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孩子的最佳年龄(矫正特殊孩子的不良行为)
矫正孩子的最佳年龄(矫正特殊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有同时训练孩子掌握各种适当的行为方式,才不会陷入一个不停矫正各种问题行为的怪圈中。就上面的例子来讲,采用行为削减的方法成功地让孩子停止了大人的行为,但由于他不知道需要引起他人注意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以后又会用尖叫的方式获取别人的注意力。例如:孩子总是用打人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矫正他的这个行为的最好方式是,安排专门的时间训练孩子学习用其他适当的方式来达到同一目的。比如说“妈妈,看!”或出示“帮帮我”的图片动作,或轻轻拍一下他的肩膀等等。如果你在矫正特殊孩子的一个问题行为时,没有同时教会他一种可以替代的适当行为,这个问题行为可能会消除,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新的不适当行为,因为孩子总归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矫正特殊孩子不良行为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
特殊孩子对训练方法的反应经常是超乎常规的,因此,不管采用哪种矫正方法,或是矫正哪个行为,都可以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那我希望什么样的行为?”
与其整天琢磨着怎样让特殊孩子的问题行为消失,不如考虑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另外一个可以替代的、同时又让你感到可以接受的行为,这个原则就是“正性行为支持法”。
例如:孩子总是用打人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矫正他的这个行为的最好方式是,安排专门的时间训练孩子学习用其他适当的方式来达到同一目的。
比如说“妈妈,看!”或出示“帮帮我”的图片动作,或轻轻拍一下他的肩膀等等。
如果你在矫正特殊孩子的一个问题行为时,没有同时教会他一种可以替代的适当行为,这个问题行为可能会消除,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新的不适当行为,因为孩子总归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就上面的例子来讲,采用行为削减的方法成功地让孩子停止了大人的行为,但由于他不知道需要引起他人注意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以后又会用尖叫的方式获取别人的注意力。
只有同时训练孩子掌握各种适当的行为方式,才不会陷入一个不停矫正各种问题行为的怪圈中。
二、尽最大可能忽视它
当不良行为还没有达到对特殊孩子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险的程度时,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做出一副只当是没有发生的姿态。
孩子常常做出些怪异的举止以获得大人的注意,因此与其因为你的关注而在无意中给予了他鼓励,不如忽视他的举动。
在忽视的同时,你也在等待他出现相对适当的行为,一旦这种行为出现,就要立刻给予夸奖和奖励。
通过这种交往,自闭症孩子就会学到一个规律:“我表现得好,妈妈才理我;表现不好,妈妈就不会理我了。”
三、不要主观以为自闭症孩子感到他被惩罚了
让家长时常感到无奈和不解的一点,就是传统的惩罚方式对于特殊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惩罚性。
例如:很多特殊孩子不愿意被带到他自己的房间里独自待着,但又经常独处一方。因此,在对发牌气的孩子采用隔离法时,其他孩子会很快消除发脾气的作用,但也有不少特殊孩子的发脾气行为会有所增加。
因此,很多家长不经意间在自以为是惩罚孩子的时候,对他给予了奖励。
唯一可以识别矫正策略是否有效的途径是:观察特殊孩子的行为在采用了这种方法后是否出现减弱或消失,如果是,那这种方法对孩子有惩罚的作用;如果他的行为发生率反而在增加,家长和老师就要反思这种方法可能恰恰鼓励了他,要考虑换一种其他方式。
比如:孩子总是撕纸,家长采用的方法是每当他撕纸就得不到点心。如果孩子撕纸的行为逐渐减少,说明失去吃点心的机会对他有惩罚的作用。
但如果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撕纸,甚至撕得更厉害了,则表明他对不吃点心无所谓,甚至还很有意思。
如果矫正方法失败了,也不要放弃,可以到专业的特教老师那里咨询,获得新的建议。
四、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
由于特殊孩子都是通过有意和无意的模仿来学习社会行为的,因此家长和老师的示范作用不能忽视,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检查一下,你是否也做过不希望孩子有的举动?
比如这样的场景:家长大叫着对孩子说:“不要再叫了!”或一边打孩子一边责备:“谁让你打人的!”这样矛盾的情景自闭症孩子很容易混乱。
所以,无论采用哪种行为矫正方法,首先要确定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家长没有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矫正特殊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为了让孩子尽可能以后可以独立生活,所以,家长也应该要清楚的意识到这些矫正行为是为了让孩子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和问题行为。
不良行为的矫正也是一场永远不停的战斗,对于孩子随时不断出现的不良行为,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断地进行渐进性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