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深处非凡景(我所居处一塔湖图)
湖山深处非凡景(我所居处一塔湖图) 高亭起北,碧瓦朱阑望彩虹。 流水横南,轻桡画舫歌明月; 依依春树隔河绿; 脉脉晚霞拂槛红。 鼓楼附近另有东南水会主亭和辅亭,我所撰主亭之联为:
爱屋及乌,人之常情。我所居之屋周边的景致,简而言之是“一塔湖图”,她们与我朝夕相亲,共度春秋,早已是相看两不厌了!
身立阳台,启窗而观,仰望云卷云舒,平视枝舞叶飞,俯瞰花开花落。窗下是一条平坦的步行街道,路边草木葱茏。路之南有一条令人心怡的小河,阳光照耀之下,波光潋滟。如今沿河两边已经是小城的风景带,一路楼台全依水,两堤花柳总恋桥。这条河,就是“一塔湖图”中的“一”。
故乡的小河美如仙境
忆明珠先生曾在小城仪征工作生活,有《隔河柳》一文,开篇言:“小城有河,河边有柳,柳外有人家,人家屋顶上也有我家的一片烟霞。”如今沿河两岸新建了一些亭阁,其鼓楼东南侧建有廊亭,匾曰:临漪亭。我应约撰写的对联刻制悬挂其上:
依依春树隔河绿;
脉脉晚霞拂槛红。
鼓楼附近另有东南水会主亭和辅亭,我所撰主亭之联为:
流水横南,轻桡画舫歌明月;
高亭起北,碧瓦朱阑望彩虹。
塔,指的是历经风雨的天宁寺塔,它位于我家的东南方。
天宁寺塔,始建于唐代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仪真隆庆县志》中《天宁万寿禅寺》载:“在县治东南,澄江桥西。始自唐景龙三年,泗州僧建佛塔七级,以镇白沙,创永和庵于塔后。”此塔毁于五代十国,宋代重建,又毁于宋元战火,历代屡建屡毁,于明洪武四年重建,现为砖木结构塔身。天宁寺塔坐落在城河南岸,与鼓楼隔河相望,天宁寺塔和明代鼓楼被誉为真州“双壁”。
前人留有登塔诗云:
丹峰千尺插青天,
此日招携历绝巅。
面面挥飞开日月,
重重务兀锁云烟。
南来王气金陵满,
东下长江碧汉连。
披豁消然尘虑涤,
恍疑身在斗牛边。
我曾在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对联中嵌入天宁塔之名。
尚义著春秋,高擎巨笔天宁塔;
求真参日月,长逐深情扬子江。
“尚义”“求真”是仪征的城市精神,“高擎巨笔天宁塔”运用比喻,抒发豪情,表现出了家乡人的雄迈气概。
湖,则是指我家西侧扬子公园里的镜湖,我心中一直叫她未名湖。
扬子公园是家乡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花园,其名由古时之扬子县而来。公园初建于1988年,后不断完善。如今,园内湖畔新建的明清风格亭榭楼阁古色古香,令人留连。
镜湖之西有一水榭,面东大门上的匾额曰“抚波榭”,我所撰之联为:
湖宽开眼界;
水洌涤心怀。
公园里的镜湖虽不如洞庭湖那样“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但清秋月却是一样的。君若有闲,邀三两友,于皓月高悬、灯辉万井之时,于此水榭品茗赏月,“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岂不乐乎?“水洌”是最爽眼的美景,是环境宜人的合格证书。而今此湖于日暖风恬之时,波平若镜,镜可鉴人。若至秋季,水尤清洌。水清不止爽目,更可“涤心怀”。
湖滨水榭面西大门悬匾额“对秋”,吾所撰之联云:
云淡天高风袅袅;
月明林静水潺潺。
晴日,飘逸的白云蓝蓝的天,映入你的眼帘,袅袅的风儿轻抚你的笑脸;夜晚,如水的月色洒向湖面,水月交融,静静的小树林散发着花草的馨香,此时的背景音乐就是克莱德曼键盘上流淌出来的《秋日私语》,细语轻喃,心湖泛起涟漪。
“一塔湖图”之“图”,指的是坐落于扬子公园之北的仪征图书馆。
新馆造型新颖,外观简洁。恬静雅致的室内环境和风光旖旎的公园景观交相辉映,是文化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相融的标志性建筑。
入诗有味梅花影;
润物无声书卷香。
图书馆书籍的芬芳在小城四处飘溢,似春时的鲜花让人悦目怡心,若夏季的浓阴令人神清气爽,像秋天的明月使人清雅明洁,如冬日的阳光给人温暖温馨。看到“图书馆”这三字总是觉得特别亲切,因为自幼就和图书结缘,书儿是我最可意的人,我曾经在一首小诗的首段这样写道:
小时候,在外婆居住的小山村
晚霞中,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分
柳树下,我捧着那缺页的书本
低着头,像饥饿者拿着馒儿啃
真情,若名片让我们握手相认
书儿,成了我难以忘怀的友人
“一塔湖图”,伴我征途。小河,仿佛是创作的源泉,她与长江相通,源源不绝。高塔,有浩然之气,可以助我“梦追十万八千里”。镜湖,拓开我的眼界,洗涤我的心怀。图书馆,是无尽的宝藏,让人营养全面,身心健康,锻造出有志有情有趣的灵魂。
拥有一塔湖图,人生不会孤独。一条护城河,一尊天宁塔,一泓未名湖,一座图书馆,再加上一名白头翁,一台笔记本,合为“本翁一塔湖图”。童心尚在,自有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