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谚语惯用语的总结版(日语中的粗口词汇)
日语谚语惯用语的总结版(日语中的粗口词汇)02 关西的“阿呆”和关东的“马鹿”平安时代,国风文化运动的盛行,使得从汉字派生出的平假名、片假名经过洗练变得多样而完善,本只表音的文字开始越来越压制复杂深奥、多音多意的汉字的发展。许多人认为假名可以更好地传达文字情绪,因此,各地在使用假名和汉字上的语言文字习惯差异也渐渐显露。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各地的方言汉语在字种字体、字形字音、字义用法上求同存异、交相辉映。从奈良时代的《风土记》中提及的地名和物产名,为记录户籍而手写的文书竹上的简化汉字和陶器等器具上记载的汉字中可以看出地域性的假名文字开始萌芽,而真正产生差异是从8世纪才真正开始。△ 御朱印,一种由日本佛寺、神社授予的参拜证明
日语也和其他语言一样,各地有自己的地方方言,在日本本土,由于日语采用假名和汉字标示的特殊性,根据个人习惯和地域差异,不同地方的方言汉字也是千差万别。
01 日本汉字的地域差别
日本国土纵向分布、南北狭长,环海而生的日本列岛地势起伏,四季分明,孕育出了不同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地保留着各自丰富的特点,使用着各具地域特色的汉字。
汉字从中国传到日本以后,日本用汉字记录的文献资料就大量涌现,这些都被世人很好地保存流传下来,成为汉字被大量应用的考证。
从奈良时代的《风土记》中提及的地名和物产名,为记录户籍而手写的文书竹上的简化汉字和陶器等器具上记载的汉字中可以看出地域性的假名文字开始萌芽,而真正产生差异是从8世纪才真正开始。
△ 御朱印,一种由日本佛寺、神社授予的参拜证明
平安时代,国风文化运动的盛行,使得从汉字派生出的平假名、片假名经过洗练变得多样而完善,本只表音的文字开始越来越压制复杂深奥、多音多意的汉字的发展。许多人认为假名可以更好地传达文字情绪,因此,各地在使用假名和汉字上的语言文字习惯差异也渐渐显露。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各地的方言汉语在字种字体、字形字音、字义用法上求同存异、交相辉映。
02 关西的“阿呆”和关东的“马鹿”
日语里骂人的脏话不多,不过有一个词,托手撕神剧的福,全国人民应该都知道,那就是八嘎(ばか)。如果骂得再狠一点,就成了八嘎呀路(馬鹿野郎)。“阿呆”和“马鹿”在日语中都是詈词(骂人的词语),有笨蛋、白痴的意思。马鹿,体形似马的驼鹿,在中国有赵高演给昏庸愚痴的秦二世和众臣看的“指鹿为马”的闹剧,也许日本人就是取其中的“马鹿”演化而来的。
△ 马鹿
而阿呆,在我国古代江南地区的方言中也有,或许是贸易时期商人将其传入日本。但阿呆也可以写作“阿房”,应是出自秦时的阿房,阿房宫的奢靡注定了秦的战败亡故,暗示着愚蠢。还有一说是后主刘禅,小名阿斗,有点呆傻,日本人取“阿斗”与“阿呆”的音顺,就把阿斗似的人喻为“阿呆”。
△ 蜡笔小新中的阿呆,日语原名其实是“ボーちゃん”
马鹿和阿呆意义虽同,但使用时带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关东地区随意说出的马鹿,常属于揶揄、半开玩笑的骂人话,到了关西就是正经的骂人话。阿呆,是关西人用得较多的玩笑戏谑的口头禅,但在关东说别人阿呆,问题就严重了。不过,若是在剑拔弩张的态势下说出来,就都变成气势汹汹的骂人话了。
03 岛根没有“腐”的“豆富”
若是现在漫步在松江岛根,随处可以看到街边传统的豆腐老店。但是店家的看板上写的名字并非用假名书写“豆腐”,而是很多其他地区的日本人都不大熟知的新的汉字组合“豆富”。
△ 豆富(腐)料理
若是在1936年的松江,使用“豆富”作为店内的看板还是非常惹人注目的。当时的“岛根豆富商工组合”为了提升豆腐的形象,将寓意不好的“腐”改为吉利的“富”字应用于看板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腐,有腐败之意。富,能暗示豆腐丰富的营养价值,更能营造出健康的食感。不管是为豆腐广告宣传还是取其兴隆吉祥的寓意,在两者发音相同的情况下的确以“豆富”书写的汉字名称更胜一筹。而这一方言文字也因让人们意识到了汉字造词的多变魅力,而被保留了下来。
04 高知没有“玉子”?
日语中的鸡蛋假名为“たまご“,写为汉字是“卵”或者“玉子”。可是一项NHK节目的调查显示,日本四国的高知却不把鸡蛋写作“玉子”。原来高知地区的人民喜食蛋糕,将小蛋糕也称为“玉子”,为了不把两者混同,鸡蛋只写作“卵”。
△ 玉子烧
类似的事同样发生在神户。日本非常有名的料理煎鸡蛋卷“たまご焼”也可以写作“玉子焼き”和“卵焼き”,但是在神户,由于“玉子焼き”也可以指当地的陶器“明石烧”,因此,为了避免冲突,在神户的日本料理店的菜单上恐怕就只能见到“卵焼き”的身影了。
△ 明石烧还是一种类似章鱼烧的日本小吃的名字
与之相反,调查显示在东京地区,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玉子焼き”,是为了让熟制的鸡蛋避开“卵”展现出的生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