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洪涝河南高温(北方高温南方暴雨)
广东洪涝河南高温(北方高温南方暴雨)西安同样持续6天最高气温在38℃之上,20日将冲击40℃。未来一周,南方强降雨继续!最近南方的雨有多大?5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连续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多省区雨量达历史同期前列。据统计,五月以来,华南大部、江南及贵州、云南东部等地降雨量普遍偏多3~7成,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福建、广东、广西等三省(区)的区域平均降雨量达572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郑州未来七天气温不止河南,北方多地迎来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最近北方高温天气有多强?中央气象台发布,15日开始,北方地区高温天气开始发展。河南、安徽北部、湖北、山西南部、陕西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新疆南疆盆地均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等地38~40℃。16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其中,河北南部、山
“河南热成了可南?”16日一早,河南的高温天气冲上了热搜。
有网友表示,气温飙到40℃左右,“离沸腾只差60℃了”。而且,这波高温还“超长待机”,至少持续一周。
微博截图
与此同时,华南、江南强降雨频现。有网友称,“广州下成了广洲”、“福建漏成了湖建”。
微博截图
不止河南,北方多地迎来今年以来最强高温
最近北方高温天气有多强?
中央气象台发布,15日开始,北方地区高温天气开始发展。河南、安徽北部、湖北、山西南部、陕西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新疆南疆盆地均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等地38~40℃。
16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其中,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大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湖北北部、陕西东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南疆盆地等地最高气温37~40℃,局地可达40℃以上。
中央气象台16日预报
高温强势来袭。从强度来看,这轮高温过程可谓今年以来最强,尤其部分地区高温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强都是同期少见。
从时间上而言,预计未来10天,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山东及苏皖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陕西大部等地将有持续性的高温天气。17至18日为最强时段。
郑州、济南、西安、太原、石家庄等省会城市将面临高温。其中,济南从18日开始至20日最高气温连续3天在39℃以上,19日更将达到41℃。
郑州16日或将出现今年首个40℃,并且未来6天最高气温持续在38℃之上。
郑州未来七天气温
西安同样持续6天最高气温在38℃之上,20日将冲击40℃。
未来一周,南方强降雨继续!
最近南方的雨有多大?
5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连续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多省区雨量达历史同期前列。
据统计,五月以来,华南大部、江南及贵州、云南东部等地降雨量普遍偏多3~7成,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福建、广东、广西等三省(区)的区域平均降雨量达572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
6月15日,广东省广州市,市民在雨中出行。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6月15日,广东省广州市,市民在雨中出行。当日,广州受强降雨云团影响,出现强降雨、短时大风天气,多区发布暴雨预警。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未来一周,南方强降雨仍不停歇,华南、江南将出现两次强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7成,部分地区偏多1~2倍、局地2倍以上;过程出现在15日至17日,18日至21日。22日之后,南方地区降雨将明显减弱。
16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16日8时至17日8时,福建、江西南部、广东大部、广西中东部以及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16日预报
需要注意的是,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已多日出现强降雨,土壤含水量饱和,未来一周的强降雨落区与前期高度重叠,致灾风险极高。
高温、暴雨需要注意啥?
高温天气如何防范?要注意几点:
1.避免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时注意防晒,多补充水分。
2.饮食宜清淡,避免剩菜剩饭,谨慎食用生冷食品,注意饮食卫生。
3.适当增加午睡,保证睡眠充足。
4.开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定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5.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6月14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赣江段,洪水来袭,水位上涨,导致沿江低洼处被洪水淹没,牛群被困,建筑工地进水。邓和平 摄
对于暴雨天气,气象专家提醒,未来一周的强降雨持续,华南、江南等地的公众需加强防范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及城乡积涝等灾害,注意自身安全。
目前,珠江流域部分河流水位超警。预计未来一周珠江流域仍有强降雨,相关地区的公众需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变化,警惕可能出现的洪水及水库险情。
实习编辑:单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