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杜甫听闻李白去世(听闻李白被流放夜郎)
当杜甫听闻李白去世(听闻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很清楚,李白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而他这种表达不满的方式最终也让他的命运受到了牵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表达惺惺相惜之意,他对于李白的才华一直很是仰慕。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不见》,开篇就写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毕竟两个人已经15年没有见面了。“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了,但是他狂傲的一面给杜甫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他故作癫狂,真是让我们感到悲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唐代文学史上,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两个人之间的交集,更是让后人们津津乐道,我们总觉得他们是那个时代最精彩的人物,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代言人。
可叹的是,他们的命运,他们在当时的角色远不如今天我们说想象的这样美好。
公元761年,50岁的杜甫听说李白被流放夜郎,对他表示担忧。两人此时分手已经15年,年过花甲的李白此时流放夜郎,肯定是凶多吉少。杜甫闻讯,写了这样一首唐诗来怀念对方,为对方的命运而表达惋惜。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不见》,开篇就写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毕竟两个人已经15年没有见面了。“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了,但是他狂傲的一面给杜甫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他故作癫狂,真是让我们感到悲哀。
杜甫很清楚,李白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而他这种表达不满的方式最终也让他的命运受到了牵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表达惺惺相惜之意,他对于李白的才华一直很是仰慕。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曾经的李白才思敏捷,下笔成诗。但是今天李白流落夜郎,人生暮年却遭遇这样的飘零,能有一杯酒相伴就已经很不错了。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是杜甫对李白经历表达的惋惜之情。匡山(今日四川境内,李白少年读书之地,当时杜甫也在成都)那里有你读书的旧居,你头发花白,就应该回来,在这里安心养老。何必卷入这种世俗之事呢?当时李白因为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杜甫对此深表遗憾。
李白最终没有被流放夜郎,在路上之时就听到大赦的消息,自己更是早发白帝城。不过当时的杜甫并不知道李白有这样跌宕人生的经历。所以这首古诗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杜甫对李白最真挚的情感。
第二年,李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