务区凤凰岛海域游艇“扎堆”出海。李学仕摄
2020年9月28日,海南自贸港首条洲际航线开通启航。 陈元才摄
2018年4月13日,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郑重宣布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今年4月13日,在海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海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和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如何?按照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未来该如何谋划更大突破?近日,本报调研组走进海南,深入港口码头、特色园区和林间地头,与各族干部群众、专家学者交流研讨,多维度探寻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路径。
凭海临风,潮起南海。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蓄势待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3次到海南考察调研,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指引海南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打造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经略一岛,关乎全国。作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仅事关海南自身发展,更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全局。4年多来,从“逐步探索”到“加快探索”再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宏伟蓝图日渐成为美好现实。
“离2025年全岛封关运作还有2年多时间,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采访中,海南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劲头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用行动证明“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全世界的机会,也是每一个人的机会”,他们还将用更多的行动证明“社会主义不仅能建设自由贸易港,而且能建设得更好!”
历史选择了海南
从自由贸易区到自由贸易港,虽为一字之差,却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内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便是海南当地干部,可能也说不清“自由贸易港”到底意味着什么,未来又将改变什么。
“自由贸易港”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既没有说在什么地方建,也没有说只建一个。不过,作为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自由贸易港建设可能带来的溢出效应,还是吸引了不少地方跃跃欲试。当时,多个地方提出申请,上报了建设方案,但最后中央明确了海南一家。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性战略决策。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备了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更高水平开放政策的比较优势。
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海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区位布局,也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加分项。海南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战略支点,而海岛的独立地理单元也让开放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从市场辐射范围看,如果把国内市场划成一个圈,把东盟市场也划成一个圈,在地图上看就如同一个“8”,而海南正位于这两个圈的交汇处。
对于这个历史机遇,海南全省上下倍加珍惜。建省30多年来,并非没有重大机遇,遗憾的是,海南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苗树彬说,从海南出发,飞行4小时范围内可抵达2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约三成GDP。只要改变思路、勇于创新,用好建设自由贸易港这个历史契机,海南完全可以把市场的“8”变成“∞”,创造出“无穷大”的发展空间。
当初,海南在发展方向上一直摇摆不定——有人主张走贸易之路,有人坚持无工不富,还有人认为应该旅游先行。争论中,最先破裂的却是房地产“泡沫”。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房地产“烂尾”和金融信用危机的接踵而来,让海南陷入困境——仅有700万人口的海南,积压的房地产项目竟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1995年,海南经济增速从此前的全国第一跌至倒数第一。
痛定思痛,海南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信心和决心。虽然发展起步晚了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换个角度看,这也是给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留白。
长期从事外向型经济研究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杨长湧说,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同时,通过借鉴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先进经验,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制度体系,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新路。
时与势选择了海南——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党中央把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任交到海南手中,不仅仅是对海南的信任,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一次,海南不容错过,也绝不会错过。
肩负着全国最大经济特区、重要改革试验田、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等诸多使命,无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还是在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蓝图上,海南理应找准自己的位置,理应发挥出与其地位相匹配的重要作用。
“由海南来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安排,不断摸索、大胆试验,现在蹚出来一条路子。”对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未来,饱含着期待。
海南准备好了吗
6月17日,一场由书记、省长“坐诊”的“病例剖析会”,在海南各市县线上线下同步举行。3个来自基层一线的典型“病例”,被放到台面上逐一剖析,红脸出汗开药方之余,剑指当地营商环境中存在的久拖不决、服务意识不强等顽疾。
一年前的6月,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全省“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动员会上,毫不客气地向全省干部发问:为什么没有产业项目落地?为什么设立了专项资金市县却很少申报?为什么以前对投资商说可以,现在又说不可以……
