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攒够女儿留学美国的钱。在他漫长的余生里,已经没有关于自己的梦想;15年了,他租住在靠近铁路一个最廉价的房间;这是日本老式的破旧木屋,没有卫生间;每个夜晚,列车轰鸣的声音,敲碎一个中年人疲惫的梦境。

尘心帆语

在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

有这样一位中国人丁尚彪,在异国他乡的最底层,含泪活着;

却感动了全日本和朱镕基;

15年了,他租住在靠近铁路一个最廉价的房间;

这是日本老式的破旧木屋,没有卫生间;

每个夜晚,列车轰鸣的声音,敲碎一个中年人疲惫的梦境。

在他漫长的余生里,已经没有关于自己的梦想;

他唯一的梦想,就是攒够女儿留学美国的钱。

破旧的小木屋里,挂着女儿10岁时稚气天真的照片;

为了女儿的未来,他缺席了此后15年的陪伴;

15年里,他在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的日本,一天打三份工;

白天在工厂做工、下午做商场保洁,晚上到餐馆刷碗;

等到晚上刷完碗,已是深夜12点多;

最末班的地铁都错过了,他舍不得打的;

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一步一步走回家。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

女儿丁晽不负父心,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本硕博8年;

飞往纽约的飞机,要在东京转机;

在分别8年之后;

上苍吝啬地赐给短暂的转机时光,弥补远隔天涯8年的父爱;

而此后一别,又是7年才能重聚。

映入18岁女儿眼帘的;

是一个头发快掉光、牙齿脱落、满脸皱纹的苍老父亲;

不复10岁告别之时,那个满头黑发、英俊的童年记忆;

彼此缺席的时光与生活,如一把冰凉却锋利的杀猪刀;

对一代人意味着成长、对另一代人却意味着衰老。

父亲带女儿去工作的餐馆;

堆如小山一般的油腻脏碗,超过父亲瘦小的身躯;

女儿恍然明白,留学的每一个美元背后;

都是父亲一个一个碗刷出来的、直到深夜;

东京每一个华灯璀璨的喧闹夜晚,都和父亲绝缘;

女儿的泪水盈眶而出,一滴一滴眼泪落下来:

爸爸,你不要太辛苦了……

因为是黑户,丁尚彪不能送女儿到机场;

在离别的站台,隔着一道车窗玻璃和人来人往的过道;

女儿和父亲,泪如泉涌……

突然忘了告别的挥手、不想哭却忍不住落下的泪;

站台上,有人在打手机、有人在听歌、有情侣在拥抱……

这是冷漠却又多情的人间;

在你我的一生之中;

总有一个离别的场景,需要一生去铭记和遗忘;

总有一次盈眶的泪水,淋湿漫长的去路与归途;

总有一个远去的背影,成为午夜梦醒时的心痛。

多少年以后回首,清晰如昨。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3)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4)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5)

命运始终如一个负心的情人

在没有希望的生活里,年年失望年年望

时光回到30年之前;

1989年,那是刚刚打开国门不久的中国;

仍然贫穷,却充满希望;

很多人为了改变命运,不惜一切代价出国;

35岁的上海男子丁尚彪;

在出国大潮中,也想举债赴日留学。

在此之前,他在一个食堂里当炊事员;

每天在充满油烟味的厨房里忙忙碌碌;

每月几十元的微薄工资,支撑一家3口的生活。

在35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最底层;

3岁时,遇到1958年的自然灾害,饿死很多人;

幼小的他,也经常处在饥饿之中;

文革十年,离开上海去安徽一个小山村,上山下乡;

成为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文革结束之后,回到上海;

在一个重新重视文凭的时代,他白天工作晚上去读夜校;

重新补习初中、高中的课程,尽管勤奋苦读;

但因为年龄太大,不能参加高考,没有一个大学可上。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6)

逝去的青春和机遇,可忆不可追;

这一年他35岁了,从小丁被喊成老丁;

