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菊芳的兄弟姐妹(她9岁入伍11岁参加长征)
萧菊芳的兄弟姐妹(她9岁入伍11岁参加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个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叫王维舟。他被称为"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此话如何说?因为他在1920年5月便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直到一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他又转入了中共。因此,他的革命资格非常老。王维舟加入朝鲜共产党后,回四川老家宣汉县创办了宏文小学,他亲任校长,培养革命苗子。其实他的学校本身也是组织的一个秘密联络点。首先,王新兰尽管家境好,但她的父亲去世很早,她五岁时便失去了父爱。那么谁代替父亲对他施加影响便至关重要。天才不天才,数据说话。后来,王新兰在回忆录中曾如此说:"我5岁送情报,9岁当红军,11岁参加长征……"王新兰于1924年6月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王家坝,同那个时代的大多革命者不同的是,她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其父王天保是前清贡生,书香传家。不过这也许正是王新兰的可贵之处。试想,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自小受苦受累,那么你参
(说历史的女人——第1608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这世界的唯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本文讲述一位奇女子,她尽管没有历史上的花木兰等女杰那样的英雄业绩,没有宋庆龄等女杰那样的崇高地位,但她的经历却是别样的令人炫目:她5岁参加革命,9岁加入红军队伍,11岁参加万里长征,15岁嫁"娃娃司令"萧华,共生育5个子女,如今97岁仍健在!
5、9、11、15、5、97,如果数学不好,这一连串数字是不是叫你发懵?其实人生就是一串数字,人生价值几何,用一串数字汇总下来,基本就出来了。下面咱们就看看本文的女主人公的人生价值究竟有几何?
(一)天才少女
天才不天才,数据说话。
后来,王新兰在回忆录中曾如此说:"我5岁送情报,9岁当红军,11岁参加长征……"
王新兰于1924年6月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王家坝,同那个时代的大多革命者不同的是,她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其父王天保是前清贡生,书香传家。不过这也许正是王新兰的可贵之处。试想,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自小受苦受累,那么你参加革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革命首先是为了摆脱贫困,所谓"穷则变";但是,如果你自小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不愁吃穿,那么你革命的动力就不大。王新兰自小吃穿不愁,生活条件优越,那么她为何那么早就参加革命呢?
首先,王新兰尽管家境好,但她的父亲去世很早,她五岁时便失去了父爱。那么谁代替父亲对他施加影响便至关重要。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个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叫王维舟。他被称为"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此话如何说?因为他在1920年5月便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直到一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他又转入了中共。因此,他的革命资格非常老。王维舟加入朝鲜共产党后,回四川老家宣汉县创办了宏文小学,他亲任校长,培养革命苗子。其实他的学校本身也是组织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而王维舟便是王新兰的叔叔。王新兰在5岁时便被父亲送到叔父的宏文小学读书,也正是在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没有了父亲,叔父便是父亲般的存在,是叔父为王新兰以及她的哥哥和姐姐们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叔父的学校里,王新兰自是长了见识,也是在这里,她早早地就"参加"了革命。
1929年,国民党军队进驻王家坝,对王维舟的革命活动造成了很大麻烦。他的学校作为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严重受阻。此时不到6岁的王新兰便被叔父"派上了用场"。王新兰因为年龄幼小不被人注意,隐蔽性强,所以就成了地下组织的小小的通讯员。她在上学的同时,以小学生身份做掩护,为组织送了不少信件,也是为革命做出了一些小贡献的。
1933年,红军队伍开到四川宣汉县,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王新兰的姐姐、哥哥都入了党,加入了红军。见他们当了兵,王新兰自然眼馋了,就也要跟着当兵。但她当时只有9岁,实在是太小了,就在家里陪着多病的母亲。可是不久,王新兰就在家里呆不住了,又开始缠着姐姐要当兵。
于是深明大义的母亲就同意了,决定放走最后一个小女儿。
这天,年仅15岁的姐姐王新国就带着小妹妹王新兰到了红军军部。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见王新兰扎着两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徐立清笑着说:"小鬼,你这么小当兵能干什么?"
