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转型需要准备什么(房企转型的6大焦虑)
房企转型需要准备什么(房企转型的6大焦虑)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少当年想转型做运营商的房企,行情好起来之后,战略立马又变了,结果啥都没干好。反倒是当年敢赌的那些房企,过去几年赶上了好行情,业绩狂飙排名一下就冲到了前面。因此,当时大家对转型的意见也是比较一致的。2014年下半年开始,品牌房企谋求转型渐成气候,“跨界”转型商业地产、养老地产、产业地产、旅游地产等。这其中,有部分是真想转型,更多的还是希望藉此拿到便宜的地,然后延续原来住宅市场的开发逻辑,将大部分开发的物业卖出去。到底要不要转型▿对于房企要不要转型这个问题的纠结,距今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当时,行情很差,认为行业已经到顶的声音占了大多数,如果去库存的政策再晚半年才出,现如今一些风光无限的房企在当时就玩完了。
9月13晚,北京公积金“913新政”突袭,预示着新一轮的调控在路上。因为北京的政策向来有风向标作用。接下来,其他地方很可能会陆续跟进,调控继续加码。不少实力型房企投资也已经开始变得谨慎起来,因为最冷的时候还没到呢。
行业下行 集中度提高,一方面使得房企要想办法,怎么度过眼前这个难关,活下去。然而正如俗语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另一方面,一些房企也在思量,将来怎么干,要不要转型。短期自救比较简单、直接,转型却让很多房企纠结焦虑。
01
焦虑一:
到底要不要转型
▿
对于房企要不要转型这个问题的纠结,距今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当时,行情很差,认为行业已经到顶的声音占了大多数,如果去库存的政策再晚半年才出,现如今一些风光无限的房企在当时就玩完了。
因此,当时大家对转型的意见也是比较一致的。2014年下半年开始,品牌房企谋求转型渐成气候,“跨界”转型商业地产、养老地产、产业地产、旅游地产等。这其中,有部分是真想转型,更多的还是希望藉此拿到便宜的地,然后延续原来住宅市场的开发逻辑,将大部分开发的物业卖出去。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少当年想转型做运营商的房企,行情好起来之后,战略立马又变了,结果啥都没干好。反倒是当年敢赌的那些房企,过去几年赶上了好行情,业绩狂飙排名一下就冲到了前面。
由于过去20年来,每当快要活不下去的时候,政府总会救市。因此,转型变得有点像狼来了的故事,不太相信。
前不久,孙宏斌在业绩发布会上就表示,我们多元化停止了,没有多元化的考虑。业做得好没有必要多元化,有问题的公司才做多元化呢……
明源君接触到的一些开发商,做得一般,但行情不太差的时候,也还能赚点小钱。现在就很纠结,怕自己刚转型,调控又放松了,行情又起来了!可是,眼看着行情没有变好,反而一天天变差,十分焦虑。
02
焦虑二:
转型干什么靠谱
▿
现实中,有不少中小房企的老板,奋斗了大半辈子,多的赚了十几个亿几十个亿,少则几个亿。觉得继续干不能躺着赚钱了,自己年纪也大了,直接就将公司打包卖掉,去享受生活去了。但是,大部分干不了开发了,还是希望能够再干点别的事情。
比如,某做文旅地产的小房企老总告诉明源君,由于银行不给贷款,他们只能民间融资,每年成本二十多个点。前几年,由于行情大好,他们的操盘能力也很强,产品不错,净利润率竟然还能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但是,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老窝都被人端了——由于这家小房企没钱,当初只是跟地方政府签署了一个框架性协议,而其他房企看到这个区域起来之后,直接就把它周边的土地全部都拿下了,该房企没得玩了!
