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7.20特大洪灾纪实(河南可否从香港取经)
河南7.20特大洪灾纪实(河南可否从香港取经)李焯芬院士曾多次参与河南“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工程建设。在香港早年因颱风暴雨导致泥石流伤亡事故频发的年代,李院士协同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在山体内部插入钢条“土钉”来加固,山体表面再种以绿植覆盖的方案——既防止了泥石流,又实现了环保和美观。正是这些具体又质朴的举措,在大灾大难面前,沉著地提供庇护与濡养,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此外,对于防汛减灾,重中之重的一点是:在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及时群众疏散至安全高地.“地上地下”统筹协调,再与应急救灾措施相结合,便形成了系统化的防护体系。然而,只有地下系统,还不足够,李院士又补充——可在地表建立“小运河”似的排洪渠( “排洪渠”指在工厂和城镇受山洪威胁的外围开渠以拦截山洪,并通过排洪渠将洪水引出保护区,排入附近水体)。地下、地上两个系统如何配合呢——先让洪水排入“地下隧道”,再流经地表处“小运河”似的“排洪渠”,最后汇聚到淮河水系等天然河道里,洪
河南居民的生活在洪水退去之后,正逐渐恢复正常。一海之隔的香港,早已将应对颱风暴雨当成了家常便饭,其中有何经验可以给河南同胞借鉴?河南在防洪体系方面,应如何未焚徙薪?
近日有幸拜访香港地质工程师及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先生,他认为:
在郑州这样快速扩建的新型城市中,虽然有将雨水资源化的“海绵城市”系统做依托,但应对大规模洪涝灾害仍不足够,系统的防洪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香港经验。香港“防空洞”一样的“地下排涝隧道”宽大到足以让卡车通行,直接连通海域。目前中国南方的很多城市也开始效仿。例如,广州地下隧道蓄洪后,将洪水排到珠江。武汉地下隧道蓄洪后,可排到长江去。而对于内陆平原上的郑州、新乡而言,也可以建立“防空洞”一样的地下隧道。
然而,只有地下系统,还不足够,李院士又补充——可在地表建立“小运河”似的排洪渠( “排洪渠”指在工厂和城镇受山洪威胁的外围开渠以拦截山洪,并通过排洪渠将洪水引出保护区,排入附近水体)。
地下、地上两个系统如何配合呢——先让洪水排入“地下隧道”,再流经地表处“小运河”似的“排洪渠”,最后汇聚到淮河水系等天然河道里,洪水就这样被引走了。至于“地表排洪渠”,在城乡建设中还可以发挥综合效用:风平浪静的平日,可以用于灌溉。洪水来临时,又可以引水排洪。
李院士忆往追今:香港由于土地资源珍贵,为修房筑屋之便,原有的“地表排洪渠”后来整改为“地下排洪隧道”。“地表排洪渠”和“地下排洪隧道”如同亚瑟王的两把剑,采用什麽要视乎一个城市的地势,有些适宜用“地表渠”排洪。有些适宜用“地下隧道”排洪。有些则需要一个综合系统。
此外,对于防汛减灾,重中之重的一点是:在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及时群众疏散至安全高地.“地上地下”统筹协调,再与应急救灾措施相结合,便形成了系统化的防护体系。
李焯芬院士曾多次参与河南“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工程建设。在香港早年因颱风暴雨导致泥石流伤亡事故频发的年代,李院士协同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在山体内部插入钢条“土钉”来加固,山体表面再种以绿植覆盖的方案——既防止了泥石流,又实现了环保和美观。正是这些具体又质朴的举措,在大灾大难面前,沉著地提供庇护与濡养,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无论是不易向天然河道排洪的内陆城市,还是每年都会出现大幅降雨的大湾区城市,都需要从根本上强化风险意识,回归底线思维,补足防洪体系的短板和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