“营商环境是海南打造自由贸易港的‘金饭碗’。”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张相国说,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国际上成熟自由贸易港具有的共同特点。对海南来说,营商环境这个“软件”的搭建,可能比封关“硬件”的建设更重要。
2021年3月,海南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由省长挂帅,统筹协调和系统谋划全省营商环境工作。截至今年7月11日,营商环境专班共收到各类营商环境问题线索4040件,办结3265件,办结率80.82%,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堵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解决企业问题,只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表层修复,要深层次地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制度。”张相国说,专班不是简单地接收相关问题,而是要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来推动营商环境的提升,建立问题解决的闭环机制,不仅要实现“网上可办”,更要通过标准化、便利化来实现“网上好办”。
“营商环境事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成败。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生效。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市场主体,进一步改善海南营商环境已成为共识。”海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省社科院院长王惠平说。
在海南,营商环境是建设自由贸易港着力打造和完善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与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体系、社会治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组织领导体系,共同构成了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八大重要支柱。
4年多来,在中央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不仅整体推进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而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
这个简称为“1348”的战略框架,得到的充分肯定,关键是形成了共识,升华了认识水平。过去吵来吵去的事情,现在统一了。
2018年以来,《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先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海南未来发展及一系列重磅支持措施以中央文件、国家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构筑起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三大制度基石。不仅如此,海南还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要求,着力打造自由贸易港的“四梁”。
“有了‘地基’‘立柱’‘横梁’‘屋顶’,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大厦就立起来了,就稳固了。”沈晓明说,“一本三基四梁八柱”的战略框架,既是顶层设计又是落实抓手,也是指导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施工图。
伴随着战略框架的推进实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18年至2021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6%,特别是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历史性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2%,位列第二,两年平均增速7.3% 位列第一。
虽然主要经济指标亮丽,但海南广大干群清醒地认识到,这与海南经济发展的较低基数不无关系。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已经30多年了,在发展观念上没有太大问题,但过去发展基础较差、产业基础薄弱,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海南建设的是“三农”自贸港——当地常住人口中有一半左右是农民,全省80%是农村地区,全省GDP中20%是农业,而全国这个比重还不到5%。
“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是在农村地区建自由贸易港的,在3.54万平方公里的全岛上建设自由贸易港只有海南。正因如此,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必须强调制度集成创新。”王惠平说。
按照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2025年前,海南将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形成早期收获,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2035年前,海南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开放政策和相关制度安排,全面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推进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今年是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的关键一年。”海南省省长冯飞说,全省正按照全岛封关运作要求,围绕“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压茬推进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压力测试清单“三张清单”,努力把相关工作落实落细。
“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到2025年封关运作后才算全面开始,当前仍处于压力测试阶段,最多只能算是早期收获。”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副主任李宇飞说,封关运作后,差不多要10年时间才能初步建成自由贸易港。不过,对于海南的老百姓来说,或许明后年,就能感受到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变化了。
海南的新时代之问
不可否认,海南的改革发展之路走得并不平坦。未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到底怎样建,成为考验海南人的时代课题。
海南经济发展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的教训,其中两次与房地产业有关。相当长一段时间,海南经济对房地产依赖严重,“一有重大利好政策就房价飙升”,一度成为海南房地产的风向标。
在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前后,外界对海南是否会“重蹈覆辙”十分关注:海南还会重返发展房地产的老路吗?