他穿着满是油烟的围裙,在一个食堂里忙忙碌碌;

命运始终如一个负心的情人;

对他冷若冰霜;

在没有希望的生活里,年年失望年年望。

就如同你和我,空谈着梦想与远方;

但现实,却如一个看不见的囚室,常常无处可逃。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7)

老丁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女儿离别的泪水、妻子眷念的目光

在一个出国浪潮扑面而来的1980年代;

张瑜、龚雪、陈冲等美女明星远赴海外;

那些在底层挣扎的贫民,也试图抓住一根命运稻草;

号称“街上可以捡到彩电、冰箱、微波炉”的日本;

那时,在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前夕的最后辉煌;

上海人,很多倾家荡产,为了留学日本;

老丁花5毛钱;

买了一份日本北海道飞鸟学院阿寒校的招生简章;

老丁重燃了对未卜命运的希望;

他借遍亲朋、凑齐42万日元,相当于1989年15年工资收入。

临行前,为了办护照,和领导吵了一架,丢掉了铁饭碗;

那一年,女儿还在读小学,10岁。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8)

1989年6月12日,上海虹桥机场;

已经没有退路的老丁,背着一身债务;

第一次坐上飞机;

老丁永远忘不了,初夏的这一天;

女儿离别的泪水、妻子眷念的目光;

一家人都相信,漫长的别离之后;

一定会有还乡的衣锦、不改的乡音、锦绣的前程;

不仅会赚到很多日元、还能得到一个日本的文凭;

35岁已经不年轻的老丁,恍如人生的背水一战。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9)

老丁背着一身债务

听到梦想结冰的声音,心都碎成一地了

飞机在日本降落之后;

老丁还要做漫长的火车,终于到了一个荒凉残破的乡村;

这里就是北海道的小镇阿寒町;

比老丁插队时的农村,还荒凉;

因为中国的农村,虽然贫穷,但人多热闹;

这里,却有大量的当地年轻人跑到东京等地谋生;

人丁稀少、民生凋敝;

为了拯救这些被称为“番外地”的偏远小镇;

日本人想到了吸引中国留学生到这些边缘乡村;

一方面赚中国人的留学费用;

另一方面,带来人流,振兴小镇经济;

于是开办外国语学校,到上海去招生;

当然,精明的日本人早留了一手;

严防这些中国留学生逃跑;

只要离开当地学校,就成了黑户;

抓住了,要么遣返回学校,要么遣返回国。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0)

望着荒凉的小镇阿寒町;

老丁真想放声大哭;

凑齐的42万日元、15年不吃不喝的收入已经付之东流;

所谓的遍地“彩电、冰箱、微波炉”;

其实遍地是“牛屎、尘土和枯枝”;

阿寒町这个地方,一到冬天,就要命的冷;

冷到骨髓里的寒冷、冰冻三尺;

老丁背着一身债务,听到梦想结冰的声音。

心都碎成一地了,却举目无亲;

连找个哭诉的人都没有。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1)

在命运的驱赶下

老丁在日本客串了一回铁道游击队

没有别的办法了;

老丁只能逃离小镇阿寒町;

第一次跑,没有经验,慌不择路;

在荒野里被抓了回来;

第二次,又没逃多远,再次被抓;

第三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啥事,都要有经验;

失败,永远是成功之母;

哪怕是逃跑;

也要坚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

老丁终于逃出了那个鸟不拉屎的小镇;

上气不接下气;

毕竟不是搞马拉松的;

先逃到来时的终点站:钏路火车站;

这里重新成了逃跑的起点站;

一个深夜,丁尚彪和几个留学生一起;

偷偷上了去往东京的列车。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2)

在命运的驱赶下;

老丁在日本客串了一回铁道游击队;

从此老丁,成了日本的黑户;

一旦被警察抓到,就要被遣送回国。

一旦遣送回国;

