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者的故事(结缘四十年农情永不变)
农业工作者的故事(结缘四十年农情永不变)近年来,我出版了一册14万字的新闻专著,名曰《大地之声》。在我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时候,2000年3月26日,经单位推荐,我被川农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这让我从内心深处又一次感叹:结缘40年,此情最“农”。1996年3月9日,川农报第3版刊登了我的第一篇新闻稿,题目是《因地制宜脱贫致富》,我收到了30元稿费和样报,之后隔一段时间,报社又给我寄来近期新闻报导宣传重点等资料,让我提高命中率。1996年6月18日,川农报第3版还首次刊登了我的文学作品《一次特别的越野》,让我倍感激动,当时就有了一个念头,未必一个农业科技人员,还可以走文学创作的道路?后来,我又陆续在其他报纸上、纯文学刊物杂志上以及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上,发表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在快要退休的时候,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已经足足超过10万字了,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川农报助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记得1985年,让我终生不能忘记的是刘志勇、彭淑珍两
四川农村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选登
□刘敬宗
1982年7月,我开始担任乡镇农技员。从参加工作起,我就对川农报情有独钟。当时报纸上有一个栏目叫“技术园地”,主要刊登的是农业实用技术。因为我是才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许多知识都只能是书本上的,实践方面差得天远。“技术园地”的实用技术,就成了我无言的老师,基本上书本上找不到的实用技术,在“技术园地”都能找到。于是,读报、收集报纸就成了我的一大爱好。
两年半之后,我发现正要找资料的时候,往往就找不到报纸了。从1985年1月28日起,我就将需要的技术资料用剪刀剪下来,贴在我制作的《点滴知识集》上,开始时凡是我认为喜欢的内容都剪来贴上,后来就只贴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到现在《点滴知识集》已足足贴了几大本。
记得1985年,让我终生不能忘记的是刘志勇、彭淑珍两位老师撰写的连载文章《怎样写农业科技论文》,我唯恐漏掉一期,将全文收集完毕。这也是几十年来,我唯一收集的一篇相对较长的连载文章,但让我受益终身。
按照刘老师、彭老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也学着撰写农业科技论文。我先后公开发表各类论文和科普文章超过10万字以上,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类专业论文80余篇。
写作的路,开始很艰难。投给报社的稿子不晓得堆了好厚,往往都是石沉大海。但我没有灰心,还是一直坚持写。记得在川农报刊登的第一篇科普文章是1995年3月2日第3版,题目是《今年水稻怎样播栽》,除收到了报社寄发的样报而外,还收到了18元稿费。这是我在川农报上发表的处女作,我着实激动了很久,时不时把报纸拿出来反复看,有时还把报纸拿起来闻了又闻,感觉那油墨都是香的。
1996年3月9日,川农报第3版刊登了我的第一篇新闻稿,题目是《因地制宜脱贫致富》,我收到了30元稿费和样报,之后隔一段时间,报社又给我寄来近期新闻报导宣传重点等资料,让我提高命中率。1996年6月18日,川农报第3版还首次刊登了我的文学作品《一次特别的越野》,让我倍感激动,当时就有了一个念头,未必一个农业科技人员,还可以走文学创作的道路?后来,我又陆续在其他报纸上、纯文学刊物杂志上以及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上,发表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在快要退休的时候,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已经足足超过10万字了,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川农报助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近年来,我出版了一册14万字的新闻专著,名曰《大地之声》。在我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时候,2000年3月26日,经单位推荐,我被川农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这让我从内心深处又一次感叹:结缘40年,此情最“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