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初一下午 临别前 陈广武很认真地问记者 常有人登门拜访 “这样好不?”大年初三 记者又访陈广武。这次走的另一条路同样山陡弯急 记者想就陈老汉的这个疑问聊明白春节期间 记者两次来到泰山老挑山工陈广武家中拜年。2月5日 大年初一 记者从济南来到泰安大津口沙岭村 盘山道上多是陡急的拐弯 粗略数有32个 其中有四五个是将近180度的急弯 通过时必须听声鸣笛、小心翼翼。听说记者要来拜年 今年77岁的老挑山工陈广武连说“不容易”。陈广武向记者讲述了很多泰山挑山工的故事 相框里的黑白老照片记录了当年的壮观景象。泰山老挑山工陈广武:“干点实事 真得有挑山工精神”当年指挥百人抬五千斤轮盘时用的喇叭 陈广武至今保存着。

2019年以来,齐鲁晚报泰安记者站、齐鲁壹点泰安融媒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泰安市委宣传部指导、支持下,在齐鲁晚报省版、齐鲁晚报《今日泰山》、齐鲁晚报泰安融媒平台等,刊发大量宣传泰安时政、经济、社会、民生等重点报道,宣传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旅游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有力地展示泰安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

泰山“挑山工”系列报道

一、

(2月12日A06版)

大年初一专访老挑山工陈广武。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1)

泰山老挑山工陈广武:

“干点实事 真得有挑山工精神”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2)

当年指挥百人抬五千斤轮盘时用的喇叭 陈广武至今保存着。

春节期间 记者两次来到泰山老挑山工陈广武家中拜年。2月5日 大年初一 记者从济南来到泰安大津口沙岭村 盘山道上多是陡急的拐弯 粗略数有32个 其中有四五个是将近180度的急弯 通过时必须听声鸣笛、小心翼翼。听说记者要来拜年 今年77岁的老挑山工陈广武连说“不容易”。陈广武向记者讲述了很多泰山挑山工的故事 相框里的黑白老照片记录了当年的壮观景象。

初一下午 临别前 陈广武很认真地问记者 常有人登门拜访 “这样好不?”大年初三 记者又访陈广武。这次走的另一条路同样山陡弯急 记者想就陈老汉的这个疑问聊明白

指挥一百人

抬五千斤大轮盘

大年初一 太阳暖洋洋照在泰安沙岭村东的山坡上。陈广武在离家数百米处 包了四亩山地 种点核桃、板栗 养一群山鸡 过着踏实的日子。

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给了泰山。十八九岁上山 从打扫卫生、担粪晒粪干起 直到后来包产到户 强壮、倔强的陈广武成了挑山工的头儿 一直干到五十多岁因病下山。

1982年 泰山建索道 单件大轮盘重达5000多斤 只能人力扛抬。谁来扛?怎么扛?来自各地的包工头 一个个被投了不信任票。有勇有谋的陈广武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

山路陡且窄 大件重且长 百多名挑山工齐上阵摩肩接踵 稍有不慎事关人命!

陈广武深知责任重大 那时他也不知道啥叫狠抓落实 就是认个理儿 接了活就得研究透、干扎实:需要多少横杠 多少顺杠 怎么拐弯 多少人抬杠 多少人拉纤 多少人外围服务。

“我站在那个5000多斤的大轮盘上 拿着喇叭指挥100多人 指挥平衡!”众汉子艰难行进在山道上 听从陈广武发号施令:这里高点!那里慢点!稳住!

忆起那个“高光”时刻 陈广武说:“下面100多人 谁都不许说话 就我一人指挥!只能前进 后退就是杠毁人亡!”陈广武说 挑山工没工夫说闲话 一说话就泄劲 就得认准方向 一步一个脚印 不达山顶不罢休。

他这个带头人

是用心干出来的

陈广武被誉为“轮盘上的将军”。最多时 他一次性指挥450名挑山工 那是抬4厘米粗、1000米长的钢缆上山。这么多人 他是怎么聚起来的?大家为什么都听他这个带头人的?

大年初三 陈广武的侄子说:“一传十、十传百 大家都知道他为人好!”