那42万日元的债务,归还就会遥遥无期,压垮余生;

在日本打工的收入,毕竟比国内高很多。

留学的梦,已经破灭了;

只剩下一个打工的梦;

一是为还债,二是为了培养女儿;

“我这一生已经没戏了;

一定要让女儿留学,有前途,不要如我。”

这成了老丁流浪日本15年打黑工的唯一信念;

也是很多中国父母的朴素信念;

在不甘平庸、却最终归于平凡的一生里;

很多父母亲,当他们的梦想已经被现实淹没;

儿女的未来,成了他们日渐苍老的岁月里,不倦的航标。

就中更有痴儿女,谁怜天下父母心?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3)

列车轰鸣的声音

敲碎一个中年人疲惫的梦境

1989年起,此后15年;

成了黑户的丁尚彪;

为了还清巨债和积攒女儿赴美留学的钱;

瘦小的老丁,失去青春的老丁;

每天从事三份重体力劳动;

白天在工厂干流水线的重活、下午做商场保洁,晚上到餐馆刷碗;

一天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

等到结束,已是深夜12点;

连最末一班车都错过了;

劳累的老丁,舍不得打的;

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一步一步走回家。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4)

15年了;

他租住在靠近铁路一个最廉价的房间;

这是日本老式的破旧木屋,没有卫生间;

每个夜晚;

列车轰鸣的声音,敲碎一个中年人疲惫的梦境。

破旧的小木屋里;

挂着女儿10岁时稚气天真的照片;

回到家里,饥肠辘辘的老丁,还要烧饭;

吃市场上最便宜的菜,吃一半,剩一半当第二天午餐。

唯一的休息日,是汇款日;

每一分血汗钱,除了可怜的生活费,全部寄回。

在泡沫破裂后经济下滑的日本;

谋生更加艰难;

为了不失业,原本不会讲日语的老丁;

通过自学,考了五个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5)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6)

15年,没有性生活

人来人往、日暮天明、是潮水一般的乡愁

15年的过度辛劳;

50岁的老丁,两鬓渐渐苍白;

节衣缩食,造成的营养不良,使他非常瘦弱、未老先衰;

钙质流失,造成了牙齿一颗颗脱落;

15年里,他形单影只;

东京每一个华灯璀璨的喧闹夜晚,都和他绝缘;

15年,没有性生活,没有正常人家的温馨团圆;

思念远在彼岸的妻子和女儿;

在每一个白天后的黑夜、每一个午夜后的梦醒时分;

人来人往、日暮天明、都是潮水一般的孤单与乡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7)

远在上海的妻子陈忻星和女儿丁晽;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

共居一间陋室、一张小床;

老丁寄回来的钱,先还债务,剩下的钱全部存起来;

作为女儿日后留学的费用。

平时生活,靠妻子在针织厂微薄的工资;

做饭要到很多人共用的公共厨房;

保证女儿的营养,自己常常是酱油拌面。

夜凉如水,孤单不眠的妻子;

也会担忧老丁在海外,另有了枕边人。

在年复一年的分离中;

父母老了,女儿一天天成长。

丁晽终于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本硕博8年。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8)

在你我的一生之中

总有一个离别的场景,需要一生去铭记和遗忘

8年后的上海虹桥机场;

一个女人曾在这里送别丈夫,现在又要送别女儿;

一家3人,从此相思天涯,漂泊三国。

女儿飞往纽约的飞机,要在东京转机;

在分别8年之后;

上苍吝啬地赐给短暂的转机时光;

弥补远隔天涯8年的父爱;

见面的那一刻,彼此却是如此陌生。

父亲已不再是10岁告别之时;

那个满头黑发、英俊的童年记忆;

而变成一个头发快掉光、牙齿脱落、满脸皱纹的苍老父亲;

女儿,也不再是那个天真稚气的10岁孩童;

18岁亭亭玉立,个子超过了父亲。

“你长高了,比我还要高……还记得小时候分别时哭吗?”父亲欣喜地说;