事实上,海南房地产市场在重大政策利好下能否平稳运行,影响着各界对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信心和预期。短期赚快钱必定长期背包袱!海南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启自由贸易港建设前后,海南打出了全域限购、加强引导管控、完善住房体系等一系列“组合拳”,房地产“一业独大”的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省委书记沈晓明多次指出,“海南不可能永远靠房地产吃饭,必须要有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赶考路上,海南的使命不再是单纯的先行先试,而是更高标准的建设发展。杨长湧说,海南偏离国际主航线,自身又缺乏足够的市场腹地,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加工贸易,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必须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海南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紧紧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主导产业,将打基础利长远同挖潜力提增量结合起来,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用一个个“首创”和“第一”,刷新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高度。
洋浦,海南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1992年,洋浦经济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外商投资成片开发、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自贸港建设以来,洋浦作为先行区、示范区、样板间,更是率先破题,烧开了保税港区“这壶水”。
今年5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打响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枪”。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首席规划师、新加坡籍专家林光明说:“这座城市一定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第四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是一个有活力的绿色、宜居、创新和开放的城市。”
位于澄迈县的海南生态软件园,也是拔地而起的经济“增长极”:2021年园区营业收入1900亿元,实现税收140亿元;今年一季度,园区营业收入583亿元,实现税收48亿元……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的园区,2009年才开工建设,而且是一个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的新型园区。园区从零起步,成长为海南数字经济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入园企业逾万家,这其中的艰辛,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淳至体会最深。
2008年4月,杨淳至只身来琼,一个人、一个包、一辆车,在远离城市的荒地上开始了创业。十几年过去了,软件园从无到有,正高标准建设二期项目,打造基于技术驱动的未来城市生活新模式。杨淳至说:“自由贸易港政策为软件园插上了腾飞翅膀,越来越多国际国内头部企业项目在园区落地转化,我们的目标是早日实现营业收入过万亿,为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新贡献。”
生态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关键词。海南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如何在保护好这一中华民族四季花园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海南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护生态才能促发展。海南明确将“坚持生态立省,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作为今后5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推动生态优势与开放优势相融合,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子孙后代的金饭碗。
向海而生,曾是近海岛民们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主要方式。如今,开放的海南赋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新内涵。
傍晚时分,琼海市潭门镇无所归止海景民宿热闹起来。游客们在沙滩上撒欢纳凉,酒吧里老板符名林忙着调制饮料。2018年推行渔民转型时,“80后”符名林看到本地没有游客住宿的地方,便和伙伴们租用了废弃贝壳加工厂进行改造,这个充满海洋气息的民宿很快就成了“网红店”。
“除了民宿,渔民专业合作社也有员工22人,年创产值近300万元。”符名林说,为适应海洋生态保护的需要,像他一样“洗脚上岸”的渔民在潭门还有很多,大家依托旅游资源和政策扶持,吃起了“旅游饭”。
在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这个坐落在火山岩地带上的昔日贫困村,经过当地干群的“点石成金”,成了今天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土少石头多,荒山堆乱石”是昔日施茶村的真实写照。当初最穷的时候,有人建议干脆把火山石卖了,也有人说干脆把地都租出去。村党委书记洪义乾回忆道:“当时来村里谈合作的企业一拨接一拨,但村里坚持不卖一分地。正是当初的‘顽固’,才守住了今天的‘金饭碗’”。
结合“火山石”这一特有资源,施茶村“变废为宝”,建起火山石斛园,引进无核荔枝产业,办起施茶人才培训学校。如今,村里还计划借助自由贸易港东风,建设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吸引全国乡村干部来施茶村培训学习。
位于五指山下的水满乡毛纳村,是个黎族聚居村。村里发挥背靠五指山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优势,开发民族特色乡村休闲旅游,逐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村”。“90后”小伙李杰是水满乡宣传委员,2016年大学毕业后从繁华都市回到家乡,他说:“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农村,自由贸易港建设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五指山在生态发展、乡村振兴方面,潜力大得很!”
破与立的答卷
每一场改革都需要破冰前行。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过程,海南须在实践中作答。
先立后破,行稳致远。
海南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制度创新这个根本着力点,尤其是突出制度集成创新,聚焦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大胆解放思想,破除利益藩篱,打造制度创新高地。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以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高效。澳斯卡国际粮油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包装油车间试产仅用了7个月,创造了‘洋浦速度’,这在全球同行业中都是领先的!”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峰说。
“洋浦速度”来自制度的集成创新。海南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实行全岛统一规划。伴随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推进,海南以更大力度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基本形成省市县联动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为全省“一张蓝图干到底”打牢了基础;海南创新设立国际投资“单一窗口”,一个窗口、一个账号、一站办结,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最优质的服务,全面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渐进式探索、综合性改革和举国性支持的有机统一。两年多来,海南围绕自由贸易港建设,进行了许多突破性探索。”海南省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教授毕普云聊起海南自由贸易港娓娓道来,“做载体,11个重点园区共同发力;做创新,7批123项制度集成创新成果发布;抓政策,两年出台270多项政策,平均每月出台12项左右;防风险,为全岛封关运作把好关口。”
