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01 摸鱼的乡村医生最后重则全身烂死,轻则“虽”不要你命,但可能会在身上留下黑炭般的疤痕,终生渗血,奇臭难闻……更可怕的是这病还会传给人。虽然死亡率不像当时有“死神”之称的霍乱、鼠疫那么高,但人只要染上就会皮肤溃烂,坏死的肌肉像豆腐渣样层层坍塌,直至见骨。 图源:soogif,图文无关

1873年的德国,在一个叫韦尔斯泰因的地方,有几片“被诅咒的草场”。

每过盛夏,只要待过这几片草场的牛羊就会突发狂躁,接着便一群群倒下,七孔流黑血而死。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1)

底图来源:soogif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牧民也怀疑草里有毒,试过将这几片草场荒置,但不管荒个几年,只要牛羊进去吃草,都会再次暴毙。

更可怕的是这病还会传给人。

虽然死亡率不像当时有“死神”之称的霍乱、鼠疫那么高,但人只要染上就会皮肤溃烂,坏死的肌肉像豆腐渣样层层坍塌,直至见骨。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2)

图源:soogif,图文无关

最后重则全身烂死,轻则“虽”不要你命,但可能会在身上留下黑炭般的疤痕,终生渗血,奇臭难闻……

01 摸鱼的乡村医生

为爱裸辞“大厂”

韦尔斯泰因这个村里当时有个医官叫科赫。

科赫这人医术不错,就是有点爱摸鱼。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3)

图源:网络

每次有牧民来找他治这种流黑血的病,他都懒得出诊,因为他知道这病没治,去了也是白去,还耽误他摸鱼。

但科赫摸的鱼可有点高级,他摸鱼的时候都在干啥呢?

——看显微镜,沉醉微观世界。

要说科赫为啥会到韦尔斯泰因这个小村里当医官,也要从他痴迷显微镜的事说起。

科赫所处的19世纪中期,恰好是显微镜技术的迸发期,显微镜开始从“某些小众科学家的玩具”变为“医学研究的新设备”。

那感觉,就好比当年的70后,成年后突遇计算机时代,即使主业不靠电脑吃饭,但出于兴趣,也想花巨款买台电脑,没事就在家捣腾。

科赫也是,他童年爱玩放大镜,成年就迷上了显微镜,当时微生物学还没成型,玩显微镜不能当饭吃,想持续玩就得有钱有闲。

为了维持这份爱好,医科毕业的科赫先是因为嫌钱少,辞了德国汉堡(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北上广)大医院的助理工作,跑去乡下医院做医生 副业开私人诊所,终于摆脱贫困。

但很快他又不爽了!每天主业副业996,钱是不愁了,可没空玩了,他又辞职了。(是的,钱多,但太忙他也不爽……)

这回,他决定去考个编!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4)

底图来源:网络

1872年,科赫考上了韦尔斯泰因的医官职位,有了编制,在政府里有了份稳定收入,私人诊所的生意也因为他“公务员”的头衔好了起来。

搬新办公室的时候,妻子拉了条帘将他的诊室一分为二,有病人的时候他就在前面看诊,没病人的时候就跑去后面玩显微镜。

人生顿时完美:上班工资稳定能摸鱼,下班轻松副业赚大钱。

而就在这方布帘隔出的小小天地里,科赫一个人,透过一台显微镜,沉入那个当时很多科学家都未曾踏足、不肯承认的微观世界里。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5)

底图来源:soogif

在那个神秘、广博的细菌世界中,他发现了一个改变世界的秘密。

02 “凶案现场”的小杆杆

考编成功后的第2年,妻子为了支持科赫,攒钱为他换了台当年最新最牛的显微镜。

土枪换炮,科赫突然觉得自己是个专业玩家了。

这么高级的显微镜用来看虫虫草草屈才了,得研究点高端的东西!

村里那几片“被诅咒的草场”,还有那些流着黑血死掉的牛羊突然让他有了兴趣。

1873年的某天,不摸鱼的科赫突然决定去草场看看,说是去看病,其实是去牧民家里顺点尸体血样。

当时医学界最热的话题是:细菌会让人生病吗?细菌和疾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当时的人们会把“一个人为啥得病”的原因归结为天象,臭气,甚至是不守妇道……医生治病基本靠猜和迷信,虽然看到了细菌,但不确定这玩意会让人生病)

果不其然,科赫在显微镜下看到,凡是患病的牛羊血里都会有这种一串串,会动的,像小杆杆一样的细菌。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6)

图源水印

他又跑去屠宰场拉了几桶牛羊血,发现健康血液里完全找不到这种小杆杆。

但不知道是因为担心自己出身草莽,底气不足,还是严谨爱自疑的性格使然,科赫并没有急于向外公布这个发现。

毕竟,“得病的血液里有小杆杆,健康的血液没小杆杆”就能证明小杆杆是凶手吗?