王新兰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她提高嗓子清脆地回答:"我什么都能干!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笛子,会唱歌!"说着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
姐姐王新国在一旁为妹妹说情,说王新兰很小就为党组织传递过情报了。徐立清也很欣赏这个小丫头,但他还是犹豫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你真的是太小了!"
王新兰脾气上来了,一本正经地说:"小又怎么了?哪个人天生会打仗?我虽然年龄小,但我学东西快着呢!"
看着姐俩渴求的样子,徐立清也被感动了,于是就问:"你们的妈妈同意了吗?"
王新兰抢着说:"早就同意啦!"于是她便成了一名小红军,这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恐怕也创了一个年龄最小红军的记录。
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和哥哥、姐姐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就到红四军报到了。姐姐王新国当时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妹妹王新兰则被安排到宣传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了一名宣传员。随后,姐妹俩便开始写标语、贴标语,编演节目,为红军做宣传忙得不亦乐乎。
王新兰的厉害之处在于她的超强的独立性。本来那时才9岁的娃娃,跟着姐姐在队伍里"混",有姐姐"罩着"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问题是,她加入红军没多久,姐姐便被调离了,她们不在一个系统,没有人再能照顾她了,所以小小的她只能独立了。
如今想想,你都为那时的王新兰心疼。因为令人没想到的是,她的姐姐一走,竟然是永诀,她们姐妹俩自此再也没有见过面。因为在后来的长征途中,王新兰的姐姐和哥哥全部牺牲了!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开始了长征。此时才11岁的王新兰毫不犹豫地就随军出征了。她也成为年龄最小的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
说王新兰是天才少女也不是夸张,她在长征途中,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并非是一个累赘。因为她确实是个能歌善舞的少女,而且活泼开朗,长相俊秀,活脱脱一个美丽的四川辣妹。因此,在这个长达万里的漫漫征程里(红四军的长征路径稍短,为1万多里),少女王新兰也是个称职的文艺兵,她经常身背一条线毯,手拄一根木棍,腰别一把横笛,为大家唱歌、吹奏,为大家跳舞,给苦难中的战士们很大的精神激励。
不过她毕竟太小了,走长征路还是吃了很多苦头。王新兰后来曾回忆说:"长征途上,由于年龄小,步子小,别人走一步,我得跑两三步,一天到晚总在不停地跑,我是'跑'完了长征的。"
跑完一万多里,尽管有点夸张,但也是事实。你不跑,就会掉队,而一旦掉队,就别想活着走出草地。爬雪山时,她也曾爬不动,在最险峻的地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爬上去的。总之,用九死一生来形容王新兰的长征岁月毫不夸张。因为环境、气候太过严峻,身小力薄的王新兰曾在途中感染上伤寒病,走不动路,只有被战士们用担架抬着走;她因病得太重,吃不下饭,眼看性命难保,战士们曾经把又干又硬的冰疙瘩一样的窝窝头放在嘴里嚼烂,然后再掰开她的嘴,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给她……
那次患病,差点要了王新兰的命,她在担架上整整地躺了三个月才好。那时候,看着战士们艰难地抬着她走路,她感动坏了;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再也起不来时,她更是难受坏了。当她病愈之后,重新走在路上时,便勤快地为战士们服务了。她为战友们挖野菜,拾柴火,帮忙烧火做饭,什么都干。还常忍着饥饿,站在路边,迎着风雪,为战士们唱歌鼓劲。
最终,王新兰用她稚嫩的双脚还是成功走完了万里长征。
1937年,当王新兰13岁的时候,她已经入党了。如今,13岁也只是个初中生而已,你说她天才不天才。就在王新兰13岁那年,她遇到了她的生命中的另一半,天才少年萧华。
