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阴符七术整理资料(本经阴符七术今解辨疑)
本经阴符七术整理资料(本经阴符七术今解辨疑)两章开头都是“法”自然界的物,“伏熊”“鸷鸟”,古人常用“鸟兽之文”来体现一种“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借此说道下,从这一点上我们也不应抱怨老祖宗玄而又玄的思想,我们更应加强自身兼容并包的历史观和务实求真的思想观。综上所述,“分”“散”二字的理解对章节主旨的把握,为关键之关键。如果用古字本意就是“分开”“离散”,那就形成了分散别人的威力,离散别人的气势。那么这样就形成了制人之术,而目前主流的说法更接近御己之道了。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路,当然纯属个人提法。“分威”和“散势”,这两组词,四个字是理解章节的钥匙。“分”字本义是分开,和“八”字共用过。“散”字基本义是单个,离散,但铭文暂无查获(据《荀子》中有“庸众驽散”的文献记录)大致可推断出现于战国时期。至于“威势”二字有独用,并用的情况,字源可自行查阅。这里我强调字源,是因为解读古籍的时候,避免用今义去解古字,因为很多的今义都是沿用秦以后的
茅园闲士,说院子里的事!
没有爆炸又出奇的话头,我拿书说事,不作消遣之文!
本经阴符,可以说是贯穿联通的,前后呼应的,这是我最基本的想法。虽然有学者提出“独立成章”的观点,但这更适宜针对书籍条目的规范而言。
本节谈“分威”篇,但适宜结合“散势”篇作通读比较。两篇无论在行文结构、语法运用、论证方法上,兼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威”和“散势”,这两组词,四个字是理解章节的钥匙。“分”字本义是分开,和“八”字共用过。“散”字基本义是单个,离散,但铭文暂无查获(据《荀子》中有“庸众驽散”的文献记录)大致可推断出现于战国时期。至于“威势”二字有独用,并用的情况,字源可自行查阅。这里我强调字源,是因为解读古籍的时候,避免用今义去解古字,因为很多的今义都是沿用秦以后的引申义,当然这不是解读先秦古籍绝对的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分威”在《本经阴符》中常见的解读是发挥威力,而“散势”则是散发势力。这解释似乎是合理的。但《分威》篇中“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那么对应的解释是没有谁能抵挡,就能以发出的威力震动别人,乍一看解释也很到位。但是分人之威,此处的“人”很明显指向的是“他人”。那么与开篇“分”字作发挥解释,就文意不通了。
后面《散势》篇有句“动而不失分散之实”这里的“分散之实”解释为发挥威势。这里的“分散”二字说明两字意思接近或者互补,用的“合义”的方法来诠释的,这也符合词语使用的习惯。那么换个角度理解,“分”“散”二字应该是解一字,就能知另一字。
综上所述,“分”“散”二字的理解对章节主旨的把握,为关键之关键。如果用古字本意就是“分开”“离散”,那就形成了分散别人的威力,离散别人的气势。那么这样就形成了制人之术,而目前主流的说法更接近御己之道了。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路,当然纯属个人提法。
两章开头都是“法”自然界的物,“伏熊”“鸷鸟”,古人常用“鸟兽之文”来体现一种“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借此说道下,从这一点上我们也不应抱怨老祖宗玄而又玄的思想,我们更应加强自身兼容并包的历史观和务实求真的思想观。
那么“伏熊”“鸷鸟”二者即便没有专业的生物常识,也大致知道两者的“物性”,这个可以认为是“神似”的来源。熊,笨拙刚猛。鸟,灵巧疾速。这个“法”字对应的是这种“物性”。按这个路子思考来,后面就大概会讲述这个“物性”的原理和使用,至于有学者说《本经阴符》是《鬼谷子》的理论根本,那么后面四章是“术”的原则,是否更加合理。
勾勾勒勒就写得密密麻麻的这么些啰嗦话,纲目混杂,条理不析,留待下次编写的时候改进吧!
注:1、红色标记内容引自网络《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2、红色标记内容引自《鬼谷子》陈蒲清译注版
「作为古籍阅读的爱好者,仅对阅览书籍提出一知半解,仅供学习参考,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