那时穷 陈广武给发的工资高、结款快 谁家遇急 他还能预付工资 很快有了口碑。

有的挑山工农忙时回家干活 陈广武就骑着自行车 跑到周边的下港、上港、长清、历城 给人家去送工钱 还吃个饭 喝个酒 聊聊家长里短 心满意足地回家。

一个好汉三个帮。陈广武不识字 但是抬大轮盘上山时 却有两个“会计”帮他测算方案 “我负责说 他们负责算!”陈广武自豪地说。

时间到了1993年 7000斤的油压柱上山。150多人上阵耗时四天 过云步桥时拐弯最急 上面的人下肩、下面的人举杠过顶 油压柱摇摇欲坠。“急得落下了心脏病!”陈广武说 油压柱底下几十条人命 稍有差池 怎么给人交待!

陈广武还救过别人的命。那年正是立春后 火情发生 林场张队长被呛倒在地。挑山工陈广武赶来 把他连抱带拖弄出火场 让张队长透气。

张队长当时已经50多岁 快退休了 十分珍重这位救命恩人 俩人成了好朋友。

前年4月 陈广武带老伴儿去济南 到省立医院看病 正愁眉不展时 一位马老先生认出了他 请陈广武到自己家住。这位马老先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年轻时是条‘一把扳不倒的汉子’!我敬佩他!”

后辈挑山工来拜年

他说“咱都好好干”

大年初一 见记者专程来拜年 他不图年货 高兴的是这分心意。陈广武请记者在家吃了热面条 多放了肉 还打了荷包蛋。

村里老房子的墙上 最抢眼处是他当年站在大轮盘上指挥若定的老照片。照片下方 还有另一张特写小照片 他手拿喇叭正在嘶喊。

慢慢地 陈广武成了“名人” 来访的人多了 加上年龄大、心脏不好、腰腿也有劳损 老人有些不胜其扰。

有一次 陈广武陪着访客重新上了泰山 从早晨6点忙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 “真挺累的!”年前 还有泰安几个机关和学校的负责人来看望陈广武。

陈广武有点想不明白:自己的那些事迹 虽然都是真事、好事 但是连续接待客人 “这样好吗?”陈广武很认真地问记者。

但是熟络之后 陈广武的态度在变化。大年初三 陈广武让老伴儿给记者煎水饺 还添了几个菜 他还拿来了枕头、被子 让记者在沙发上歇一会儿再开车。他自己悄声关了电视 躲到门外晒太阳。

“您得把泰山挑山工的精神传承下去!”大年初三下午 趁着老人高兴 记者跟陈广武聊聊心里话。

“您是最知名的老挑山工 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谁也替代不了您!”

“咱讲好挑山工精神 不就是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好处嘛!”

……

陈广武受了触动:“你有这个心 我有一把老骨头!”他说 “要干点实事好事 还真得有泰山挑山工精神!”

记者补上一句:“要说弘扬泰山挑山工的精神 还真得需要您这样的挑山工‘扛把子’!”

临别前 有同村的后辈挑山工 来陈广武家拜年、聊天 一起感叹今昔。陈广武眯着眼睛听 和善地笑着 对他们说:“咱都好好干!”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国林

二、

5月2日,报道泰山挑山工搬出窝棚,住进新房。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3)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4)

泰山挑山工五一前住进新房

从此不再住帐篷 还有了统一设计的新工装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5)

一位泰山挑山工身着新衣站在新房子前 高兴得合不拢嘴。 本报见习记者 文振华 摄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6)

◥几十年来 挑山工一直住在帐篷里。本报见习记者 文振华 摄

“窝棚房 闷又凉 一下雨 当龙王。”几十年来 泰山上的挑山工一直住在帐篷里 冬天冷 夏天潮 居住条件恶劣。这种情况终于在近日得到了改观 4月29日 泰山景区为挑山工修建的新房子竣工 挑山工们终于住进了新房里。

新房配有厨房

家具和电器都将配齐

长4.2米、宽3.6米 米黄色的瓷砖、洁白的墙面 这样的房子连着有四间 边上还带有厨房和洗手间。

4月29日 记者在泰山中天门景区见到了挑山工们的新房子 这里位于通天桥上方 距离中天门索道500米。不仅这一处 天街上的挑山工们也在南天门景区执法中队院内有了属于自己的“挑山工之家”。这两处房子一个98㎡、一个91㎡ 都是2019年春节后动工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建设 终于赶在五一劳动节前顺利完工。

