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开发为脱贫攻坚添动力(加克村穷山村变幸福村的脱贫秘籍)
山地开发为脱贫攻坚添动力(加克村穷山村变幸福村的脱贫秘籍)李得什姐今年67岁,每年都能在李生成这里挣得一两万元钱。“现在冬天也有活干有钱挣,还不用出远门,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她说。今年,李生成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植马铃薯、油菜、蚕豆和当归,带动村里贫困户30多人摆脱贫困。李生成种植的100亩地膜蚕豆亩产有600多斤,市场行情好,豆秆还可以当饲料,明年他想扩大蚕豆种植规模。为了降低当归种植的成本,他准备在采挖结束后进行粗加工再外销,又能增加不少收入。家门口有好产业这个汉、藏、土、回等民族聚居的村子距县城54公里,有7个自然村、12个生产合作社,313户1046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292人。由于地理条件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发展,该村近一半人口外出务工,在城镇租购房居住,造成了“空心村”现象,贫困面比较大、程度较深。今年40岁的土族汉子李生成,是个种庄稼的好手。以前李生成也曾在外地打工,没挣上多少钱。现在,他在家专门种地,一年纯利润都有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深秋的加克村,小麦和油菜等农作物已经收割完毕,燕麦等饲草料也将进入收割期,村里种植药材和马铃薯的人家正忙于收获……
过去,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的加克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基础条件落后,曾是县定贫困村。而今,加克村人不但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许多人家还有了高档家用电器、小轿车。这些改变,除了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李积泉的真情帮扶。
村里有产业,村民有钱赚,村子不仅有了好风景,更有了好“钱”景。
家门口有好产业
这个汉、藏、土、回等民族聚居的村子距县城54公里,有7个自然村、12个生产合作社,313户1046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292人。由于地理条件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发展,该村近一半人口外出务工,在城镇租购房居住,造成了“空心村”现象,贫困面比较大、程度较深。
今年40岁的土族汉子李生成,是个种庄稼的好手。以前李生成也曾在外地打工,没挣上多少钱。现在,他在家专门种地,一年纯利润都有30多万元。连续五年的种植,让他收获不少。最近,李生成请了几十个人帮他采挖当归。他告诉记者:“来的都是村里人,这几天光发工资每天都要用去好几千块。”此时,大家边聊边干,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今年,李生成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植马铃薯、油菜、蚕豆和当归,带动村里贫困户30多人摆脱贫困。李生成种植的100亩地膜蚕豆亩产有600多斤,市场行情好,豆秆还可以当饲料,明年他想扩大蚕豆种植规模。为了降低当归种植的成本,他准备在采挖结束后进行粗加工再外销,又能增加不少收入。
李得什姐今年67岁,每年都能在李生成这里挣得一两万元钱。“现在冬天也有活干有钱挣,还不用出远门,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她说。
“现在钱也挣了,还比打工自由多了。”连续两年,李仁增一家被乡上评为脱贫致富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仁增家中四世同堂,前些年,他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外出打工挣不了多少钱,完全顾不上家。后来,他在村里承包了100多亩地进行种植,还养了20多头猪。一年下来,除去各项开支,至少能收入十多万元。谈起这些变化,李仁增十分感慨。这几天,他也请了村里的十多个人给他挖药材。“当然不是白请,我们工资都是日结的。”李仁增说。
闫录邦是加克村有名的贫困户,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年幼的孩子。老人看病吃药、孩子上学都需要钱。闫录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依靠出门打工,虽然能挣点钱,但更多时候入不敷出。有一年由于倒卖虫草时不慎被骗,他反而欠款10多万元,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
2016年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闫录邦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初,闫录邦从甘肃省兰州市购来10多头猪开始养殖,并以妻子的名字注册了“互助县克梅家庭牧场”。很快,3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锅炉房陆续建成,粉料设备都已经到位。这一年年底,养猪有了收入,他家实现了脱贫。