“爸爸,你怎么有了白头发?”女儿心疼地说。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19)

亲情,战胜了生疏隔离的8年;

彼此缺席的时光与生活,如一把冰凉却锋利的杀猪刀;

对一代人意味着成长、对另一代人却意味着衰老。

父亲带女儿去工作的餐馆;

堆如小山一般的油腻脏碗,超过父亲瘦小的身躯;

女儿恍然明白,留学的每一个美元背后;

都是父亲一个一个碗刷出来的、直到深夜;

东京每一个华灯璀璨的喧闹夜晚,都和父亲绝缘;

女儿的泪水盈眶而出,一滴一滴眼泪落下来:

爸爸,你不要太辛苦了……

因为是黑户,丁尚彪不能送女儿到机场;

在离别的站台,隔着一道车窗玻璃和人来人往的过道;

女儿和父亲,泪如泉涌……

突然忘了告别的挥手、不想哭却忍不住落下的泪;

站台上,有人在打手机、有人在听歌、有情侣在拥抱……

这是冷漠却又多情的人间;

在你我的一生之中;

总有一个离别的场景,需要一生去铭记和遗忘;

总有一次盈眶的泪水,淋湿漫长的去路与归途;

总有一个远去的背影,成为午夜梦醒时的心痛。

多少年以后回首,清晰如昨。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0)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1)

13年,彼此思念、彼此怀疑、彼此煎熬……

彼此分隔天涯、彼此跋涉人海、彼此默默老去

告别女儿5年之后;

老丁终于在这一年,见到了久别13年的妻子。

妻子陈忻星一直在申请赴美签证;

为了看望女儿;

每年赴美签证可以申请两次,她申请5年,被拒签11次。

终于在第6年,第12次申请过签。

还是利用在东京转机的机会;

她要与分离13年的丈夫重逢;

他们有3天的时间。

初闻涕泪满衣裳;

欣喜的老丁,清洁打扫了小小的陋室;

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

换上新洗的床单被子;

拿出当年结婚时妻子亲手缝的枕套,已经破旧不堪;

干枯开裂的手,摸过旧枕套;

遥远的青春岁月,渐渐露出生动和鲜明的轮廓;

那些插队时的相识记忆,并未蒙尘;

依然固执地躲藏在脑海的最深处;

不曾泯灭与消失;

只怕在世上活多久,就会珍藏多久。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2)

13年后,他们终于见面了;

13年,彼此思念、彼此怀疑、彼此煎熬……

彼此分隔天涯、彼此形单影只、彼此跋涉人海、彼此默默老去;

重逢的一刻,眼眶情不自禁地湿润了;

含着笑的两行泪,紧紧握着两双手;

妻子推开老丁的陋室;

映入眼帘的是,女儿10岁时稚气的照片;

简陋的房间里,一个结婚时的旧红枕套,陈旧温馨。

这会是怎样一个重逢之夜,难以用言语表述。

第二天,老丁带妻子去逛东京城;

13年了,这个城市的繁华与热闹,从来和他无缘;

在公园绚丽的樱花下,两个人合影。

3天过去了,是黑户的老丁,依然不能送妻子去机场;

在离别的站台,依然隔着一道车窗玻璃和人来人往的过道;

……

没有人,关注2个流泪告别的中年夫妻。

在这个多少人出轨、离婚,背叛的时代;

他们在一个没有风花雪月的窘迫现实里;

终日为了生活,各自奔波忙碌,坚守着平淡沉默的感情;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3)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4)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5)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6)

在15年异国漂泊之旅,即将结束时

坐车重返昔日梦想缘起与幻灭的小镇

又过了2年,女儿即将医学博士毕业;

老丁终于可以回国了;

在15年异国漂泊之旅,即将结束时;

他坐车重返昔日梦想缘起与幻灭的小镇阿寒町;

