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熟悉的朋友都知道,老鱼是个爱旅游的人——上帝创造了如此美好的大自然,如果不尽可能去充分领略,岂不是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鱼眼镜话 鱼眼镜话 但愿疫情早日结束,但愿我们都能顺利地去到自己的诗和远方……诗和远方,何时不再提心吊胆?

老詹小注:

这是我在深圳的一位复旦同学写的文章,

诗和远方,何时不再提心吊胆?

虽然说的是深圳,但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是一样。

但愿疫情早日结束,

但愿我们都能顺利地去到自己的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何时不再提心吊胆?

鱼眼镜话 鱼眼镜话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老鱼是个爱旅游的人——上帝创造了如此美好的大自然,如果不尽可能去充分领略,岂不是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就是这个公众号“鱼眼镜话”,初衷也是为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悟,便于和大家一起分享才开设的。

然而,去年以来,原打算的国外旅行,都纷纷泡汤,原因嘛,你懂的。

国外去不了,那就国内吧。于是,今年老鱼和几个朋友,精心策划了一次出行,准备在六月中旬出发,目标是早已向往的西藏。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1)

壮丽的布达拉宫

诗和远方,似乎正在等着我们。

然而,又是然而……突如其来的一片阴云,罩住了诗和远方。

还是那个你懂的原因:疫情。

5月21日,深圳相关人员在对盐田港国际货轮的登轮作业人员例行检测中,发现了1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之后几天,在与这艘货轮相关的人员中,又零零星星发现了几例无症状感染者。

与此差不多的时间里,广州也发现了本土确诊病例。

刹那间,广州和深圳,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新疆最先做出反应:对广州和深圳入疆人员,一律要么隔离14天,要么“劝返”,总之,就是不欢迎。

广州一位新闻从业人员,刚好疫情发生当天飞抵乌鲁木齐。他绘声绘色地写下了“乌鲁木齐机场24小时历险记”,详细记录了从广州到乌鲁木齐机场“一日游”,最后转机深圳再回到广州的经历。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2)

接下来,是来自哈尔滨的消息: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3)

吉林的: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4)

武汉的: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5)

得知武汉对深圳采取的应对措施后,老鱼的一位朋友很是委屈:“武汉怎么能这样啊?去年全国对武汉人避之不及的时候,深圳人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忘了吗?”

但随后他又自我解释:“理解吧,理解。毕竟,他们怕呀。”

谁怕,怕什么?他没说。

也难怪这位朋友委屈。以深圳盐田区来说,全区面积74.99平方公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常住人口24.36万。这么大的面积,几十万的人口,就因为在其中一个狭小的区域里,发现了几例无症状感染者,就全都打入了“另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能不委屈吗?

再说了,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低风险地区,只是实施“外防输入”策略。只有高风险地区,才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策略,采取限制人员聚集、进出等管控措施。

自始至终,深圳全市,当然包括盐田区、龙岗区,都是“低风险地区”,没有“高风险地区”,就连“中风险地区”也没有。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低风险地区”。同为“低风险地区”,却对对方采取隔离等严防措施,这根据的是哪一条法规?

国家卫健委的专家一再强调,除了高、中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的人出行是安全的。

专家是这么说,白纸黑字的规定是这么写,可大家都知道,面对上面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做法,你是没地方说理的。

没办法,只能赶紧看看西藏是怎么要求的吧。还好。西藏没有那么剑拔弩张。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6)

于是,根据上面的提示,按部就班地去打疫苗,做核酸。

可是,西藏的朋友又说了,现在是这样的政策,但过几天会不会变化,还不知道。

大家伙儿的心,又一下子提起来了。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7)

深圳某核酸检测现场

就在前几天,某公众号一篇“突发!封锁大升级,广州、深圳越来越麻烦了......”耸人听闻的文章,又把气氛给烘托了起来。其实,这篇文章大量的描写只是在渲染紧张气氛,并没有事实根据,而其中深圳“疫情急转直下”,“感染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把机场出港旅客要出示健康码和核酸证明说成是“深圳已经封城”等,更是无中生有。

事实是,截止老鱼写这篇文章,自6月8日以来,深圳只有一例与境外输入关联的本地确诊病例,本地无症状感染者、核酸阳性病例都一直是零报告。

尽管这样,但只要有紧张空气在,谁也就说不好某些地方的防控措施会不会突然“升级”。

为什么?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防疫工作答卷是最漂亮的。这里面的原因,当然首先会说到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不过还有一点:对各级干部防疫责任的“压实”。

新冠疫情爆发后,截至去年4月中旬,因防疫问题,仅湖北省就处分干部3000多人,其中厅局级10多人,县处级100多人。

有人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

2021年1月19日,《黑龙江望奎县16人被问责!》;

2021年2月2日,《疫情防控不力!哈尔滨12人被问责》;

2021年2月13日,《哈尔滨追责问责疫情防控不力358人,党纪政务处分44人》;

2021年4月8日,《瑞丽市委书记被撤职!》;

2021年5月16日,《安徽六安就疫情问责》;

2021年5月17日,《辽宁营口现疫情,多人被问责 》。

……

粗略计算,去年以来,不算湖北,中国因防疫问题被问责、处罚的干部,至少已达数百人。

这,恐怕才是有些地方不按法规办事,无限升级防控措施的原因。

重压之下,许多基层管理者只能是“宁可错杀三千”了。毕竟,头上的乌纱帽要紧。

“宁可错杀三千”式的防疫,最常见的就是隔离、封闭。有的隔离了14天后,还要再居家隔离14天。这么严厉的做法,不仅仅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更重要的是,还对民生、经济生活带来了很大伤害。

老鱼生活的小区门口,有一家小超市。那天经过突然看到,超市被封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上头来人检查,发现超市里有顾客购物时没有戴口罩。

因为有顾客没戴口罩,就断然封了超市,这依据的是哪一条规矩?这样全然不顾百姓民生的做法,真是防疫所必须的吗?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全国就有300多万家个体户小店倒闭。按照2019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一家个体工商户可带动2.37个人就业。这就是说,300多万小店倒闭,意味着700多万的人口没了生计。

这些小店倒闭的主因,想必有新冠疫情。这当中,又有多少是因为那些过度的防疫做法所造成的呢?

肯定有,只是没人去统计。

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指出,今后,新冠病毒大概率会与我们的生活共存了。张文宏医生曾说过这样的意思:如果被病毒严重干扰了社会的生活,那我们就是失败的。

网上曾看到一个段子: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8)

这个漫画一样的段子,岂不就是现实中某些草木皆兵者的真实反映?

怎么样在防疫和保障人们正常生活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还真是对各级领导的一个考验。

还有两天,老鱼就要出发了。谢天谢地,到目前为止,目的地还没有像一些地方那样不近情理的“防疫要求”。

能顺利出行吗?但愿吧。

诗和远方,都让人如此提心吊胆,那么,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呢?

诗和远方待久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何时不再提心吊胆)(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