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生态文明关键词)
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生态文明关键词)业生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表业新模式。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产业化是有条件的。这里所说的条件,一是其实施区域必须具有独特的可供开发的自然生态系统优势,不具有这种优势不行,虽然具有这种优势但属于国家禁止开发范围的也不行,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地区则不能超出国家限制的范围(国家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实行的生态补偿是另一范畴的问题,不属于生态产业化的范围);二是其实施过程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所有产业开发必须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限度内,必须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前提。依托当地特有的气候和优质的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条件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自然农业、观光农业等。这是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以保持和改善农业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主导思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是由“生态”和“产业化”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中“生态”通常指“自然生态系统”,这里特指生态建设和生态工程;产业化是“将所设计和实施的生态工程,形成为创造和满足人类经济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生产的、从事盈利性经济活动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7)。
基于对“生态”和“产业化”的上述理解,学界一般认为,生态产业化是指按照产业化规律推动生态建设,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其实质是针对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通过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联系到学界对于“生态建设是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运用符合生态学规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旨在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的总称”的界定(黎祖交,2006),我们也可以将生态产业化理解为:在生态建设中,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优势,以生态为资源发展相关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其实质是把生态条件当成资源开发,把生态建设做成生态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走“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大批依托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生态产业。其中,主要包括:
依托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多重服务功能发展起来的生态林业。包括森林保育、林下经济和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这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多种技术组合,实现最少化的废弃物输出以及尽可能大的生产(经济)输出,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森林资源,实现森林的多效益的永续利用的一项林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
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包括森林生态游、湿地观光游、风景名胜游、沙漠公园游、冰天雪地游等。这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为原则,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共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依托当地特有的气候和优质的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条件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自然农业、观光农业等。这是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以保持和改善农业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主导思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和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组织农
业生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表业新模式。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产业化是有条件的。这里所说的条件,一是其实施区域必须具有独特的可供开发的自然生态系统优势,不具有这种优势不行,虽然具有这种优势但属于国家禁止开发范围的也不行,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地区则不能超出国家限制的范围(国家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实行的生态补偿是另一范畴的问题,不属于生态产业化的范围);二是其实施过程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所有产业开发必须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限度内,必须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前提。
与“生态产业化”不同,“产业生态化”是由“产业”和“生态化”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中“产业”是“所有生产性及服务性事业的通称”(李悦,2000);“生态化”是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把相关产业和企业建设成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循环生态链的过程。
基于对“产业”和“生态化”的上述理解,学界一般认为,产业生态化是指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其实质是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建立循环经济生态链,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产业生态化是依据产业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产业的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性特征逐渐加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产业系统创造一个新的范式,将人造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中,逐步实现由线性(开放)系统向循环(封闭)系统转变(陈柳钦,2015)。
据此,我们也可以将“产业生态化”理解为:将已有或新建的产业、企业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转化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产业生态系统的过程。其核心是形成“生产者一消费者一还原者”的产业生态链。其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各个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化。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产业生态化的过程理解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
产业生态化的主要载体是生态产业园,即在一定区域内建立的若干行业、企业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构成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企业、社区以及园区环境之间通过资源的交换和再循环网络,实现物质最大程度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达到一种比各企业效益之和更大的整合效益。生态产业园具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和柔性的自适应功能,其组分包括当地农业、服务业、原住居民及基础设施等一切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7)。
全球产业生态化最早、最成功的范例是20世纪70年代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园区。在该上业园区内,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制药厂、石膏材料厂、自来水厂和养鱼场形成一个工业代谢交换体系。这个工业共生体形成了生态上的捕食链,既节约了要素成本、增加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的性质具有互补性,在决定交换物质数量的企业规模上能够最佳匹配(姚志勇,2002)。
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建设482家国家级产业园区。其中,以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环境综合处理等系统为框架建设的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建设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以核心区环保科技产业园区和虚拟生态工业园区为框架建设的广东省南海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根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要求全新规划的、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推动下,全国各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开展迅速,已经成为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尽管其提法和涵义各有不同,但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却高度一致,这就是:都致力于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生态产业。事实上,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都是生态特性和产业特性的优化组合,其基本要求都是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同时,遵循产业规律。因此,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也就是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工业、生态建筑、生态交通等生态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生态产业化立足于区域的生态资源优势,其着力点在于基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产业生态化则立足于产业、企业融合发展,其着力点在于仿照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在产业、企业之间构建起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良好生态系统,实现比各产业、企业之和更大的整合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黎祖交 编辑 吕子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