“你看,大到宏观经济、财税金融、市场监管、投资消费等市场领域,小到生活服务、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精准气象等民生领域,全都进入了海南数据产品超市。”6月21日上午,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董学耕指着海南省大数据共享指挥平台对记者说。随手点开中国(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实时的离岛免税数据一览无余,品类购买统计、人均消费额、年龄段结构分布等数据一目了然。
数据变成便捷生活的工具,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一大亮点。海南自由贸易港提出“6 1 4”的制度设计,其一便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让见面办的事项进入“数据”流程,让停留在线下的数据“动起来”,换回的是项目建设与审批效率的再提速。
一段时间以来,海南部分县市在土地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突出,一方面是“项目等土地”,政府对新增用地资源要素统筹不及时、不到位,“有项目无土地”问题较为明显;另一方面是“土地晒太阳”,不少存量土地长期沉淀,土地资源存在盘活不足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海南建立了“土地超市 闲储置换”制度,令人没想到的是,“土地超市”在“海易办”APP一经上线,便引发市场强烈关注。河南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在APP上看中一个地块后,还“按图索骥”专门飞到海南实地考察。
“改变和突破现有的制度框架,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是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应有之义。”王惠平说,今后海南还要对标CPTPP等国际最高经贸规则,逐步实行最高水平压力测试,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借鉴和示范。
“用数字技术改变传统规则,既有助于各市县摸清家底,招商时心中有数,也有助于企业‘云上读地、云上选地’,实现了从‘不找市场找市长’向‘不找市长找市场’的转变。”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党组成员、省总体规划副总督察王雪皓介绍。
箭在弦上,不立不破。
教育是发展的基石。本身高等教育资源不多的海南,却创造性地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
南海之滨,黎安半岛,一座横空出世的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初具规模。这片以教育对外开放为核心使命的园区,2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已经封顶,今年秋季即将正式开学。
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是试验区人的鲜明特征。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临平来自武汉大学,是中组部2021年新选派130名来琼挂职干部中的一员。从象牙塔到火热园区,王临平在自由贸易港建设浪潮下实现了角色转换。
“我去年刚来时,这一大片还是西瓜地,现在已是一片教育新城了!”王临平指着教学大楼对记者说。在海南建设高教园区,惟有创新: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创新、治理体系创新、“教、产、科、城”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一系列制度集成创新成果,在这块自由贸易港早期安排、早期收获的重要平台上充分绽放。
“从无到有,这是海南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教育回流的破题之举。”王临平说。自园区建设启动以来,试验区实施五大类18项超常规举措,包括创新规划、课题、勘察、咨询、设计“五位一体”模式,将项目前期工作由串联开展转变为并联开展和园区项目谋划、采购、建设、调度的“一体化”模式系统思维,克服各种困难,跑出“加速度”。
“再过两个月,这块安静的土地上将会迎来琅琅书声,‘留学海南’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王临平对海南前景充满期待。
快与慢的抉择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时间紧、任务重,对“速度”二字尤为渴望。
以承接医疗消费回流为使命的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率先跑出了“加速度”。截至2021年底,乐城先行区进口特许药械品种首次突破200例,其中,医疗器械142种,药品58种,特许药械使用患者数量同比增长454%,基本实现了医疗技术、设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这比预期的2025年提前3年实现了目标。
跑出“加速度”的秘诀在哪里?答案就是制度集成创新。乐城先行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吕小蕾介绍,除政策东风外,省药监局、省卫健委、海口海关等职能部门与乐城先行区管理局持续推动制度集成创新,通过药械“批量审批”,优化审批模式,真正实现了从“患者等药械”到“药械等患者”的转变,迸发出制度集成创新的生机活力。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记者了解到,乐城先行区通过创新“医保 商保”机制,推出了“乐城全球特药险”,让更多的患者“用得起”特许药品。截至目前,北京、山西、湖南、河北、湖北随州、甘肃兰州等省市推出的当地惠民保已将乐城特药纳入保险范围,100种乐城特药已经走出海南。
对海南来说,建设自由贸易港不仅是百米赛跑,更是接力赛和马拉松,该快的时候分秒必争,该慢的时候也要“耐得住寂寞”。从发展经验看,香港建设自由贸易港用了100多年,新加坡用了60多年,迪拜也用了30多年。海南发展的底子薄,自由贸易港建设尚处在“平整土地”“调理肌体”阶段,但越是关键时期,越要夯实根基,越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有时候,选择慢也是一种快。适合在温带寒带生长的玫瑰,在热带可以种植吗?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用15年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
“有人说三亚气候好、土壤好,插根筷子都能长出叶来,种玫瑰肯定没问题,他们的提议打动了我。”2006年,在上海做花卉批发的杨莹被邀请到三亚收购兰花。理想是玫瑰色,现实却很残酷。由于水土不服,杨莹在海南种植的玫瑰花苗一批一批死亡。“那个时候很想放弃,也哭过无数次,但可能是我骨子里那股倔强吧,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杨莹说。
走进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的玫瑰谷,只见各色玫瑰花竞相绽放。“目前我们有2000多个品种、2000多种颜色的玫瑰。”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硕告诉记者,正是这些鲜艳的花朵,打破了海南不能种植玫瑰的“魔咒”,让爱情之花在天涯海角绚烂。
玫瑰谷和自由贸易港也在相互映衬。“我们将用好自由贸易港政策,积极发挥玫瑰种植基地的优势,建设玫瑰精油萃取流水线,努力把玫瑰谷打造成世界精油中心、香精香料集散中心和玫瑰产业国际贸易中心,让更多老乡吃上‘玫瑰饭’。”王硕说。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既无先例可循,又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如何确保方向不偏、路子不歪?
