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经历了人生百态(于是变成了于丹)
许巍经历了人生百态(于是变成了于丹)我是基本同意高晓松关于“诗和远方”的说法的,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支撑,我们干文化的都别混了。我也完全相信高妈妈,能够说得出这番符合自身身份的话。笔者从这里发现了自己的狭隘,自己的人生并不能代替别人的人生。高晓松拥有的,显然是另外一种人生。虽然没买过一尺房子,但大家都知道他从不差钱。关于身世,就不必多说了。然后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歌词不是许巍写的,是高晓松写的。这首歌词的前身,其实来自于高晓松的文章《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摘录如下:“从小妈妈告诉我们的许多话里 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 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 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 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导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据说这是最新的“文艺正确”。这让评论人胡涛倍受惊吓,“我的妈妈肯定说不出这样文艺的话”。远方,应当是自我挣脱的远方,而不是被母权规定的远方。更何况,歌词中的“远方”,是物质生活前提下的远方;妈妈口中的“苟且”,是语焉不详、与大众完全脱节的苟且。既无才华,又无出身,普通人的“苟且”,大多出于无奈。但没有屌丝们各种各样的“苟且”,也就没有高晓松们的“诗和远方”。
我们怀念那个纯粹的许巍。《苟且》之所以令人失望,并不在于他“音乐隐士”的做派,而在于其中赤裸裸的劝世意味——许巍终于变成了汪峰一样的音乐投机者。如今,在“人生导师”许巍的歌里,世界是可以选择性失明的,用“鸡汤祖母”于丹的话说,这叫“用心灵的宁静战胜雾霾”。
1.
2.
然后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歌词不是许巍写的,是高晓松写的。
这首歌词的前身,其实来自于高晓松的文章《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摘录如下:
“从小妈妈告诉我们的许多话里 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 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 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 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笔者从这里发现了自己的狭隘,自己的人生并不能代替别人的人生。高晓松拥有的,显然是另外一种人生。虽然没买过一尺房子,但大家都知道他从不差钱。关于身世,就不必多说了。
我是基本同意高晓松关于“诗和远方”的说法的,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支撑,我们干文化的都别混了。我也完全相信高妈妈,能够说得出这番符合自身身份的话。
但是当他把这句话嫁接到歌词中,成为对广大听者的“劝世教材”的时候,它就太有让听者“依葫芦画瓢”的冲动了。
特别值得推敲的是“的田野”这三个字,原文中“诗和远方”后面并没有这仨字,很显然是为了凑韵脚(对应上一句的“且”字)加上去的。
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
妈妈即使说到远方,远方应该也不是田野。这是去旅游还是去扶贫,抑或做田野调查呢?城里的孩子,妈妈会这么鼓励你奔向田野吗?
为了韵脚而随意增添词汇,表明作者想象中的远方是美丽的乡村,但并不知道这里寄托了何种理想,只是一种对农村的想当然信手拈来。
所有奔向大理、奔向西藏、奔向远方的朋友们,都是为了理想而去的吗?还是仅仅为了享乐,或者逃避?
“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这句话也大可值得掂量,这是富人阶层对自己的哀矜式美化,如果高晓松不是衔着金子来到人世间的,他妈妈恐怕没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真正赤手空拳的人,从打落地就要为填饱肚子而奔忙一生。
歌词中的远方,是物质生活前提下的远方。衣食无忧的高晓松和许巍,实在是看不见广大屌丝生活的艰辛。
尤其是“苟且”一词,也许在高晓松那里拥有不同的涵义,也许是某一阶层特有的“苟且”。然而在大众层面,至少我相信,没有建筑工人挥汗如雨的“苟且”,没有农民伯伯面朝黄土的“苟且”,没有屌丝们各种各样的“苟且”,也就没有高晓松们的“诗和远方”。
普通人的“苟且”,大多出于无奈。他们努力,但他们没有你们的才华,也没有你们的出身。
一个朋友说得更极端,“真正眼前苟且的人都在默默搬砖,这些整天疾呼苟且的,说不定人家每天都在玩海天盛筵俄罗斯轮盘式的苟且……人家不要不要的苟且,不是你不想搬砖的苟且,甚至是你默默搬一辈子砖都抵达不了的苟且”。
在他们的歌词里,世界是扁平化的。在他们的眼界里,世界是可以选择性失明的。
“诗和远方”这么火,大致暗合了社会心理,人人都背负着巨大压力。但是压力可以被理解成“苟且”吗?“苟且”的对立面是“诗和远方”吗?
我想起奥登的名诗《美术馆》,感到微微战栗。
“一切
是那么悠然地在灾难面前转过身去;那个农夫
或已听到了落水声和无助的叫喊,
但对于他,这是个无关紧要的失败。”
3.
我怀念那个纯粹的许巍。
1997年许巍第一张专辑中的《树》,是一首鲜为人知的作品。
“我站在夏日的黄昏/身体迎着风飞舞/一双鸟踩着我的肩/我听见她在歌唱着明天/我想问/这世界是否遥远又无限/她却飞走越来越远/花开又花谢多少年/我依然充满幻想和期待/我身上结满了果实/可里面长的全都是欲望”
一位少年向往远方的心情,多么准确到位,听这首歌的时候,配合着音乐后段排山倒海的军号合奏,我好像看见自己在夜晚的树干里生长,伸展,充满无限可能。
《蓝莲花》是许巍信仰佛教之后的作品,借玄奘取经之路抒发少年的“远方”情怀,自然、坚定、高妙、不可言说。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心中那自由的世界/永远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可堪对比的是陈奕迅的《阿怪》,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青年,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
“我们叫他阿怪/他说的最多的是拜拜/钱赚够了就离开/直到不能够生活他才回来/他常说日子过得太快/还没攀过乌拉山脉/他有他未来/我们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