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的思想背景(21世纪英国的阶级大分化)
18世纪英国的思想背景(21世纪英国的阶级大分化)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译者:袁博 等所评图书:书名:《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作者:(英)迈克·萨维奇
2011-2013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英国国内进行一场“英国阶级大调查”。英国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迈克·萨维奇带社会学专家团队为BBC设计了一个交互式的阶级计算器,供人们花费不到1分钟的时间来回答关于收入、储蓄、房产价值以及文化兴趣、社交网络的几个问题。
该次调查在英国引发震动。不到一周时间内,英国成年人口中的20%(700万人)就点击了阶级计算器。而且,该次调查在英国国内的学术界以及社交媒体领域引发震动。迈克·萨维奇在其所著的《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书中指出,“英国人意识到了阶级的存在,既对阶级感兴趣,也对阶级感到不安”。
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强调,收入差距是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这本书展示了英国的社会阶级近年来是如何因经济不平等的加剧而被重构,并在相当程度上激烈分化。
相比19世纪,蓝领工人、煤矿工人、农场工人与工厂主、专业人士、管理人员之间形成的尖锐对立,21世纪的阶级存在和对立表面上看是平和的,时而还会被其他重要议题所掩盖,比如在英国,北爱尔兰的离心倾向,使得阶级问题至少在当地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
所评图书:
书名:《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
作者:(英)迈克·萨维奇
译者:袁博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21世纪如何区分阶级
20世纪中期以后,阶级区分变得比以前更难。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依照政治学和社会学调查,阶级分化已经非常严重,但那时却有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不属于任何社会阶级。
这是怎么回事呢?英国曾经有很浓厚的阶级意识。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的自我认同是非常清楚的。这显然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非常迅猛,要早于其他欧美国家,进程又十分彻底,所以让所谓独立的农场主和农民阶级消亡了。英国工人阶级在19世纪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劳工运动,这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重要动能。
英国的贵族和绅士传统更为悠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贵族子弟损失惨重。但这也没有导致这一传统的消亡。
20世纪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引入社会主义的部分政策观念进行改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商人、经理、商贩和白领所构成的中产阶级。这些中产阶级并不自居于工人阶级,很大程度上这与他们(她们)获得的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有关。正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相当数量的英国中产阶级人士,其实处于一个相当不稳定的收入状态,但因为有着与下层人士清楚的文化差异,所以自认为由此“可以成为他们与上层贵族阶级的一个接触点”。
1928年,英国女性获得了政治权利。男女平权,再加上二战战后的移民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对于阶级问题的关注。大量的黑人和少数族裔移民从最初从事体力劳动,再到挤入管理阶层和专业技术阶层,而新移民被认为成功融入英国的一个标志,就是设法证明自己拥有了中产阶级的文化资本,可以与工人阶级相区分。
尽管几十年里(20世纪中后期)英国阶级区分被一度缓和,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起英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岗位大量流失,而民众大量居于服务业经济的低端,仅能靠低薪岗位果腹,这个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状况逐渐向着18-19世纪回归。英国在退欧之前的数据显示,在欧盟内部,英国的不平等程度仅次于爱尔兰。
不平等的加剧,如前述,虽然一些穷人可以以自己用得起iPhone、经常喝星巴克、拥有奢侈品品牌衣物和配饰来聊以自慰,但贫穷就是贫穷,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造成的经济不景气状况加剧背景下,收入的高度分化让人不得不认清现实。
不平等加剧,直接体现就是年轻人的竞争前景完全不同。如果有富裕家庭父母的支持,年轻人无论选择各类职业,还是创业,或者从事公益类工作,都会更加自如。《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书中还谈到了因房价持续升高而导致的英国社会分化——2014年7月,公益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就有近200万年龄在20-34岁的年轻人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
英国政府从撒切尔夫人任期起,就不断通过紧缩社会福利支出,来让年轻人变得“自强”。2010-2015年间,英国政府甚至针对居住廉租房的租户出台了所谓的卧室税,也就是居住在廉租房的住户如果家里有闲置的房间,就会要被征收这项惩罚性税收。此举的目的是迫使住户搬入更小的住房,最终结果有59%居住在廉租房的住户拖欠了房租。
英国一些城市的开发商也开始建造旨在隔离穷人和富人的房屋。低价值的房产而今被分散在较远的地区,如南威尔士和英格兰北部,也就是英国的“铁锈地带”。
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何时重要
一个人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或者压根就不喜欢),喜欢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欣赏什么样的书画艺术以及其他休闲娱乐项目,这不仅是个人偏好的标志,而且是高度社会化的。就像是某些特殊服务行业的分布,也会根据消费者文化资本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迎合。
所谓的高雅文化,包括美术馆、博物馆、有纪念性的古宅,高雅文学、古典音乐、视觉艺术,等等。这些场所和文化消费内容常常聚集在所谓的高尚社区周边,相关的鉴赏课程会进入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较高阶层子弟入读的学校。再加上严重“烧钱”的马术等贵族化的体育运动,文化资本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
在以往,工人阶级并不乐意与公开的“艺术”相搅和,会回避博物馆、古典文学、古典音乐。但中产阶级却相当热衷于通过接触高雅文化来增进文化资本。但正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些看上去并不高雅的文化活动,比如脱口秀,近年来也在中产阶级中兴起。而全球化和移民潮也在改变文化鉴赏,一些过去被视为不那么高雅的艺术元素进入了高雅文化的范畴。
社会资本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人能从中收益,但这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不公平。不仅在英国,而且在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那种仅凭熟人推荐才能获得一流企业面试机会的现象。这在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全球高等教育极大地扩容,智力资本事实上走向了贬值:不仅相对更多的聪明孩子得以进入顶尖名校,而且绝对意义上的更多优质学位留给了富人的孩子,而后者有着文凭作为镀金,则极大地挤占了那些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同学的竞争机会。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书中以实证调研证实,在英国的社会分化,很突出地表现为不同阶层出身的人们的社会资本有着悬殊化的分布,“如果你认识一些专业人士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比如科学家或财务经理,那么你很可能认识从事这类工作的人,而很少认识工人阶级。反过来也成立,如果你认识一个机器操作员,那么你可能也认识一个工厂工人和一个保安,但你不太可能认识一个贵族”。这种情况下,不同阶层的人士所可能分享的隐性知识、小道消息是完全不同的。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一书指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交互作用使得英国的社会阶级呈现出新的面貌。书作者将之分为七个等级:精英阶级、老牌中产阶级、技术中产阶级、新富裕工人、传统工人阶级、新兴服务业工人、不稳定无产者。在这个序列中,排位越靠前,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就越突出。尽管“新兴服务业工人”有可能因创业机会挤入“技术中产阶级”的范畴,但这种变化的发生概率可谓微乎其微。
书作者还指出,很多人会将其认为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视为“声名狼藉且不道德”的人,这是一种严重的污名化。这在18-19世纪的英国阶级政治中是不存在的。而且,阶层跃升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