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吴哥古迹里高棉人的微笑(穿过红色高棉的据点)
探秘吴哥古迹里高棉人的微笑(穿过红色高棉的据点)那就千万不要错过了崩密列。如果你想看看吴哥古迹最原始未经过修葺的模样,崩密列如果你有探险家的情结,如果你想看看红色高棉曾经的据点,
崩密列和女王宫是吴哥窟三日游的外圈经典项目。
这两个地方代表了两种极致:名字一俗一雅,景色一简一精。都因拥有不世的传说,而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
Q:为什么会把这两个地方安排在一起?
A:其实吧,只是因为顺路。。。
崩密列
如果你有探险家的情结,
如果你想看看红色高棉曾经的据点,
如果你想看看吴哥古迹最原始未经过修葺的模样,
那就千万不要错过了崩密列。
崩密列,算是吴哥窟建筑群中读起来逼格感最高的名字了,意指盛开莲花的莲花池。崩密列在柬埔寨的内战中损毁得十分厉害,满目疮痍。有关崩密列的故事很有意思:
穿过丛林,这里神秘幽静,充满未知。如有没有当年《虎兄虎弟》(Deux Frères)剧组搭建的简易栈道,如果没有导游带领,都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穿过这座废墟。会迷失在这里,不是因为这里规模很大,而是因为损毁得过于彻底,几乎无法辨认原来建筑的格局,好像穿梭在迷宫之中。独有的神秘气息会不知不觉的萦绕在旅客心间,久久不散。
旱季,阳光十分充足。然而这里丛林密布,阳光也只能透由树叶的间隙才能窥见一二。但是,这里的神秘气息和光线无关,和人潮无关,是由整座寺庙废墟散发出来的。
站在这里,能够理解为什么崩密列会得到电影导演的青睐和厚爱,因为这种原始、荒凉和神秘浑然天成,无需营造、无需润色。
寺庙在战争中损毁的程度不同,大自然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也不同,所以这里也会有一步一景的小确幸。
有的榕树上房揭瓦好不得意;
有的榕树霸道蛮横想要包住这个建筑;
有的榕树不甘寂寞横生枝节;
有的榕树只手遮天妄想偷偷吞掉浮雕,尽管浮雕已被岁月洗去了容颜,不再精致有神。
光影斑驳,说不清楚是崩坏的建筑和野生的榕树成就了这份神秘,还是这份神秘为这里镀上了更多魅力。
走在保存还比较完好的回廊中,不见阳光,阴气逼人。这里曾住着湿婆神,供人虔诚的拜祭,无人清楚这里由谁建造,为何没有完工。这里曾是红色高棉的据点,负隅顽抗、筹谋夺回最高权力,无人清楚这里是否真的埋有宝藏,附近到底埋了多少地雷。
经过多年开发,多方努力,这里不再是禁地,不再是孤岛,会有更多人领略这份未知和神秘。多年之后再造访的话,这些榕树又会是不同模样了吧,无比期待。
女王宫
女王宫是“柬埔寨三大圣殿之一”,有着“吴哥古迹明珠”和“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
女王宫何以得名?
有人说因为这里是由女人修筑和雕刻而成;
有人说是因为当年法国侵略者被精致玲珑的雕花深深吸引,觉得是后妃居住的宫殿而命名此处为女王宫;
蒋勋先生在书中写道这里是国王赐给退隐高僧的静修之所,所以更愿意称这里是班蒂斯蕾(音译,听着更像是后宫的宫殿了...)。
其实女王宫很迷你, 围着它走一圈,左右不过五分钟的时间。相比它所负的盛名,会对它的规模有一点点的失望:小到难以置信啊。但就是这么小的地方,凝聚了吴哥窟最登峰造极的雕刻艺术。
是的,柬埔寨最细密最繁复的浮雕不在博物馆、不在吴哥窟,而在女王宫。所以一定要走入女王宫,慢慢的欣赏,细细的领悟。
相比其他的吴哥窟建筑,这里无需仰视,无需攀爬,更像是别致的庭院,一份难得的谦逊宁静。浮雕装饰着建筑的每一寸表面,每一块砂岩的布置都有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细质砂岩的玫瑰色色泽被炎炎烈日调得十分饱满,砂岩上的灰黑色更像是历史的蒙尘,历久尚未弥新,为建筑布上了更多的层次感。
因陀罗、湿婆神、罗摩衍那,这里每一道门楣上都印着一段恢弘的印度史诗。神奇之处在于不仅仅是每一个人物,而是每一缕发髻、每一颗冠珠,都是清晰可见的。
如此的细密程度,让人物跃然石上。置身其中,即使对印度教的传说再不熟稔,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因陀罗的威严和罗摩的英勇。
石壁上的文字,读不懂,只觉得充满了旖旎的温柔,仿佛是女子写下的懵懂心事。
导游说女王宫采取了堆叠砌建的方式,就是把砂岩切成块状垒成塔寺之后,再由工匠进行雕刻,如果不小心雕坏了一处,就要重来。古代工匠们到底是用什么工具雕刻?尚无人知晓。
古人们一遍遍的打底稿,反复确认,再细细雕琢,如蒋勋先生写的:班蒂斯蕾的图案像波斯的织毯、像中国的丝绣、像中古欧洲大教堂的玻璃花窗、吴哥王朝的工匠却在坚硬的石头上完成了。
无论岁月如何侵蚀,这里将永世驻足在艺术的殿堂,永不褪色。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Flora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