这个老总觉得,开发对他们这种小体量的房企来说已经玩不动了,想干点别的,但具体干什么一直没想好,自己还年轻,总不能现在退休养老吧,十分焦虑。
转型不是加应用,而是换操作系统,这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多年前,盛高置地就提出“2 X”的发展战略,在住宅产品线之外,还开发城市综合体和旅游地产。最终,转型还未成功就因为资金恶化被绿地收购。
跨行业转型更难,比如上市公司H企早在2010年时,就先后投资乙肝疫苗研发、金矿等诸多新业务,但很长时间里,这些业务并没有获得像房地产主业一样的收益。导致公司定向增发,还要以房地产项目开发投资的名义才能够募集到一部分资金。
不只是中小房企,巨型房企同样会对此感到焦虑。“跟着别人跑相对容易,进入无人区很艰难。”在谈到万科转型以及新业务的时候,郁亮也不禁感叹,“今天的我们特别焦虑,焦虑在于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渠道、路径与方法。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学习,这是万科最大的焦虑。”万科的焦虑不无道理,其探索了很多业务,但目前盈利却还极少。
03
焦虑三:存量短期不赚钱
▿
碧桂园搞农业、做智能机器人;恒大进军高科技……引起业内不小的骚动,但大多数房企玩不起这么大的跨界,更多还是在房地产行业内转型,简单地说就从拿地、开发、卖楼的产销模式转向持有运营的资管模式。
纯持有运营方面,美国EQR持有管理的规模不到10万间,但市值高达24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700亿元,远超美国最大开发商的市值;国内的长租公寓运营商魔方,之前走的是轻资产模式的路子,现在魔方越来越重视资产的收购,因为此前魔方将物业经营得很好,但并没有享受到资产的增值。早在2016年初,魔方就与中航信托成立蓝山资产,聚焦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存量资产的收购、开发和管理,以成规模战略化的布局和筛选项目,系统改造此类资产!
租售并举的模式,新鸿基是标杆,其今年上半年的物业销售收入为345.83亿港币,营收为551.66亿港币,净利润则达到334.79亿港币。如果论销售额,其排名40位之后,但如果论净利润的话,其仅次于利润之王恒大……
虽然存量经营长期看好,但从当前来看,特别是与开发板块的投资收益率相比而言,许多房企普遍反馈“存量不赚钱”。这也是纠结转型的缘故,因为毕竟开发的利润还不错,去了别的行业发现更难干。
长期来看,存量领域是有前途的。可是,正如凯恩斯那句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死。眼下已经够焦头烂额的了,还怎么关注诗和远方。可是,看到人家在存量领域攻城略地,又不免焦虑——将来咋办?
04
焦虑四:自己人不好用,招的不放心
▿
观察那些死在转型道路上的房企,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转型过快过猛,猝死的,这类房企缺乏远见,没有提前试水,临到发现原来的模式玩不下去了才慌乱转型,由于原本的业务已经资金紧张了,必然无法给新业务输血,自然很容易猝死。
二是战略不够坚定,左右摇摆的,最后啥都没干好。
三是转型的方向很坚定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很容易还未成功就已成仁了。
最早将长租公寓列为主航道业务之一的龙湖,最近由集团CEO邵明晓直接兼任了冠寓的CEO,可见其对新航道的重视;万科也已将长租公寓升级为核心业务……
由于转型的新业务,不像新拿了一个开发项目一样可以马上赚钱,甚至一开始还亏钱,所以在集团内部,不太受重视,别说像龙湖这样,由集团CEO直接挂帅,据明源君了解,不少房企新业务的老总要向开发业务的副总汇报工作,可获取的资源极少。
此外,让原来干开发的人去做文旅、商业和公寓等的运营,根本不靠谱。对万科、龙湖这样规模的房企来说,当然没问题,可以在市场上招。可是,对规模较小的房企来说,公司人数本就不多,转型是为了活下去,让兄弟们继续有口饭吃(有些将公司卖掉的老总,对收购方的要求就是不能裁人),如果还得先把原来的人都开除,必然纠结。
05
焦虑五:除了盈利还有伦理问题
▿
转型道路上,All in的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是采取在小范围内试错的方式。对大多数开发商来说,那些拿出来“试错”的项目都只占到总盘子极小的比重,即使失败短期的影响也不大(长期另说)。但即便是这样,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让正在转型的房企战战兢兢,让计划转型的房企犹豫不决。
郁亮就坦诚,养老业务“还真是没赚到钱”。除此之外,郁亮还不无担忧地表示,教育、养老、租赁这些多元化业务,遇到的不止是经营问题,还面临着许多的伦理问题。“关于养老业务,我现在非常焦虑,会不会出现大规模小概率高风险事件。”
