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80后刘玉平(壹点体育记者刘瑞平)

80后刘玉平(壹点体育记者刘瑞平)Q:您涉及体育报道哪些领域?据我观察,好像从棋类到田径到球类,总之,任何一个项目,您都有涉猎和研究?没有您不懂的?我喜欢记者这个工作,也喜欢教师这个工作。在五六年的时间里,我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在报社上班,虽然辛苦,但很快乐。A:我是1995年进入齐鲁晚报,正式作为一名体育记者从事体育报道,其实在大学的时候,我就有很多体育方面的稿件在报纸和杂志发表了,算起来应该有接近30年了。在来报社之前,我是山东体育学院的一名教师,教《运动心理学》。这是一门只有体育院系才有的课程,当时只有武汉体院学院有这个本科专业,我是第一个回到山东的本科毕业生,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唯一一个。所以我通过考试进入齐鲁晚报后,还不能把工作关系转到报社,因为我走了,就没有人教这门课了。当时晚报的体育部主任马军鸣,为了帮我把关系转到报社,几次三番找体院领导,直到换了三位领导才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他常说“三顾茅庐”。实我不是

刘瑞平:那就是勇气,面对世界、面对生活的勇气

媒体人简介:

刘瑞平,齐鲁晚报体育部记者,1995年进入齐鲁晚报,2008年获山东省委省政府一等功。

80后刘玉平(壹点体育记者刘瑞平)(1)

Q:请先简单谈谈您的体育报道生涯?您是从哪一年开始体育报道的?

A:我是1995年进入齐鲁晚报,正式作为一名体育记者从事体育报道,其实在大学的时候,我就有很多体育方面的稿件在报纸和杂志发表了,算起来应该有接近30年了。

在来报社之前,我是山东体育学院的一名教师,教《运动心理学》。这是一门只有体育院系才有的课程,当时只有武汉体院学院有这个本科专业,我是第一个回到山东的本科毕业生,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唯一一个。

所以我通过考试进入齐鲁晚报后,还不能把工作关系转到报社,因为我走了,就没有人教这门课了。当时晚报的体育部主任马军鸣,为了帮我把关系转到报社,几次三番找体院领导,直到换了三位领导才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他常说“三顾茅庐”。实我不是孔明,但报社领导很重视这件事,所以我很感激。随着人事制度的变革,这种情况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我喜欢记者这个工作,也喜欢教师这个工作。在五六年的时间里,我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在报社上班,虽然辛苦,但很快乐。

Q:您涉及体育报道哪些领域?据我观察,好像从棋类到田径到球类,总之,任何一个项目,您都有涉猎和研究?没有您不懂的?

A:我喜欢体育,所以每个项目都会有所涉猎。

对一个体育记者来说,热爱是第一要素。只有喜欢,你才能研究这些项目,研究运动员和教练员,才能了解规则,不说外行的话,才能发现体育的规律和内涵,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我是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拿冠军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体育的,之后是中日围棋擂台赛。体育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体育人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慢慢很多项目就会熟悉了。

我报道的体育项目确实很多,从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到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体操、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武术、散打、高尔夫等项目的许多重大赛事都现场报道过,甚至还有麻将比赛,竞技麻将跟我们平时打的麻将是不一样的,光算番就得研究很久。这些比赛都是很有意思的。

80后刘玉平(壹点体育记者刘瑞平)(2)

Q:从业务本身来说,齐鲁晚报的体育,鲜活、精妙,幽默,这些年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在业界有深厚的影响力,在部门内是否有一个体育文化体系?

A:要说文化体系有点大,但我觉得文化确实是可以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业务水准的因素。全世界媒体那么多,体育记者那么多,你怎么才能跟别人不一样?

体育记者首先要大气。

体育记者都是见过大场面的人,所以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体育记者的采访对象大都是明星,不采访明星也没人看,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求记者要大气,在明星面前不胆怯,问的问题要深刻,写的稿子要立意高远。只有这样,体育报道才能体裁运用自如,文本摇曳多姿,内容丰富多彩。

体育报道要弘扬正气。

很多人认为体育报道应该向《太阳报》学习,也曾经有家体育媒体说要娱乐至死,可它真的是很早就“死”了。

体育报道确实缺少宏大主题,但这并不妨碍体育报道弘扬正能量。体育报道的对象,是一群阳光的人,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如果体育记者心中没有光,如果缺少发现正能量的眼睛,而把目光仅仅集中在边边角角,真是辜负了这个行业。

Q:对您个人来说,成天飞来飞去,不在比赛现场,就在去比赛现场的路上,这几十年,收获了什么?

A:(反问)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一个体育记者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体育记者?

