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租庸调改为两税法的原因(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租庸调改为两税法的原因(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两税法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商品货币经济显著发展的结果。这一改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又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货币纳税,在杨炎提出两税法之前,只在局部地区实行过,两税法推向了全国,加速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过程。百姓们为了纳税,就要出售他们的农作物换回货币,扩大了商品生产的范围。两税法简化了税制,把租庸调及各种杂税合并,这样一来,税目减少了,缴纳时间也集中了,纳税手续变得更加简洁。  李适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们大多都反对这种税法的推行,他们觉得租庸调制已经实行了四百多年,以前的规矩不能这么轻易地就更改了,但是李适十分坚持,才使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  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天下人都称赞宰相杨炎的聪明才智。杨炎在财政方面的成就,除了两税法之外,还有将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开,提出了量出制入的原则,开中国预算制度的先河。

杨炎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长相十分俊美,学识也很丰富,而且为人豪爽大气。在唐代宗执政时期,杨炎曾在朝中担任官职,负责起草诏令,但是因为宰相元载一案,杨炎受到了牵连,被唐代宗贬了官。唐德宗李适不计前嫌,任用杨炎为宰相,他上任不久,就在经济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租庸调改为两税法的原因(租庸调制到两税法)(1)

 按照旧制,天下的钱帛都被贮藏在国库中,一年分四季由官员向皇帝上报具体数额,还有专人负责来核实钱帛的收支情况。后来因为京城中的豪绅很多,索取赏赐不加节制,皇帝为了取用方便,就将国库中的钱帛全部归入内库,由宦官来掌管,掌管内库的宦官最多时竟有三百多人,他们牢牢地把持着内库。杨炎担任宰相之后,决心要革除积弊,他向李适上奏说:“钱帛是国家的根本,人生存的命脉,天底下的各种动乱都因此而起,如果由宦官来掌管的,那么丰俭盈虚大臣们都无法得知,就无法了解到目前国家的财政情况,经常会出现中饱私囊和贪污腐败的事情,导致国库空虚,国家的根本一旦动摇,那么天下也会随之动摇。”

租庸调改为两税法的原因(租庸调制到两税法)(2)

 在唐朝初期,朝廷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实行租庸调制,就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口为本的赋税制度。到唐玄宗执政末年,由于户籍制度的废弛,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土地买卖情况、财产变化情况都很久没有人调查,也没有重新进行登记造册,均田制度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在征税的时候,官府不管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只是按照以前的户籍情况向乡里按人头数目收税。安史之乱发生后,户口锐减,但是由于战祸,朝廷到处向百姓征收赋税,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官吏总是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税旧税接连不断,根本没有限度。那些家里人口众多的富人家庭,一般都有朝中官吏或者寺院的庇护,可以瞒报逃税,但是普通的贫穷百姓没有靠山和后台,无法瞒报人口,而征收赋税的官吏借机对百姓进行侵夺,百姓承担不起繁重的赋税,只能成为流民,生活十分困顿。

  为了革除这种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杨炎向唐德宗李适建议实行两税法。简单来说,就是从征收谷物和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以征收金钱为主的新税法,一年两次征税,分夏、秋两次,夏税纳税时间不超过六月,秋税不超过十一月。具体内容来说,要根据国家原来的各项财政支出额,确定国家的税收总额,再把这个总额分配到各地,按照地税和户税这两个税种向百姓征收。地税依据两税法实施前一年的耕垦田亩数量来征收。户税的具体征收原则是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照人口数量,而是按资产征税,不论丁男、中男,一律按其拥有的资产多少来纳税,资产多的多纳,少的少纳。商人要在经商所在的州县纳税,和当地的百姓所承担的税费数量相同。

租庸调改为两税法的原因(租庸调制到两税法)(3)

两税法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商品货币经济显著发展的结果。这一改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又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货币纳税,在杨炎提出两税法之前,只在局部地区实行过,两税法推向了全国,加速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过程。百姓们为了纳税,就要出售他们的农作物换回货币,扩大了商品生产的范围。两税法简化了税制,把租庸调及各种杂税合并,这样一来,税目减少了,缴纳时间也集中了,纳税手续变得更加简洁。

  李适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们大多都反对这种税法的推行,他们觉得租庸调制已经实行了四百多年,以前的规矩不能这么轻易地就更改了,但是李适十分坚持,才使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

  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天下人都称赞宰相杨炎的聪明才智。杨炎在财政方面的成就,除了两税法之外,还有将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开,提出了量出制入的原则,开中国预算制度的先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