郁亮的焦虑不无道理。举个简单的例子,开发商卖出去的房子,业主住在里面死了,只要不是因为房子质量、安防方面的缘故——比如因为心脏病突发,没开发商什么事。但是,如果你做养老地产或者长租公寓,有人死在了里面,你跑都跑不掉。
某做养老地产的老总告诉明源君,比较大的挑战是如何将一般的、大众的物业管理服务(比如餐饮服务),跟养老和医疗服务,通过一个主要的负责人和后台串连起来。他们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引进的三星智能可视对讲终端,能够对接到服务中心。每个老人家里都安装了智能按钮,如果他想到楼下走走,服务中心可以快速响应,用电瓶车将其带到目的地;如果老人不舒服,就送到医养中心。
此外,公司还与一个遥感技术公司合作,设计了一种灯,安装在走廊、门口和床头上,只要老人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其心率和呼吸都可以在服务中心的系统上实时呈现,一旦发现异常服务中心立刻派相关人员跟进。
然而,该老总坦诚,整合起来可能是比较难,有时候焦虑得晚上会睡不着。为啥?比如某个老人有危险,你的智能设备出了问题,最后人死了,不管怎么样,你都是有责任的。
再以最近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的长租公寓为例。同样有很多让人头疼的问题。推进租售并举符合国家的政策,也是房企转型的一个方向。然而,现在适合做租赁的城市,租金收益率都是很低的——低到无法覆盖资金成本。
因此,多数进入这一领域的房企,会采用轻重结合的模式,比如,目前龙湖冠寓是从轻资产入手,即租赁其他物业进行改造;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以获得快速发展。邵明晓也表示,龙湖集团在挑选长租公寓时仅20%为重资产,即龙湖自持物业,80%会从市场租。
最近各地租金上涨,引发热议。租客已经压力山大叫苦不迭了,可是,新进入的长租公寓运营商也满腹委屈,因为他们也微利或根本不赚钱,为啥?因为成本高,这其中主要是拿房的成本高。排除短期其他因素的干扰,租金一定是紧跟着经济发展上涨的,这意味着,对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的房企来说,要赶紧拿房,且最好一次多拿一些。
然而,大量整栋拿楼,会造成短期内市场供给短缺。因为你拿了房装修需要时间,然后才能推向市场。打破供需平衡会导致租金大涨,被骂和管制是必然。
06
焦虑六:增值收益不好
弄搞不好惹一身骚
▿
北京认房又认贷的“913住房公积金新政”,对缴存不足10年的购房者来说,相比过去120万的最高额度,现如今购房者的贷款额度将出现50万和100万左右的差额,随之利息也会大幅提高,这让广大刚需很受伤。
事实上,不断加码的调控,不仅使得放款速度变慢了,而且利息也高了,二者共同推动了购房成本的上升。就这样,不少购房者还担心银行不给自己放款。换句话说,银行麻利的放款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可是,租房市场上,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比如,去年11月3日,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与碧桂园、万科、恒大等11家房企签署房屋租赁合作协议,推出个人住房租赁贷款“按居贷”,最高可贷100万,最长期限10年,且利率低于同期购房按揭贷款!
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就说,银行又想吸租房者的血了。最近,被口诛笔伐的租房贷同样如此。
由于仅靠仅靠租金差“不赚钱”,因此,公寓运营商通常还会琢磨着搞点增值收入,比如帮租客打扫卫生,一楼开个商店……还有一个就是给租客提供租房贷。
对想租房,但暂时缺钱的租客来说,租房贷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能解决燃眉之急,成本也不高(据明源君了解到的,市面上的租房贷年利率都在6%以下);对运营方来说,也是利好的,因为他可以一次性收到半年甚至一年的租金。之所以最近被口诛笔伐,主要是中介有故意诱导租客签署“网贷”的嫌疑,以及运营方拿了这个钱去干嘛。但租金贷这个事情并没有说的那么可怕。毕竟,刀不会自己杀人,拿刀的人才会……
可是,经过这次舆论的讨伐,业内诸多运营方对此都如履薄冰,甚至有些有点心灰意冷,想撒手不干了。
根据明源君的统计,典型的长租公寓运营商,增值收益部分约占总收入的10%,不多,但类似租金贷这样的服务,很容易成为被讨伐的对象。同理,想开拓养老地产、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增值收益,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是伪命题。已经走在转型道路上房企焦虑不已。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开发商存量资产管理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