思深益远,谋定后动。海南全省上下已达成共识:只有统筹好开放的节奏和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实施、产生实效,才能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行稳致远。
要扭住风险防控这个“最关键变量”。“当前,自由贸易港各项政策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显现,只要管控好各类风险,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就一定能够建成。”沈晓明说,担当作为不是蛮干,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节奏。对自由贸易港建设而言,这个科学的方法就是坚持“闯”为基调、“稳”为基础、远近结合、小步快跑——
“闯”为基调,就是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稳”为基础,就是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不犯低级错误;远近结合,就是既要考虑早期安排、早期收获,也要考虑中长期效益;小步快跑,就是不求一步有多大,但求步步实、步步向前进。
既“慢不得”,也“急不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自由贸易港在建设过程中,部分行业和领域出现一定的风险是正常的,但不能出现重大风险,更不能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管就死”的怪圈。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更要用法律手段、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打造起安全屏障。
奔赴星辰大海
从区位上看,海南正好是连接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两个最活跃区域的中间节点,一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向奔赴”正在这里交汇展开。
“消费是连接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重要一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中央赋予海南的战略定位之一。”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夏锋认为,依托自由贸易港开放政策,海南正加快打造免税购物、国际医疗和“留学海南”三大品牌,致力承接海外消费回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作为中央支持海南发展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在促进海南旅游经济发展、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自2020年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商品销售金额906亿元,日均购物金额1.24亿元,较新政实施前增长257%。
游客越来越多了,如何把离岛免税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中免集团海南运营中心副总裁王旖信心满满:要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吸引消费者,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出更大贡献。
消费者来了,企业也就来了。谈及海南建设自贸港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夏锋将其概括为“两多一低一少”,“自由贸易港政策将使全球资源集聚到海南,企业做生意最看重的是资源,资源越多意味着商机越多,市场主体就会越聚越多。”
“建设自由贸易港还意味着成本更低、限制更少,这实际上也是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目标,否则就不叫自由贸易港了,或者自由贸易港的开放水平还不够。”夏锋强调说。
如果说国际国内市场在海南是一场双向奔赴,那么面朝星辰大海发展深海深空产业,则是另一场浪漫又“高科技”的奔赴。今年4月,考察海南时强调:“要把海南更好发展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
科技创新,摆在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核心位置。海南发挥“温度”“深度”“纬度”优势,加快建设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航天科技城,打造“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在海南,越来越多“上天入海”的科研奇迹正在发生。
7月6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在文昌市破土动工,成为海南服务和融入航天强国战略、主动拥抱航天产业变革的又一标志性项目。冯飞说,海南将充分发挥商业航天发射场主场优势与自贸港政策优势的叠加效应,瞄准世界商业航天发展前沿,加快构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产业生态体系,支持文昌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天城。
以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成功首飞为契机,文昌开启了与遥远星空的缘分。近年来,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航天发射任务先后在这里执行。
和遥远的太空一样,深邃的海洋同样充满未知。对管辖着中国面积最大海域的海南来说,深海科考是其天然优势,自然也吸引着全国涉海科研机构的目光。近年来,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等一批重大深海科研成果在三亚先后落地,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得以组建,推进海洋科技由深海向深渊、极地迈进……
科技创新正在加快转为产业优势,为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新动能。
北纬18度的三亚,种玫瑰需要历经一番磨难,但育种实验却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经过60多年发展,海南已成为全国育种科技高地,每年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超700家“育、繁、推”机构的科技人员到海南从事南繁工作,累计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在南繁加代、繁育,占我国育成新品种的70%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创新给化解种业“卡脖子”问题带来了更多可能。在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副主任彭军看来,除了先天条件,海南优越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对于企业、科研机构都极具吸引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等平台的建设,将成为引进国外种质资源的重要通道,极大便利基础科研、国际交流和产学研转化,为实验室建设提供独特条件。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对于海南来说,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一场全新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立足海南与跳出海南结合起来。建设者们深知,不立足于海南,就是无根之萍;不跳出海南,就只能是井底之蛙。面向未来,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海南须用“国之大者”的高度指引发展,更要用“国之大者”的担当,擘画自由贸易港的宏伟蓝图。
(经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赵子忠、王伟、顾阳、姚进、潘世鹏、江蓝、林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