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古诗读一下(唐诗选读赏析1野望)
野望古诗读一下(唐诗选读赏析1野望)本诗作者王绩生于隋末唐初,一般被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人,生逢大乱,托病辞官,回到故里。唐朝建立,征集隋朝官员以备选任。王绩到长安应征,担任门下省待诏。后,贞观初年,因病告退,再次回到故乡,隐居于本诗提到的“东皋”,且自号东皋子,其文集也叫《东皋子集》。背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作品及其作者时代背景了解的基础之上,所谓“知人论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作品及其作者时代背景了解的基础之上,所谓“知人论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背景:
本诗作者王绩生于隋末唐初,一般被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人,生逢大乱,托病辞官,回到故里。唐朝建立,征集隋朝官员以备选任。王绩到长安应征,担任门下省待诏。后,贞观初年,因病告退,再次回到故乡,隐居于本诗提到的“东皋”,且自号东皋子,其文集也叫《东皋子集》。
相关知识点:
本诗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所谓“五律”,即“五言四韵诗”。古人称一个字为一“言”,故每句五字的诗为五言诗。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皆词性一致,句法结构相同。这样的结构,称为“对子”、“对偶”或者“对仗”。每两句为一联,词性一致的对句称为“对联”。比如本诗中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而上下两句不对的,称为“散联”,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和“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每一联末尾一个字,都是“韵”,或称“韵脚”。本诗首联末尾是“依”字,那么以下三联末尾字就必须用与“依”同韵的字。
要注意,律诗的主题思想全在首联和尾联,能否读懂一首律诗,关键就在这两联。
赏析:
本诗是作者在故乡东皋上傍晚眺望时有感而作。首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题。时间,薄暮。地点,东皋。事情,望。这里要特别交代,五言律诗的第一句,或第一、第二句,通常会先点题。“徙倚欲何依”是写诗人在眺望时的感情,即诗人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然而,对古诗的理解不可望文生义,在这里结合王绩的身世,应该理解为生逢乱世,作为有志向的读书人,诗人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一方面无人赏识自己,另一方面自己也没有愿意去投奔的人。颇有一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伤感。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两句,诗人开始描写眺望到的景色。每一株树都显出了秋色,每一个山头都只有斜阳照着。暗含诗人所在的时代一片衰败没落。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两句,描写眺望到的人物。牧人赶着牛羊,骑马的猎人带了许多猎物,都回家去了。
尾联“相顾无相识”承接上一联,写了这些牧人和猎人,他们与诗人彼此相看,却都彼此不相识。“长歌怀采薇”借用伯夷、叔齐以“薇”为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生逢乱世,无人赏识,无人相识相知,只好放声高歌,做一个隐居深林的隐士的一种愿望。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历来有所争议,有人认为本诗流露出诗人“隐居不仕”的意愿,也有人认为重点不在“长歌怀采薇”一句,而在“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认为王绩毕竟在唐朝建立后,主动去长安应征,并且也做了几年唐朝的官,所以,“隐居不仕”并不确切。
各花入各眼,虽说没有定论,但这也正是唐诗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