当年的日语学校已经倒闭了;

废弃的教室、寝室,尘土遍布,校园里长满荒草;

老丁还依稀记得,自己当年绝望彷徨的心境……

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无春处处春;

人生,也许就是这校园里的荒草吧;

遍地尘埃、疾风吹过、也必须顽强地活下去……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7)

15年之后;

丁尚彪来到成田机场,坐飞机回上海;

日本安检人员,看到早已过期的护照;

先是大吃一惊;

在计算机检索后;

没有发现丁尚彪有任何非法行为;

之后迅速盖章放行、以举手礼向他表示敬意;

遗憾的是,因为片子太长,这个真实镜头,在结尾被删减。

即使流浪在异国他乡的最底层,成了黑户;

这个瘦弱的中国人;

依然自觉、勤勉、清白;

依靠每天十多小时的辛劳;

熬过15年漫长的妻离子散;

为一个平凡渺小的家庭;

争取到一个最灿烂的明天。

在美国休斯顿医院;

丁晽当了一名妇产科医生;

丁晽结婚,丁尚彪夫妇随后也来到美国;

分离15年的一家,终于团聚。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8)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29)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30)

海外导演张丽玲

跟拍整整10年,成就《含泪活着》

这是黑户老丁的故事;

海外导演张丽玲;

跟拍整整10年,成就一部纪录片《含泪活着》;

在日本富士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巨大反响;

当这部作品渐渐被世人遗忘时;

一名普通日本大学生中村俊喜;

正因为失业而苦恼不止:

“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当他偶然在网络上,看完《含泪活着》;

感动之余,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

“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要让更多人看到”。

怀着这个想法,22岁的中村开始游说电影公司;

在他的努力下;

一笔3000万日元的投资,帮助《含泪活着》走进电影院;

没有任何宣传,《含泪活着》低调上映;

却引发全日本的轰动,场场爆满,播放结束满场掌声;

热映浪潮,从东京延伸至千叶、广岛、九州……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31)

在日本经济萧条、谋生不易的时代背景下;

走出影院的日本人都被感动了;

一个因公司倒闭失业、一度想自杀的49岁日本人留言:

“《含泪活着》给我的震动太大了!

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简直无法比;

我会永远以他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和父亲。”

一帆精选日本观众的留言如下——

“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

“深感拥有目标,能够使人变得坚强。”

“这个纪录片使我的人生观改变了。”

“这是一部能够洗刷心灵污垢的充满力量的作品” ……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32)

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的人(一个黑父在最底层含泪活着)(33)

画外音

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

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

酒干倘卖无00:0004:26未加入话题

谨以此文;

献给所有含泪活着的人!

朱镕基在访问日本时,曾高度评价:

“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深受感动。”

在你我的一生之中;

总有一个离别的场景,需要一生去铭记和遗忘;

总有一次盈眶的泪水,淋湿漫长的去路与归途;

总有一个远去的背影,成为午夜梦醒时的心痛。

一帆想起一首老歌《酒干倘卖无》;

这首歌,或许就是这一家人风雨15年的心灵写照:

多么熟悉的声音

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

没有地哪有家

没有家哪有你

没有你哪有我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

给我温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护我

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是你抚养我长大

陪我说第一句话

是你给我一个家

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虽然你不能开口说一句话

却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

虽然你不会表达你的真情

却付出了热忱的生命

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

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

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

让我再和你一起唱

扬一帆 (影视编剧、记者、操盘手、作家)

(原报社副主编,原《南方周末》和《南风窗》特约撰稿人,原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原撰写的台海、财经和国际新闻报道,被新浪、搜狐、腾讯、凤凰网、央视网、新华网和《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联合早报》《东方早报》《南京晨报》《华西都市报》《广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国内外上百余家报纸和网站,在长达10年时间里广泛转载)

(注:本人持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新闻采编人员培训合格证、多次获新闻奖、所采编的监督报道多次获批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