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链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链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建立了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学校7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均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张永亮说,到2016学年度,有4334名学生在各类实验室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占当学年度毕业生总人数的48.3%;各级各类实验室共向学生开放达1465.14万人时数。实践教学曾是农林专业的短板。陈晓阳教授在2006年刚从北京林业大学调任到华农大担任校长,发现该校的农林专业实践课程不足15%,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校长高度重视,暗下决心,亲自主抓,补齐短板。在三年内,将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逐步提升至30%。长期以来,“学农,不爱农和不务农”、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等问题成为农林高校面临的困境。2006年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提出从由扩大规模为重点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2011年学校将农林本科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整合为农林人才卓越计划。近年,华南农业大学
颁·奖·词
带学生下村头、下田头、入农民屋头,正心立志;引教师驻政府、驻企业、进农业园区,务实创富。“接地气”的农学教育,方得腾飞。校企协同,空间无限。
华农2017级温氏班开班仪式。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长期以来,“学农,不爱农和不务农”、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等问题成为农林高校面临的困境。
2006年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提出从由扩大规模为重点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2011年学校将农林本科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整合为农林人才卓越计划。
近年,华南农业大学立足农林高校实际,成功探索了“理念引领、整体设计、制度保证、机制激励、开放共享”的全链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全方位开展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实践教学曾是农林专业的短板。陈晓阳教授在2006年刚从北京林业大学调任到华农大担任校长,发现该校的农林专业实践课程不足15%,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校长高度重视,暗下决心,亲自主抓,补齐短板。在三年内,将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逐步提升至30%。
“建立了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学校7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均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张永亮说,到2016学年度,有4334名学生在各类实验室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占当学年度毕业生总人数的48.3%;各级各类实验室共向学生开放达1465.14万人时数。
“学业导师制”则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实施大二学生“跟一名教授,进一个实验室,搞一项研究的”三个一工程。2014-2016年,农业类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平台教师的科研项目就达118项。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上得了讲台、下不了田”的问题,提升教师队伍服务社会和实践教学能力。华农实施“四个一工程”,即“由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和教师“三进计划”,即进政府、进企业、进农业园区,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打破了高校师资培养内部封闭状态。
今年4月5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马静云教授与学生发现仔猪患腹泻和呕吐,通过对2万头猪诊断,确定其病原为一种蝙蝠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成果发表在顶级杂志《自然》期刊上。“这次重大科研发现,得益于我们长期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促使科研密切联系实际,第一时间为企业解决重大生产问题。”马静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我们的研究是比较接地气的,在产学研合作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刘德武说。他作为健康养殖与安全生产方向的教学科研人员,经常在深入养殖企合作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指导和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对企业行业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并组织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另一方面,他也将从企业中获得的实际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
实现校企资源汇集、整合和共享
在华农,无人不知温氏班。温氏班也叫“动物科学专业卓越人才班”,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示范班。
早在2011年,华南农业大学创新性地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模式,与温氏集团创办了温氏班。目前,已构建了动物科学(温氏班)、软件工程(温氏阿里创新班)等,为国家和行业培育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具体看,“温氏班”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安排9周的在校学习专业知识,6周的温氏实践,然后又重新回校总结。专业综合训练有养猪生产、养禽生产、反刍动物生产、饲料生产,四个方向可任选1-2个,要有16周时间在温氏完成实践学习。“‘温氏班’通过温氏集团强化了实践教学,校企共同培养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如今,“温氏班”实现了学生获奖学金、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科竞赛、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全覆盖”机制,培育了大批行业精英人才。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015级温氏班首次实行“独立招生、独立授课、独立教学计划、独立教学大纲”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目标是为整个畜牧行业的发展培养精英及领袖级人才。
2015级温氏班的学生熊晴晴说,学生每年去一次温氏总部学习企业文化及行业动态、专业知识等。每学期对应的专业课程会分别去到对应养殖场学习。比如在上《饲料学》《养猪学》《养禽学》《养牛学》的过程中,“我们去到了饲料厂、猪场、鸡场、奶牛场、乳品加工厂等进行实地教学,将专业理论和实践适时地结合起来。”
暑期实践也很丰富。她介绍,大一暑假班级组队去猪场调研,较早对本专业进行了深入了解;大三暑假全班同学根据今后读研的研究方向去到猪场、鸡场或牛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提前为读研的专业方向打基础。
而如今,她已在准备和家乡的县、镇畜牧局联系,计划今年寒假对家乡农村的畜牧业现代化、农村畜牧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走访调研。
陈晓阳校长曾介绍,学校与温氏集团以“五个捆绑”的协同机制,解决了校企资源实质性汇集、整合和共享的难题,实现了“能协同,真协同”,破解了学校与校外资源实质性汇集、整合和共享的难题。
不仅如此,校企双方合作实现了双赢,学校实现了较好的学科效益,温氏集团年总产值由2006年的70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594亿元,合作成效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张永亮还介绍,学校与温氏集团的合作被誉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