在路上,是一个体育记者的常态,我现在就在上海采访。有一年我去财务报销,财务说我这一年有两百多天在出差。有一次我从机场回报社,电梯里碰到同事,他说你真是在路上啊,我掏出背包里的一本书,正是凯鲁雅克的《在路上》。

别以为体育记者的旅途都很舒服,我也在青海湖边半夜被冻得瑟瑟发抖,也曾在莫斯科机场的胶囊旅馆里无法转身,在洛阳38度的高温下露天观看射击比赛,在平昌零下19度的冰天雪地里贴了10个暖宝宝。

在成都郊外采访,天降暴雨,出租车差点被泥石流冲走;从福建宁德去温州机场的路上,道路塌方,与我们擦肩而过。

事后回忆,都是故事。

80后刘玉平(壹点体育记者刘瑞平)(3)

Q: 体育报道,对您个人的成长有什么 印记、或作用?(或启发)?

A:体育报道,主要的对象就是人,而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你可以见证一个运动员的成长,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

就拿篮球来说,我曾经面对面采访过乔丹、科比、邓肯、詹姆斯、杜兰特等几代球员,几十年来,数百位成名人物在我面前来来往往,作为一个记者,你要把他们的故事写进报道,传递给读者,同时要与他们一起成长。

记录轨迹,感悟人生,或许是一个体育记者最好的状态。

再讲一个故事。

2006年我去日本采访男篮世锦赛,正碰上地震,剧烈摇晃时,我正在宾馆写稿,穿着睡衣抱着电脑就跑到楼下,大堂里已经有很多人,都是穿戴整齐,还有人陆陆续续走出来,也都是衣衫齐整,步履从容。

那一刻的感悟,对我意义重大。那时的我连一张信用卡都没有,最贵的就是那台电脑,还是从单位借的,面对得失,我为什么会如此的不从容?我想,那是因为缺少一种勇气吧。

宾馆的旁边,正好有一个展览,是约翰-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为列侬遇刺25周年举办的。享誉世界的列侬,被他的歌迷枪杀,这件事谁能料到?

去日本之前,足球世界杯刚刚结束,我在家做编辑,在三四名决赛结束之后,我为一篇报道起的标题是:烟花散尽心似铁,繁华褪去鬓如霜,德国队守门员卡恩那张照片我依然记得,充满了不屈与落寞。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意外,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的理由,而他的凋零,或许是柏林夜空一束绚丽的烟火,或许是纽约清晨一颗冰冷的子弹,即使强势如卡恩,潇洒如列侬,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满敬畏,满怀勇气。

所以,如果要说职业经历带给我的收获,那就是勇气,面对世界、面对生活的勇气。

80后刘玉平(壹点体育记者刘瑞平)(4)

Q:据我所知,因为职业原因,您与运动员、教练员从采访关系变成了好朋友,您如何理解这种关系?

A:我毕业于体育院校,又在体育学院当过多年老师,所以在体育界确实比较熟一些。我当老师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比我大,和很多学生的关系也很好,现在我到各地采访,还经常意外碰到当年的学生,他们大都已经独当一面,我也很欣慰。

体育的圈子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很多的运动员你是看着他从小长起来的,有些甚至一出生你就见过他。慢慢地成了成了明星,然后又成了教练,然后又成了体育部门的主管,而你还是一个体育记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对于年轻人,你除了要报道他的故事,还要帮助他成长;对于部门主管,你要了解他的思路和需求;而对于跟你同龄的人,你要了解他的经历和内心。

现在,大部分的采访对象都不如我年龄大了,我更多的时候愿意做一个观察者和倾听者。记者采访时与一个很熟悉的采访对象最好的关系,用一句歌词形容,那就是:你要是不说,我就不问。

Q:这些年您还带出了一个强大的体育报道团队,有些都是业界“大牛”。您认为这和报社文化、或部门内部文化有何种关系?

A:这一段就不说了,现在也不是主任了,还是让他们带带我吧。

Q:我再想不出其他问题了,最后请谈谈您个人的一些爱好,或人生阅历和感悟,随便谈谈什么都好。

A:体育记者都是杂家,天南海北啥人都见,必须啥都懂点,作为一个从业者,必须储备足够的能量。

我个人就比较广泛,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军事、音乐、电影都喜欢,碰到啥学啥,学不好总比不学好。

体育记者的一个便利条件,是你学到的东西很多都可以成为你采访的素材,变成文章。

比如去俄罗斯采访,可以沿着俄罗斯文学的印记,去索契拜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旧居,在白雪皑皑的圣彼得堡想象当年普希金决斗的现场,在黑海岸边的神秘别墅探寻当年日本间谍刺杀斯大林的真相。

再比如去德国采访,你就可以想象当年科隆的炸弹和柏林的炮火。

而去西班牙和葡萄牙采访,你又可以重温大航海时代繁荣,以及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喜悦。

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80后刘玉平(壹点体育记者刘瑞平)(5)

Q:最后,您看看还有什么我问的不到位的地方,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内容吗?

A:问的问题都很好,不需要补充了。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