1937年春,萧华(红二师政委),与师长杨得志(右二),参谋长熊伯涛(左二),一团长罗华生(右一)在甘肃早胜镇
(二)天才少年
那时候的萧华也是天才般的存在。天才不天才,还是数据说话。
萧华于1916年1月21日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和王新兰不同的是,他生在一个贫穷的泥瓦匠家庭。穷则思变,萧华的父母都是早期的革命者,家里就是中共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
近水楼台,跟王新兰一样,萧华也是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开始为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了。并且萧华自幼聪颖好学,成绩优秀,小学时基本次次第一名,被誉"神童"。他12岁时,便以一篇作文《我的将来》赢得老师的极大器重。他不但学习好,而且擅长吹小号,曾在学校的联欢会上大出风头。
王新兰在11岁时参加了红军的长征,萧华当然也不遑多让,他在11岁时就秘密加入"青年干社"(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2岁加入共青团,并参加了著名的兴国暴动;13岁便参加了土地革命,并参加了毛泽东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他是培训班年龄最小的学员。这年,萧华还当选为少共共青团兴国县县委书记(13岁当县委书记,不要被惊倒)。为了建立团支部,他跑遍了全县,小小年纪竟具有如此的组织才能,令毛泽东同志大为赞赏。
王新兰是13岁入党,萧华也因出众的工作能力,在14岁就入党了,并被毛泽东亲自点名,调入中国工农红军,担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毛泽东把萧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时说:"这孩子日后将会有大出息!"同年,萧华又被任命为红四军特务营三连政委。15岁时,他又升任特务营政委。当时是1931年4月,那时他未来的媳妇王新兰才7岁。
关于萧华的天才之举不再详述,大概的路线是,12岁入团;13岁当县长;14岁入党;15岁任营政委;17岁任师政委(并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15师参加红军反"围剿"战斗);18岁以红一军团组织部长、二师政委身份参加万里长征,就这么任性。
1936年,萧华(红二师政委)与杨得志(师长)在甘肃宁县早胜镇
长征途中,萧华指挥过抢渡乌江的先遣部队,参加过四渡赤水的战斗。之后,协助刘伯承作战。接着,萧华又在强渡大渡河、强攻铁丝沟、飞夺泸定桥、血战腊子口等战斗中,均有出彩发挥。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萧华又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斗,以及红军的东征、西征、山城堡等一系列战斗。他在东征的一次战斗中,因亲临前线指挥,左腿还严重受伤。1937年,抗战开始,萧华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萧华到21岁时,已经可以用战功赫赫、荣誉加身来形容了。
就在这一年,天才少年萧华遇到了他此生的另一半王新兰。
(三)当天才少男遇上天才少女
德国天才作家歌德曾在他的天才之作《少年威特之烦恼》中,说过如此一句天才的话:"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当天才少年萧华遇到天才少女王新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恐怕大家也猜中了十之八九。
不过也不能把歌德的这句话生搬硬套到萧华和王新兰身上。毕竟萧华比王新兰大了8岁,在1937年,"8"是个不小的数字,抗战不过才8年。而当时萧华21岁,虽仍然能宽泛地认为是(大龄)少年,但王新兰这个少女只能用"豆蔻"来形容,毕竟13岁跟21岁有本质的不同,即成年和未成年的差距。因此,注定萧华和王新兰的爱情不会那么顺利。
话说1937年夏天,王新兰和两个女生准备一起去延安学习,来到驻陕西三原的云阳镇八路军总部换介绍信。不巧的是,因连日大雨,她们被困在了云阳镇,被组织部长黄克诚安排在一个老乡家里住。巧合的是,当时村子里也住着一些即将被改编的红军队伍,其中就有萧华。
1938年9月,萧华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东进途中,和徐向前(左一)、符竹庭(左二)、宋任穷(左三)
