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单身干大事 牛顿(昱见牛顿活该单身一辈子的牛人)

单身干大事 牛顿(昱见牛顿活该单身一辈子的牛人)(壹点号 昱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像牛顿这样的牛人为何会如此孤独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虽然孔老夫子教导我们“无友不如己者” 但在现实生活中 很少有人真的会去找一个各方面都远超自己的天才做朋友 让对方上千瓦的主角光环照得自己浑身不自在。人类交友逻辑的丑恶真相是——大多数人其实更喜欢找和自己差不多、甚至最好比自己蠢一些的人呆在一起 唯有如此才能衬托出自己的高大上。这解释了小动物和小朋友为什么如此招人喜欢 也解释了美女的闺蜜为何一般都很丑。正因为有这个前提存在 对于牛顿这样的牛人来说 他们的人生路其实只有两种:一种像王勃或莫扎特那样 处处被使绊子 走到哪里死在哪里;另一种则是 处处给别人使绊子 走到哪里让别人死到哪里。我们的牛爵爷选择的正是后一条道路。中国的小学生们都学过《牛顿与风车》的故事 知道牛顿小时候被同学摔了风车 但很少有人知道牛顿为此把他的同学胖揍了一顿。等牛顿有了文化

时下 各色“活该单身一辈子”的段子在广大loser青年中很是流行 互损和自嘲中其实表达了我等凡人的许多孤独与无奈。但有的时候 如果换个角度想想 那些表面上看似光芒万丈的成功者 就一定真是众星捧月的人生赢家吗?今天我们就本着严肃的阿Q精神 来讲一个牛人鲜为人知的段子。听完它以后 不少人愤愤不平的loser之心也许会有所平复。

本故事的主角 那可真是牛到不能再牛——艾萨克·牛顿爵士 1727年3月21日 牛爵爷走完了他辉煌的人生路。在他的葬礼上 全欧洲的名流都蜂拥到了伦敦 以能围观他的葬礼为荣。葬礼场面之壮观宏大 让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大受刺激 回去以后一反常态地写了首长诗 一吐自己各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情。

单身干大事 牛顿(昱见牛顿活该单身一辈子的牛人)(1)

公正地说 牛顿享受如此哀荣是实至名归。即便在所有的一流科学家中 牛顿也是最耀眼的人物。有人说 如果17世纪有诺贝尔奖的话 牛顿至少能拿四届物理学奖 如果再算上他和莱布尼茨共同创立的微积分 他还能拿一顶菲尔兹数学奖的桂冠。更牛的是 这些成绩竟然都是牛爵爷在26岁以前获得的 到30岁以后 人家已经进入养老的节奏了 被女王封为贵族 还当上了皇家造币局局长兼皇家科学院院长 成天专注于证明上帝的存在以及和莱布尼茨掐架。不过即便在如此不靠谱的后半生中 牛爵爷还是创立了世界上首个金本位金融体系 这也是够拿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就。

诡异的是 虽然牛爵爷事业线如此辉煌 他的感情线却惨淡得一塌糊涂。牛顿一生几乎都是在孤独中走过的 一辈子没有朋友 也没有结过婚 甚至压根没近过女色。更糟糕的是 与那些真正特立独行的人不同 牛爵爷似乎也不是很享受这种生活。长年在他身边的人回忆说 牛顿在人前只笑过两回 其中一次还是嘲笑。据说牛顿晚年为数不多的癖好之一就是讲课 由于他讲的太深奥 常常没人听 于是经常出现的场景是牛顿对着一教室的空气滔滔不绝 情境之凄凉可见一斑。

像牛顿这样的牛人为何会如此孤独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虽然孔老夫子教导我们“无友不如己者” 但在现实生活中 很少有人真的会去找一个各方面都远超自己的天才做朋友 让对方上千瓦的主角光环照得自己浑身不自在。人类交友逻辑的丑恶真相是——大多数人其实更喜欢找和自己差不多、甚至最好比自己蠢一些的人呆在一起 唯有如此才能衬托出自己的高大上。这解释了小动物和小朋友为什么如此招人喜欢 也解释了美女的闺蜜为何一般都很丑。

正因为有这个前提存在 对于牛顿这样的牛人来说 他们的人生路其实只有两种:一种像王勃或莫扎特那样 处处被使绊子 走到哪里死在哪里;另一种则是 处处给别人使绊子 走到哪里让别人死到哪里。我们的牛爵爷选择的正是后一条道路。中国的小学生们都学过《牛顿与风车》的故事 知道牛顿小时候被同学摔了风车 但很少有人知道牛顿为此把他的同学胖揍了一顿。等牛顿有了文化之后 类似的误解就更多了 因为他可以用更隐蔽的语言暴力取代肢体暴力——当英国另一位科学家胡克指出他剽窃了自己的成果时 牛顿刻薄地回敬说“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讽刺胡克长得矮且驼背)。当晚年遭遇后起之秀质疑其成就时 牛顿更是故作潇洒地在复信中说出了那段“我不过是个海边拾贝壳的孩子”的名言 讽刺质疑者连贝壳都捡不到。这些当年牛气冲天而又尖酸刻薄的骂街之语 如今竟然被镌刻进了名人名言里 成了衬托牛爵爷谦虚品格的证明 历史可真会开玩笑。

牛人牛顿 就这样用他不敢令人恭维的性格 牛皮烘烘地压过了他的时代。我们也许无力也不配评价这位牛人的是非功过 但真应该由衷地感慨一句 不当一个牛人 并且不遭遇牛人 有时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

(壹点号 昱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