这就好比一个人到过凶案现场,就能确定凶手一定是他,而不是别人吗?

证据链不足,当然不能。

03 烧不死的牧场幽灵

科赫又接连做了多次实验(篇幅原因,细节有所省略,实际过程相当繁杂,毕竟整个实验他做了三年):

他先是想将小杆杆细菌打到健康牛羊体内,观察会不会导致发病,以证明其致病性。

但用牛羊做实验,成本高,尸体太大难处理。

科赫就盯上了女儿的宠物——小白鼠,便宜,繁殖快,以及女儿其实也不怎么待见它们。

果然,有小杆杆的病血一打到白鼠肚肚,白鼠立马断气,看上去就像是小杆杆杀死了白鼠。

然而严谨的科赫却当即判定实验失败。

为啥呢?因为他觉得这鼠不是病死的,是针打太猛,白鼠那小身板扛不住,被折腾死的。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7)

图源:soogif

试了十几个方法,最后他换成了木刺,在鼠尾划个小口,木刺沾血抹到伤口里。

真是铁汉柔情,够温柔了吧。

这次白鼠才按牛羊患病的死法断了气:先发热,第二天流黑血而死,死后的血里也看到了小杆杆。

可科赫还不放心!

他又继续用这只白鼠的血接种下一只……连着种了30只,都成功了。

但这让他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木刺尖尖那么点病羊血,你传我我传你的,过程中已经不知道稀释了多少倍,怎么够弄死那么多老鼠?

莫非……这细菌还会自己繁殖,自己生孩子?

有问题就证实,眼见为实,做实验!

他将细菌滴在透明的牛眼房水里,对着显微镜盯了几小时,眼睁睁的看着那串孤单的小杆杆慢慢繁殖成一片黑压压的杆杆云,布满整个视野。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8)

图源:网络

但实验做到这步,科赫心里还是有个疑问:

他发现,这小杆杆虽然在动物体内长得很凶,但只要动物一死,它们离开活体,遇到阳光,就命不久矣~

可那几个“被诅咒的草场”,都被烧过荒过几年,为啥照样还能让牛羊染病?

难道这些小杆杆是幽灵?

它们到底是怎么在离开活体的情况下,还能在野外活上几年的呢?

04 细菌不仅会“生娃”

还会“诈尸”

这个问题可把科赫难住了,连设计实验的思路都没了。

他只能每天弄点牛眼房水,滴点小杆杆进去,没事就在那傻看,期待有啥奇迹出现。

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但它似乎更青睐那些沉迷其中的人。

好在,一件有如神助的事出现了。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9)

图源:fabiaoqing

科赫是个爱整洁的人,那时候他还没冰箱,平时每天都会定时清洗当天的细菌样本。

就那天,他给忘了,第二天心想,这搁一宿,不得长毛了,赶紧去看看。

这一看,有大发现!

小杆杆是死得差不多了,但旁边却多了个小圆点。

他没管,继续把样本丢一边,又过了几天,他再看,那小圆点竟然还在!

这让科赫突发奇想,这小圆点是啥?

如果把这个小圆点,再放回最适合细菌繁殖的牛眼房水里会怎样?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10)

图源:网络

当时正值盛夏,温暖的室温下,不到两小时,他就看到了一个惊人结果:

那些小圆点像会冒芽的种子般,牛眼房水一泡,就重新长出身体,变回小杆杆样的细菌。

这不就是诈尸吗!

后来,大家把这种会复活的小圆点命名为细菌的芽孢状态

而更令科赫惊讶的是,这些小圆点还“百毒不侵”:

阳光晒不死、酒精涂不死、肥皂水泡不死……甚至在开水里煮1小时,还活着!

难怪牧民不管怎么烧草场,荒草场,都无法去除这些病菌。

这一下,“被诅咒的草场”的秘密,终于解开!

