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们为什么活着伯特兰罗素(人为何争斗伯特兰-罗素)

我们为什么活着伯特兰罗素(人为何争斗伯特兰-罗素)为了生存与生活,人们以清教徒般的意志克制欲望与冲动,通过无休止的工作换取报酬,以平息生活与自身之间的矛盾。然而,无休止的克制只会让人愈发厌倦生活,如此循环往复,那份冲动也日益冷却。正如他在《人为何争斗》中所说的那样:都说“冲动是魔鬼”,可到了罗素的口中却变成了维护和平的“天使”。在他看来,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分工明确、秩序井然仿佛成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每个人受限于理性,像齿轮一样维持着社会机器的运转,却未曾想这台机器也有僵化的一天。(以下内容版权归“译起读书—仪岚”所有)本想自己写的,但是这个作者的书评实在太好了。“冲动即生活”或许是因为罗素的演说太受欢迎,以至于当时的出版商们纷纷要求将他的演说内容结集出版。尽管罗素的演说大都是从政治或社会的角度出发,但他却以通俗晓畅的语言赢得了公众的赞誉。人们为之折服的,不仅仅是他的幽默的表达方式,还有他一以贯之的生活信条:“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更能塑

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一位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和历史学家,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人为何争斗》一书则是其于政治哲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书中很多观点都有警示醒人之效。以下小编分享其中的一些佳句:(求赞求关注[流泪])

我们为什么活着伯特兰罗素(人为何争斗伯特兰-罗素)(1)

1.爱国主义是一种宗教。

2.当进攻手段存在时,尽管它们本身可能原用于防卫,但使用它们的诱惑迟早会被证明是难以抗拒的。

3.我们的本性渴望某些行为,这些信念如果是“正确”的,就会使这些行为变得合理。

我们为什么活着伯特兰罗素(人为何争斗伯特兰-罗素)(2)

(以下内容版权归“译起读书—仪岚”所有)本想自己写的,但是这个作者的书评实在太好了。

“冲动即生活”

或许是因为罗素的演说太受欢迎,以至于当时的出版商们纷纷要求将他的演说内容结集出版。尽管罗素的演说大都是从政治或社会的角度出发,但他却以通俗晓畅的语言赢得了公众的赞誉。人们为之折服的,不仅仅是他的幽默的表达方式,还有他一以贯之的生活信条:“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更能塑造人的生活。”

都说“冲动是魔鬼”,可到了罗素的口中却变成了维护和平的“天使”。在他看来,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分工明确、秩序井然仿佛成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每个人受限于理性,像齿轮一样维持着社会机器的运转,却未曾想这台机器也有僵化的一天。

为了生存与生活,人们以清教徒般的意志克制欲望与冲动,通过无休止的工作换取报酬,以平息生活与自身之间的矛盾。然而,无休止的克制只会让人愈发厌倦生活,如此循环往复,那份冲动也日益冷却。正如他在《人为何争斗》中所说的那样:

“生活如果由目的和欲望支配,排除了冲动,生活将是很累人的;这样的生活将耗尽生命力,最终让一个人对自己一直试图达到的目的无动于衷。”

罗素所说的“冲动”并不是指肾上腺素的激增,而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那份鲜活灵动的生命力,一种无功利的、本真的情感释放。虽然欲望驱使着我们劳作,让我们服从理性的束缚以达到某种目的,但真正支配我们的是冲动。面对生活,适时的冲动便是幸福的源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冲动”并不等同于芜杂的感性,而是一种良性的社会疏导,让我们的本性从疲惫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比之欲望,冲动似乎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生活体验。

基于这一点,罗素将“冲动”分为“占有型冲动”和“创造型冲动”。对“占有”的执着容易让我们陷于欲望,进而在冲动中扰乱自己的身心。而基于分享、奉献的“创造”则可以让我们的情绪更为平和,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甚至还可以用这份冲动去印证生活的理性。

当然,罗素在宣扬“冲动”的同时也不忘为其增设一个必要的前提:要想让生活有“创造型冲动”,首先要拥有“爱、建设性的本能和生活的乐趣。”

“战争即和平”

按照罗素的观点,有了创造型冲动,便有了幸福生活的可能,无论对个人还是集体都大有裨益,于是四海清平、国泰民安。可奇怪的是,作为一位坚定的反战者,罗素却认为战争会像议会一样成为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这又从何说起呢?

