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的早期经历(张作霖当年差点儿饿死)
张作霖的早期经历(张作霖当年差点儿饿死)▲孙寡妇旧照张作霖流浪至高坎镇时正值农忙时节,孙家雇了许多短工为其收割庄稼。短工来自省内各地,彼此之间并不熟识,负责的管家自然也未能认全所有雇工。每天中午和晚上,孙管家都会带人前往地里给短工们送饭。一日,饿得头昏眼花的张作霖,便壮着胆子趁机混在短工中,从孙家人手中领到干粮后便吃了起来。接连几日,张作霖都以这样的方法蒙混过关,混得吃食。▲张作霖青年时期旧照不过王家也不是大户人家,没有足够余粮养活张家人。张作霖见此,无奈之下只好外出谋生,流浪期间,张作霖饱尝世态炎凉。光绪十六年(公元1990年),16岁的张作霖流浪至营口一带,此时他已囊中空空,几近饿死,幸好遇到了一位善心恩人,才逐渐摆脱困境。那时,营口高坎镇有户孙姓人家,家田颇多,因当家男人早年间因病去世,其寡居妻子也被镇上众人称作“孙寡妇”。▲民国时期雇工劳作场景旧照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纵观历史,国人素有报恩传统,古语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历史名人也多有报恩之举。如“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后世在仰慕其战绩、感慨其结局之余,常常也会对其“千金赠漂母”的义举加以称道。近代历史上,其实也有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报恩故事,比如家喻户晓的“东北王”张作霖,其实就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报恩经历。
▲张作霖剧照
张作霖,字雨亭,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二月生于奉天省海城县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海城),其父张有财在县城经商,以微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13岁的张作霖被父亲送到当地塾师杨景镇处求学。谁知张作霖刚读了三个月书,父亲张有财就因与县城赌徒发生争执而被殴打致死。张作霖得知父亲死讯后,当即与二哥张作孚一同进城为父报仇,双方争执过程中,张家兄弟不慎开枪走火,赌徒被当场打死。二哥张作孚主动揽下所有罪名,张作霖则与母亲王氏以及妹妹一起,连夜赶往镇安县(即黑山县),寄住在外祖父家中。
▲张作霖青年时期旧照
不过王家也不是大户人家,没有足够余粮养活张家人。张作霖见此,无奈之下只好外出谋生,流浪期间,张作霖饱尝世态炎凉。光绪十六年(公元1990年),16岁的张作霖流浪至营口一带,此时他已囊中空空,几近饿死,幸好遇到了一位善心恩人,才逐渐摆脱困境。那时,营口高坎镇有户孙姓人家,家田颇多,因当家男人早年间因病去世,其寡居妻子也被镇上众人称作“孙寡妇”。
▲民国时期雇工劳作场景旧照
张作霖流浪至高坎镇时正值农忙时节,孙家雇了许多短工为其收割庄稼。短工来自省内各地,彼此之间并不熟识,负责的管家自然也未能认全所有雇工。每天中午和晚上,孙管家都会带人前往地里给短工们送饭。一日,饿得头昏眼花的张作霖,便壮着胆子趁机混在短工中,从孙家人手中领到干粮后便吃了起来。接连几日,张作霖都以这样的方法蒙混过关,混得吃食。
▲孙寡妇旧照
后来,张作霖的小伎俩被孙管家发现,管家将其赶走之前,还命人把他毒打了一顿。恰好这时孙寡妇也在地里招待帮工,看见这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少年,一时间起了恻隐之心,连忙以主人的身份阻止众人,并告诉瘦弱的张作霖,以后每天都可以找自己领一顿饭食。孙寡妇的举动,令早已尝遍世间冷暖的张作霖无比感激,随即下跪认孙寡妇为干娘。在孙家住了几天后,张作霖启程回乡,虽然离开了高坎镇,但孙寡妇这位干娘的恩情,张作霖却一日不曾忘记,始终记在心中。
▲沈阳张氏帅府
数十年后,张作霖功成名就,念及早年不易,他专门前往营口寻找孙寡妇这位救命恩人,并为她置办许多房屋和田产,以表达无法言说的谢意。此后,张作霖经常会在年节期间探望孙寡妇,陪她唠唠家长里短。孙氏逝世后,张作霖命当地官员隆重安葬,自己也多次携子前往墓地祭扫。常言道“英雄怕见故乡人”,许多历史人物都曾有过落魄岁月,也受到过恩人帮助,但很多人发迹显赫之后,首先想到的往往并非报恩,而是极力遮掩——他们都将此前的落魄经历其视为一生耻辱,对昔日苦难避之不提。张作霖这位颇受后世争议的割据军阀,发迹富贵后仍不忘救命恩人,其知恩图报的品行值得世人称赞学习。
参考资料:
《张作霖传》
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欢迎加入近代史爱好者同盟,增长见识、铭记先烈、结交知己、收获友情。子渊在这里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