这天王新兰几个小姑娘在村头唱歌,吸引了不少红军战士来听。萧华对王新兰的歌声非常欣赏,不住地喝彩。然后,他就主动找这个漂亮热辣的川妹子聊天。两人聊得很投机。王新兰对年轻有为的萧华十分欣赏,而萧华也对多才多艺、经历非凡的王新兰刮目相看。
21岁,本来是谈恋爱的黄金岁月,而萧华因为一直在战火中奔波,还不曾对爱情有想法;而这几天同王新兰的相处,使他的心中悄悄地有了爱情的萌芽。这让眼光毒辣的陈赓看出来了。在一次两人聊天时,陈赓竟过来打趣道:"小兰啊,你要是我女儿,我一定把你嫁给萧华,哈哈哈!"王新兰红着脸跑了。
一个月后,到延安的公路修好了,天也好了,王新兰准备启程去延安,萧华也将要奔赴抗日前线了。临行前,萧华竟有点对王新兰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当时的王新兰尽管对萧华印象很好,但因年龄关系,她似乎还没有上升到爱情的高度,显得懵懵懂懂。这让萧华有点为难。不管他怎么暗示王新兰,比如给他讲周文雍和陈铁军这对革命青年的爱情故事,引导对方,可王新兰却像个呆头鹅,依然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天王新兰被叫到115师部,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向她问了话,然后又问:"王新兰,你喜欢萧华吗?"王新兰呆住。
罗荣桓继续说:"萧华说他爱你。你要是不爱他,我就对萧华明说,让他死了这条心。"
面对领导的询问,13岁的王新兰显得有些慌乱,她也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嘴里嘟囔了一句:"反正我觉得他挺好,我也不懂这是不是爱。"
于是罗荣桓笑着说:"你如果觉得他挺好,那到延安学习后,就不许再找别的男朋友了啊!"接着补充了一句:"等你学习完了,你一定要回到我们115师工作。"
当晚,罗荣桓请客,安排萧华同王新兰见面,萧华便向对方表白了。
临分别时,萧华送给王新兰一条棉被,嘱咐对方说:"以后看到被子,就等于见到我了,可不许忘了我啊!"此时少女王新兰心里陡地有了点感觉。当萧华骑上战马离去时,王新兰突然感觉他骑马的姿势好帅……
(四)终成眷属
王新兰延安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延安新华总社新闻台当服务员。他和萧华分别后一直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是在平型关大捷之后,她收到过萧华的一封信,她也给对方回了一张在延安的照片,之后再也没有联系过。那时前方战事正紧,王新兰当然也不可能打扰萧华。不过在她心里,倒是对萧华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之感。
这天王新兰和同事下班后,在延河边散步,她亮开嗓子,来了一曲《信天游》。优美的歌声传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耳朵里。毛主席把她叫了过来问:"你是萧华的对象吗?你知道他在哪里吗?"王新兰红着脸说不知道。
毛主席告诉王新兰,若有机会,他一定将她送到萧华的部队去。
王新兰只有等,她把萧华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1938年,王新兰终于有了机会,她离开延安去找萧华了。不过那时萧华已经不在山西,而是奔赴山东抗日前线了。
当时由于抗日形势严峻,华北处在一片战火之中,交通受阻,王新兰一行人从延安到山东竟走了一年之久!本来,他们避着战火,好不容易到了泰山支队,却遇到了敌人的围堵,无奈又拐了回去,到了晋东南;然后才跟随第二梯队再去山东。他们先到115师所在地,罗荣桓将王新兰分配到师部电台工作。3个月后,王新兰才又连续走了20多天山路,终于到了萧华的部队。
此时已经到了1939年,转眼间,二人已经分别了两年。王新兰从当初的情窦初开,到如今的"饱经沧桑",似乎成熟了许多。其实她才15岁,不过比起一般的少女,她真的是相当成熟了。非常岁月,没有那么多浪漫的,于是二人就干脆利索,于1939年11月21日,举办了婚礼。
按说也算是闪婚,二人尽管确定恋爱关系有两年了,其实在一块的时间非常少,几乎没有谈恋爱的过程。那时,23岁的萧华已经担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了(其实他在22岁时已经担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了),被称为"娃娃司令"。15岁少女嫁娃娃司令,当时也被称为美谈。
萧华和夫人王新兰
如果按如今的情况,15岁少女嫁23岁小伙,肯定不靠谱,过不了几天就得散伙,然而那时的萧华跟王新兰是非常恩爱,她们的婚姻非常牢固。两人都是少年得志,少年"成名",年龄不大就历经沧桑,所以就非常珍惜彼此的缘分。
