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济南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1.4万亿元)
济南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济南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1.4万亿元)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快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空天信息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放应用示范场景,打造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做大量子信息产业,推动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专项立项,建设超导量子器件平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氢能产业加快发展,完善制氢、储运设备、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链。聚力突破类脑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元宇宙等前沿领域,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深入实施“链长制”,支持链主企业发挥保链稳链强链作用,积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300家以上。持续抓好企业上规入库,多措并举稳住在库企业,净增“四上”企业1000家以上。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撬动各类社会投资支持产业发展。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本地优势产品。发挥开发区
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30项,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左右,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以上,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300家以上……2022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上开新局。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打造智能经济强市,先进制造业占比达到60%以上。努力壮大制造业规模,加快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工厂、山钢新旧动能转换、华熙生命健康产业园、齐鲁制药5000单元车间等重大项目建设,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1.4万亿元。实施产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30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伊莱特核电深海产业园、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等项目,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工业。
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左右。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壮大国际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专业化物流等新业态,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营业收入突破900亿元。培育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大宗能源商品总部产业园、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平台、山东钢铁交易中心等建设发展。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7家。做大做强人力资本产业,加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管理。大力发展律师服务、会计审计等高端商务服务业,做大做强检验检测等产业,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名城,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推进12345热线“产学研政用”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5家。
加快建设数字先锋城市。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以上。做强信息技术服务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创首批国家软件名园,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加速突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双区”同建,建设提升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岛、龙山人工智能谷等重大载体。聚焦中国算谷重大产业生态项目,加快算谷科技园、算谷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移动第三通信枢纽中心等项目,建成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做优做强浪潮云洲“双跨”平台,新建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2家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20个应用创新示范项目。支持未来网络研究院加快发展。推动上云企业突破6万家,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0家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0个以上。
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快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空天信息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放应用示范场景,打造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做大量子信息产业,推动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专项立项,建设超导量子器件平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氢能产业加快发展,完善制氢、储运设备、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链。聚力突破类脑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元宇宙等前沿领域,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深入实施“链长制”,支持链主企业发挥保链稳链强链作用,积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300家以上。持续抓好企业上规入库,多措并举稳住在库企业,净增“四上”企业1000家以上。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撬动各类社会投资支持产业发展。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本地优势产品。发挥开发区发展主阵地作用,建设产城融合新型“产业社区”,开展“一号产业”培育行动,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争先进位。积极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新培育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打造特色产业楼宇10个以上,新认定总部企业12家以上。深入推进企地融合发展,促进与驻济央企省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贏。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段婷婷 王健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