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规划孩子成长的心得体会(怎么与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如何规划孩子成长的心得体会(怎么与孩子一起成长)培养自理生活能力是生存教育的基本内容。我们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饮食起居方面,自己能做到的尽量自己做,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事,养成拒绝由家长代劳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不依赖我的儿子小的时候活泼调皮、能说会道,甚是讨人喜欢。我们对孩子从小到大采取的是“放养”式教育,也不是“圈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放手让他自己去生活、学习。我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所在。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独立性是孩子终身发展非常重要的素质,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其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具有和学校教育不同和不能取代的作用,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百个孩子,一百种脾性,怎么教育,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但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教育孩子既是父母的责任,又是完善自己的过程。
我的教子心得归结为四句话:独立不依赖,平等不溺爱,引导不强求,激励不责怪。
独立不依赖
我的儿子小的时候活泼调皮、能说会道,甚是讨人喜欢。我们对孩子从小到大采取的是“放养”式教育,也不是“圈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放手让他自己去生活、学习。我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所在。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独立性是孩子终身发展非常重要的素质,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自理生活能力是生存教育的基本内容。我们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饮食起居方面,自己能做到的尽量自己做,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事,养成拒绝由家长代劳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从上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儿子除了午饭在幼儿园、学校代伙吃食堂,经常会自己一人在家做饭吃。有时我下班回家迟了,如遇儿子在家,他会问,爸爸吃饭了吗?没吃我来帮你弄饭。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
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永远做不好。
而我们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很少给孩子独立办事的机会。他们认为,我什么都替孩子干了就是爱孩子,他们觉得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我们本能地想去帮孩子做这做那,但这对于孩子并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帮助,有时它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它阻碍了孩子的自发行为。
家长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给自己的孩子“鱼”,而不是“渔”,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孩子会累着、伤着、磕着、碰着。
凡事设法代劳的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吃苦受累,干预甚至抢着替孩子做事,孩子遇事束手束脚,不会独立思考,更缺乏动手能力。父母的包办代替无形中削弱了孩子正常的劳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国的小孩独立性差是世界有名的,这是家长们“呵护”得太多太过之故。在这种教育观的支配下,当然有些孩子也乐享其成,习惯了家长的呵护,甚至于希望永远有这种呵护,于是我们看到的众多的“小皇帝”“小公主”,而这些“小皇帝”“小公主”长大以后,要去择业或者创业,从小就被包办惯了的他们将如何去面对竞争,如何立足于社会?
不要做孩子的拐棍,如果孩子跌倒了,你给他的不是伸出去的手,而是站起来的鼓励。一句话:你管得了一时,还能得了一世吗?
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想能力。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基础。尽量做到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儿子小时候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一般不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鼓励他自己去动脑筋,不只是提出“为什么”,还要自己去琢磨“是什么”“怎么做”,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果孩子提出什么问题,家长马上急于帮助解答,这样恐怕就很难培养出孩子的自我钻研意识。结果是孩子进步受阻,家长也累得够呛。
孩子有什么事的时候,鼓励他自己去处理,不要管,不要出主意,不要不管在家里干什么都要爸爸妈妈陪着。保持一些距离其实也不是坏事,过分依赖,对孩子而言,就是少了很多人生的经历。
学会放弃依赖,这就是独立。
平等不溺爱
对孩子少些溺爱,多些平等。既不做贾政,也不做贾母和王夫人。
中国文化中,严父慈母的传统非常悠久。贾宝玉的家长便是这种封建家长的极端典型代表——贾政过于严厉,贾母和王夫人过于溺爱。面对“百千宠爱集一身”的宝玉,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发疯,贾母爱得发昏。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这样说过:“我们似乎对孩子有一种天生的溺爱,但你可知道,现在给孩子幸福,将来就是给他痛苦;现在给他天堂,将来就是给他坟墓。”
天下父母都有一颗爱子之心,父母对子女的爱本是世界上最可贵的一种情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爱过了头,变为溺爱,便往往会适得其反。
我们对儿子爱严相济,把对孩子最深沉的爱埋在心底,不去处处呵护,处处保护,以免造成溺爱。通过良好的交流沟通,变孩子在家庭中的核心支配地位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员的地位。这种平等健康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较快适应由个体家庭环境向集体环境的过渡。如果过分地溺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众星捧月”的家庭关系,使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导致孩子变得自大、自私和任性。
平等对待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家长往往很难蹲下来与孩子进行平等意义上的对话和商量。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经常扮演“警察”或者“侦探”的角色,随意翻看他们的书包、信件,设法查验他们的QQ、邮箱,不仅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还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
在我们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由于“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的旧封建礼教思想影响,强调“长幼有序”“师道尊严”“家长尊严”的思想,孔孟之道的文化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所以成年人就理所当然地为孩子包办,就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变成父母的附属品,严重地抑制了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
引导不强求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
孩子是最具有模仿能力的,所以言传身教也很重要。我认为尤其是身教,其实想要孩子怎么做,我们就先怎么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跟着做了。
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总以为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功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更浪费了孩子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
所以说儿子不喜欢的我绝不强求,不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而是在生活中发现他的兴趣,加以引导和影响,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兴趣。
儿子从小学习就比较自觉,经常深夜12点后房间的灯还亮着,一大早就得起床,让我们心里真的有些不舍。孩子的天性是贪玩的,有时他也会上网玩玩游戏、聊聊QQ,与同学结伴跳跳街舞,我们一般不加干涉。儿子小时候先后也学过不少东西:电子琴、吉它、舞蹈、写作等等,大都是“狗熊掰棒子”。但他一直坚持学习写作没丢,他小学二年级就上了课外写作班,我把儿子小时候写下的所有东西都原汁原味地输入电脑,小学到初中每学期编一集《千里习作选》,经常选一些优秀的习作帮他投稿到报刊杂志发表。2009年我与儿子合著出版了一本父子集《心海涛声》。
激励不责怪
激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聪明的父母,应当给孩子以信心。让他们在生活中锻炼自己并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证明自己的智慧,这就是激励,这种激励将使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和成功者。
赏识教育被称为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其基本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激发他们不断追求、勇于进取的坚定信念。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些欢乐,少一些压抑,这样他们才能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意。
激励优于压力、批评,孩子需要的是激励而不是压力。压力是自上而下的重负,仅仅重视结果。而激励则是向上向前的动力,重在努力、提高和进步。
“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而培养天才的最好方法就是激励;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潜能,而激励往往能够让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
我们从不拿孩子跟班上的同学比、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以免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对成绩分数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这样,他学习就会感到轻松、快乐,每次考试都能轻装上阵 让孩子收获健康快乐、学业有成的人生。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之说。意思是可以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打骂自己的孩子,但不可在别人面前批评教育自己的妻子。应该说,这是封建文化思想中的糟粕。孩子无论大小,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都有自尊。如果当着别人的面斥责、教育孩子,孩子第一反应是失去了自尊,会感觉到没有“面子”,从而排斥你的教育,甚至在内心种下仇恨你的种子。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做父母的当然不能放任,但也要注意场合和方法,要寻找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向他指出来。这样,他就会从心底里接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呢。把孩子的一些失误转变成教育资源,不要随意批评和责备他,而是通过表扬他的优点,来暗示他改正缺点,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