自此这对少年夫妻在战火中千锤百炼,彼此携手,不离不弃。
1940年,萧华担任115师政治部主任,王新兰被任命为115师新闻电台报务主任,夫妻俩夫唱妇随,在抗日斗争中比翼双飞。王新兰工作学习非常拼命,对身体健康有点忽视。有一次她得了痢疾,每天跑20多次厕所,把她弄得心力交瘁。萧华是一有空闲就背着妻子去厕所,也把自己累惨了。这样折腾了一个多月,王新兰病情才有所好转。
可当王新兰身体还没有恢复之时,1940年11月,日军5万大军就对沂蒙山区进行了一次围攻。萧华率军冲上去打,王新兰只能拖着虚弱的身子随师部转移。她跟着战士们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跟敌人周旋了50多天,才脱离困境。这次突围也是险象环生,有一次她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她骑着马在前面跑,子弹在她耳边嗖嗖地飞过,事后想想都后怕……
1944年夏,敌机不断地轰炸115师部,此时王新兰将要临产了,她不得不转移到山东茹县的南高庄,在那里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萧雨。可女儿刚出生,日寇又开始了大扫荡,无奈,王新兰只得把女儿托付给附近的老百姓抚养,自己随部队接着转移、奔波。
第一个孩子差点没有保住。一次日军搜山,老乡抱着萧雨躲进了山洞里。洞里没啥吃,大人挨饿,孩子也没有奶水可吃,老乡只得接雨水给孩子喂。后来王新兰再回来找孩子时,萧雨已经奄奄一息了。她抱着女儿大哭……
(五)为什么不能白首偕老
不管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岁月,萧华和王新兰都很恩爱。他们一共生有5个子女,4女1子。萧华不仅是个将军,而且还很有文才,他给5个儿女分别取名为:萧雨、萧云(儿子)、萧霜、萧露、萧霞。都是很诗意的名字。后来萧华还在养病中,在妻子的帮助下,创作了著名的《长征组歌》。《长征组歌》完成后,这对曾经各自艰难走过长征路的夫妻相拥而泣……
1955年,中南海授衔时,萧华成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王新兰也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女上校之一。
1964年,萧华与夫人王新华同孩子们合影,后排右起:王新兰、萧华,前排右起:萧云、萧雨、萧露、萧霜、萧霞
然而这对儿女双全、功成名就,令人羡慕的旷世佳缘却没能够白首偕老。上世纪60年代,萧华受到很大冲击,他深陷囹圄,备受摧残,长达7年之久。当然王新兰也受到牵连,她也被关了3年。她被放出后,一直在为丈夫的自由而奔走。在这期间,她心力交瘁,曾经心脏病发作而住进医院。
1975年,萧华终于恢复了工作,担任甘肃省委书记,王新兰也随丈夫来到了大西北。在那里,王新兰又走了自己少年时曾经走过的一些长征故地,忆起往事,她感慨万千。在大西北,夫妻俩又相濡以沫度过了7年时光。
从甘肃一回来,萧华就病倒了。他患了癌症,倍受痛苦。1985年8月12日,这位曾经的少年英雄,娃娃司令,与世长辞,享年69岁。
萧华在工作
萧华的去世,对王新兰打击很大。这个在她13岁就走进自己心里的男人,这个她陪伴了46年的男人,难道就这样走了?说好了要白首偕老的,可我现在才61岁,头发还没有怎么白呢,你怎么就走了呢?
据萧华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萧华重病期间,对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早有预感,但他又不敢让妻子知道,于是他悄悄地写了张纸条放在了抽屉的下面。在他去世之后,王新兰整理他的书桌时,发现了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
"永葆青春,题赠新兰。 萧华"
那一刻,王新兰泪流如潮……
在刚失去萧华的那段日子里,王新兰倍感孤独,因忧伤过度,她身体很快消瘦了下去,似乎迅速地衰老了。终于在一年之后,她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办了离休手续。本来,她不服老,还想为国家再工作几年呢,可她已经力不从心……
幸亏她子女多,孙子孙女多,大家经常来陪伴她,使她能安享晚年。
萧华夫人、老红军王新兰(中间坐轮椅者)和革命后代们合影留念。
如今,王新兰已经97岁高龄,仍坚强地活着。她要回到她11岁时的模样,她要再走一遍长征路。因为,在那长征路的尽头,她的萧华正在那儿等着她呢……
谁说人生不能重来!
(文/说历史的女人·夏日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