看着新竣工的房子 今年54岁的挑山工孙一青很是满意。老孙干挑夫这行已经30年了 参与了泰山上的各种重点工程建设 却没为自己挑过一砖半瓦 一直住在山上的帐篷里。对此 老孙并没有怨言 他说 他本来是个庄稼汉 只要有个能住的地方就行。

虽然说着“能住就行” 但对于以前的帐篷 就算能吃苦的老孙也感觉有点不方便。因为泰山景区里室外禁止生火 挑山工们平时都是吃自带的煎饼 长期偏重主食的饮食方式 导致很大一部分挑山工血糖过高。这次新建的房子设置了厨房 就是为了方便他们做饭 改善饮食习惯。

“施工麻烦是一回事 更难的还是审批 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保持原真性非常重要 哪怕一块砖头都不能平白增加 这次能为挑山工建起房子来 不容易。”看着短短一个多月就建起来的新房 南天门景区书记陈和义感慨不已。

随着房子的建成 下一步 泰山景区工会还将向挑山工们提供家具、橱柜、电器、净水器、热水器等生活用品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孙一青们的生活会越来越方便。

换上统一工作装

背面还有挑山工精神

除了新房子建成 泰山上的挑山工还迎来了另一件好事。4月29日 泰山景区工会还向挑山工们送来了新衣服。服装由山东服装职业学院设计 简洁朴素 这是挑山工们第一次有了统一服装。

接过新衣服 挑山工老郑的动作有点小心翼翼。他试探地套上马甲 系上扣子 又在伙伴的帮助下穿上了围肩。伸展完胳膊 老郑又踢了踢腿:“挺好的 裤子很肥 能蹲下去 材料也不扎人 舒服。”

挑山工们穿的衣服是工会提供的夏季工作服 包含上衣、裤子、围肩和一条红色腰带。灰蓝色传统马甲正面的右上角有“挑山工”三个字;背面是抽象的南天门楼 在图的右下角还有一些彰显挑山工精神的句子 共有五种:“健步上泰山 一步一重天;坚持不松懈 一步一境界”“山再高 往上攀 总能登顶;路再长 走下去 定能到达”“心有山河 肩挑日月”“身比泰山矮 志比泰山高;肩挑泰山重 足下众山小”以及最后一种“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 不为不成”。这五句话 分别从五个方面诠释了挑山工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 挑山工衣服上的围肩是中天门挑夫队老队长赵平江专门要求的。他说 新中国成立前泰山上的挑夫都是用护肩的 这次他要求给挑山工的衣服上加上护肩 就是为了续起传统 让挑山工们学会保护自己。

“挑山工不容易 给他们送衣服 既是希望传达我们的尊重 也是希望他们穿上这精心设计的衣服后 游客能更尊重他们 他们也能更尊重自己的职业。”泰山景区工会主席高燕说。

挑山工加入工会

还给办了保险

随着工会组织的发展 去年 泰山上的34名挑山工加入了泰山景区工会。加入组织后 挑山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来自力更生的他们 也尝到了被人关心的滋味 天冷了给送衣 过节了给送吃的 不仅如此 工会还给他们办了保险 连生病住院也没了后顾之忧。

而这诸多福利 除了工会的关心 还与一个基金会有关。2016年 时年95岁的北大老教授杨辛先生携其师弟钱绍武先生一起将两人的11幅书画作品进行了慈善义拍 之后 拍卖所得的341万元被两位先生拿出来成立了“泰山‘三工’基金”。基金由泰山景区工会代管 专项用于资助、奖励、扶持为泰山保护发展做出贡献或因病生活困难的泰山挑山工、护林工、环卫工。

赵平江说 他相信 在杨辛、钱绍武的泰山“三工”基金的帮助下 在诸多热爱泰山的人士关怀下 泰山上挑山工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谢玉强 刘国林 见习记者 文振华

2018年11月,齐鲁晚报在全省率先发布了泰山挑山工的新闻报道。本报一直关注挑山工们的生活状况,充分报道了市委市政府对挑山工的关怀。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7)

下图为记者刘国林大年初一拜访老挑山工陈广武。东岳客等公众号转发。齐鲁壹点点击量近50万。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8)

下图为春节来临之际,记者持续关注挑山工的生活。

山东泰山为什么用挑山工(省媒关注泰山挑山工)(9)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