当今世界,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处在和平状态,但是没有谁能确保战争会像死火山一样永远熄灭。一百年前,罗素认为战争是“所有自由社会的永久性制度之一。”在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中保持权利的平衡,似乎就是战争为和平所做的最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罗素发表有关战争的演说正是在“一战”期间。英法联军正在索姆河与德军展开惨烈的会战。罗素从个体的利益出发,强调了国家作为公民集体力量的宝库,不应当肆意挥霍。因为“当战争被证明是漫长而艰难的时候,这个国家会转而讨伐那些发动战争的人。”

关于战争,罗素打了个有趣且荒诞的比方:当一个人为了夺走别人身上的六便士而打算向他开枪时,无论如何都是既蠢又坏的。但当6500万人一起参与这场罪行时,这个开枪的人就成了英雄,倘若这个人最终被对方击倒,便会成为土匪或罪人,而对方则会成为反抗的英雄。颇有些“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味道。

罗素的这一观点虽然偏颇,但他是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批判战争的。在他看来,战争本身是无聊的,但战争所激起的大众情绪却是可怕的。与其说战争是为了转移矛盾,不如说是个人情绪的合法宣泄,是某种宏观意义上的疏导。正如许多大国之间名义上的“战争”,虽然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但却在彼此的威慑与博弈中调和着彼此的情绪,仿佛镇静剂一般将剑拔弩张的争斗化解于无形。

即使战争不可避免,甚至让人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但只要世界大同仍未来临,战争便会以“制度”的形式存在着。罗素自然深知这一点,并且执着地为反战事业而斗争,哪怕在89岁的高龄被抓去坐牢。

“智慧即幸福”

罗素一生著述颇丰,涉猎甚广,人们似乎很难从他的思想中找到一个通俗且普世的定义。但只要提起他的幽默、机智,大概没有人不会想到他向公众所传达的普世幸福观。他似乎从不会以哲学家的身份去钻研何为幸福,而是习惯放下身段,站在一个普通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才能幸福。正如他一生所追求的那样,他以睿智、豁达的幸福观来抚慰那些苦难的心灵,并为他们指出通向幸福的路径。

我们为什么活着伯特兰罗素(人为何争斗伯特兰-罗素)(3)

正如罗素为“冲动”所作的辩护一样,他并不是以个体的感性来对抗社会的理性。而是在看到社会的理性正逐渐失序时,才希望用“创造性的冲动”去冲破这日益僵化的秩序。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财富,让生活变成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交易;为了知识与权力,让教育成为了灌输偏见的手段;为了地位与荣耀,让婚姻成为了一种束缚……进而让思维也被裹挟,成了消费社会的奴隶。

当人们无力改变失序的浪潮时,便会为之赋予合理的说辞,在随波逐流中散失自己的活力,“创造型冲动”开始被“占有型冲动”所代替。虽然繁冗的社会制度与生活准则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发展。但真正维持世界运转的,是那些存在于现实生活之外的事物,是那些超然于时代的思想,是它们给予了人们希望。

2021年的今天,个体的焦虑与时代的困局依然存在,相较于100年前,这些问题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此时再回看罗素的文字,依然扎扎实实地戳中社会的每一个痛点。既然面对社会避无可避,抱怨之余,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于是,我们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寻找解决之道。从罗素的文字中,我们似乎很容易就能找出他为世人开出的幸福药方,那就是用与生俱来的本能、缜密的心智以及澄澈的灵性来完善自己,并用一生让这三者保持和谐。尽管这听上去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空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正是罗素智慧的体现。换句话说,罗素总是喜欢用最普适的“鸡汤”,来解决人们最棘手的问题。当然,罗素的“鸡汤”货真价实,包鱼包肉不掺水,煲汤也不忘添勺,时刻提醒我们把思想和冲动、欲望紧密结合。一字一句地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也许,罗素为现代社会所开出的这些药方不一定都能药到病除,但这些闪耀着智慧的文字却可以化作深夜路灯的光芒,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也就少一些。于是,我们得以在灯光下行走,走向那条明朗的幸福之路。

//希望大家能有空看看这本书呀,确实很深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