2019年年底,出栏生猪140头,挣了30多万元,全家人过上了舒心的日子。2020年,他又扩建了240平方米的猪舍,建成化粪池、堆粪场等附属设施。一个设施齐全的养殖场在精准扶贫的五年内建成,夫妻二人专门购买了一部20多万元的越野车用来跑业务,真正是脱贫又致富。
致富路上有“引路人”
2018年4月份,李积泉被组织派到加克村任“第一书记”。“一定要把穷根挖出来。”他暗下决心。
任职“第一书记”的李积泉坚守工作岗位,紧密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倾心投身脱贫攻坚,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争取项目、财物、钱款总价值310余万元。渐渐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文体活动蓬勃兴起,党组织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增强,加克村从一个发展滞后的贫困村,转变成一个充满希望、文明美丽的幸福乡村,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一致赞扬。
加克村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海拔相对较高,居住分散。李积泉通过走访,发现农户基本上都有养殖的习惯,并且个别已经形成规模,他在不同场合随时动员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并想办法解决启动资金问题。三年中,加克村37户贫困户受益“530”贷款121.4万元,10户贫困户得到互助资金18万元。如今,加克村有29户种养殖大户,其中15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闫录邦一家人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除了享受各类扶贫政策之外,更离不开李积泉的帮助。李积泉经常到他家了解养殖情况,给他打气鼓劲,想尽办法解决实际困难。2018年秋季,连续下雨导致闫录邦家住房前的玻璃暖廊地基塌陷,出现裂缝。李积泉第一时间联系县民政局解决了修缮资金。2019年,闫录邦家里养的300只土鸡滞销,李积泉联系媒体为他家打开了销路。李积泉还亲自把土鸡送到亲戚朋友家中推销,使闫录邦深受感动。“我真遇到了一个好书记,有他帮助我什么也不怕,就怕养殖搞不好。”
李生成告诉记者,多亏李书记解决了种子、化肥、地膜这些基本投入问题,仅有机肥就解决了33吨,还帮他申请了贴息贷款解决了资金困难。说起李书记,村民无不交口称赞。
李积泉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加克村通村主路还未硬化、安全饮用水经常断流、村里面貌整体较差,有8户村民因分散居住、生活条件极差,部分贫困户家中的房屋破旧。看到这些,李积泉想尽办法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同时,在加克村党支部微信群、村社干部群、扶贫工作群、业余爱好文艺群、贫困户群里,李积泉及时将党的政策、益农信息等第一时间向大家发布。
在他的努力下,村子里新建了328平方米的二层办公楼,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村“两委”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制定了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如今,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班子团结。
美好生活有新期盼
2018年7月份开始,加克村党支部带头,组织群众在新建成的广场开始扭秧歌、跳扇子舞、演唱河湟小调等。
2019年9月,加克村第二届中秋佳节月饼大赛暨土族盘绣农产品展销活动开始了。农家巧妇将自己亲手做好的月饼、土族盘绣及自家的农副产品带到活动现场,现场共出售月饼56个,家养鸡61只,家养猪5头。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展销会就为农民创收2.67万元。村民表演的扇子舞、藏舞更是赢得了阵阵掌声。
除了依靠文化活动助推农产品销售,李积泉还联系土族故土园景区管委会帮助加克村建立了“土族盘绣创作基地”,开展土族盘绣产业技能培训。互助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与43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3户)签订了手工制品收购合同,建立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打通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妇女群众制作土族盘绣的信心。
李积泉还多方协调,对5000多亩的退耕还林工程、大面积的荒山荒坡争取造林绿化和低效林改造,对1000多亩荒山荒坡进行了高标准造林,让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随着一项项村民期盼已久的民心工程得以实施,一件件惠民实事做到村民心坎里,加克村一改旧时容颜。加克村的华丽转身,使村民对“第一书记”李积泉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也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