科赫立即建议村民将染病的牛羊烧成灰,挖地三尺深埋,第二年发病率果然减少。

05 有时候,人还不如细菌聪明

想象一下,每年夏天,就会有很多携带小杆杆菌的牛羊尸体被抛散在牧场的各个角落。

秋天,尸体腐烂,小杆杆顺着黑血流出,失去“寄主”,变成芽孢小圆点。

小芽孢微小轻盈,风一吹就散,飞进泥土里,飘到草叶上,任凭风吹日晒,冰冻雨冲,它都蛰伏不动。

它什么也不用做,只需静待草长莺飞时,牛羊过来将它们顺着花草吃进肚里,它们就能瞬间复活~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11)

图源:网络

芽孢状态,似乎是细菌的一种生命智慧。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当这类细菌遇到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时,就会坍缩成一个小点。

它们大概是知道自己快死了,便毫不犹豫地把身上各种“零件”丢掉,化繁为简,只留下DNA(遗传信息)和一点必需的生存资料。

然后迅速收拢细胞壁,进入休眠状态。

正常的细胞因为结构复杂,很容易被外物攻破(比如火烧水煮)。

而芽孢反而是因为内部清简,只有外部一层肽聚糖皮层,就像一层无趣,但却找不到破绽的水泥壳。

消耗少,无欲无求,还刀枪不入。

越简单,越无敌。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12)

图源:网络

06 凌晨一点

火车上那个提着老鼠和兔子的男人

三年时间,无数实验,科赫终于对自己的结论信心满满。

当时因为大家发现只要得上这种病,身上就会长黑疮,死后流黑血,剖开肚里的内脏也发黑,于是就管这病叫“炭疽(jū)病”。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13)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14)

滑动查看,图源:腾讯医典

而科赫,就给这些小杆杆取名“炭疽杆菌”。

但自己毕竟不是正牌科学家,对外发布前他还是希望拉点权威认证,就给当时的德国细菌专家科恩写了封信,申请当面演示实验结果。

科恩看完信也半信半疑,全球科学家攻克多年都没破解的难题,一个乡村医生,业余玩家,就说自己破解了?

还好科恩没有看不起人,他约科赫一周后见面。

1876年4月30日,凌晨1点,科赫提着一笼笼白鼠、兔子、青蛙……还有他最宝贝的显微镜、玻片、试剂……叮叮当当,叽叽呱呱地坐上火车,哐哐哐晃了10个小时,于第二天中午抵达科恩的研究所。

到场的全是专家,科赫紧张得直结巴,但演示才进行到一半,大家就看出这位乡村医生非等闲之辈,有人甚至立刻跑回实验室,冲学生喊道:“别干了别干了,快去实验室看科赫!”

武汉三甲护士裸辞(为摸鱼裸辞大厂)(15)

底图来源:网络

三天的演示结束后,现场没有任何一位专家提出疑问,科赫的实验完美无缺!

在科恩的支持下,33岁的科赫在当年十月,发布了自己震惊世界的发现:

炭疽杆菌是导致炭疽病的原因。

这也是医学界第一次用科学证明了细菌与疾病的关系。

而在这之后,科赫还相继发现了当时在欧洲“杀人“最多的疾病——肺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杆菌”,以及霍乱弧菌,伤寒杆菌。

并为之后的细菌学研究制定了经典的“科赫法则”(一套用来鉴定传染病病原的金科玉律)。

在科赫法则的指引下,1879年到1889年,一群优秀的微生物学家相继找到了白喉、肺炎、破伤风、脑膜炎、淋病等一大批疾病的致病菌。

用他后来的助手,加弗齐的话说,“那感觉像是科赫摇动了一颗微生物的大树,各种水果跟着如雨点般落下”。

参考资料:

1. 法则奠基 科赫与细菌学/ 朱石生 著 ——新星出版社,2020.01

2. 微生物学先驱与诺贝尔奖/ 乌尔夫·拉格奎斯特 著 高峰 孙业平 译——科学出版社,2019.03

3. 罗伯特·科赫——细菌学之父/ 阿·伊格纳图斯 著 齐树仁 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03

4. 巨人的对决/ 阿尼克·佩罗 马克西姆·施瓦兹 著 时利和 译——海天出版社,2018.01

5、窥视宇宙万物的奥秘:望远镜、显微镜的故事 沱江著 ——吉林科技出版社,2012.10

-End-

「有用就点在看」

本期封面:

策划:马起山

编辑:严媛,杨丹,马起山

专业指导:石晓路

审核:武南

喜欢就奖励疾Sir一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