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上学期50年代初期的安徽大学毕业照1岁月更迭,盎然演变,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一张张毕业照如实记录下了一届届毕业生关于青春、关于未来、关于梦想的最美印记。在笔者供职的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里,就珍藏着这样一批珍贵的照片,它们是1928年以来,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师范大学70年间产生的数百张珍贵的毕业照,它们牢牢定格住了安徽师范大学70届学子的青春芳华,也映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点滴变化。翻开一张张泛黄的毕业照,新中国70年来一代代师大学子的流金岁月跃然眼前。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

说到毕业照,那是很多人有关青春的记忆。

人们因为想捕捉光影,所以有了照片;

人们因为想留住青春,所以有了毕业照。

每年毕业季,最让毕业生们心心念念、久久回味的,总是伴随着黑色相机一次次“咔咔”声定格住的一个个灿烂的笑容,经过光与影的变幻,冲洗出的一张张绝美的毕业照。

岁月更迭,盎然演变,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一张张毕业照如实记录下了一届届毕业生关于青春、关于未来、关于梦想的最美印记。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2)

在笔者供职的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里,就珍藏着这样一批珍贵的照片,它们是1928年以来,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师范大学70年间产生的数百张珍贵的毕业照,它们牢牢定格住了安徽师范大学70届学子的青春芳华,也映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点滴变化。

翻开一张张泛黄的毕业照,新中国70年来一代代师大学子的流金岁月跃然眼前。

1

上学期50年代初期的安徽大学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3)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51年7月1日,照片中的一群人是安徽大学森林系1951届全体毕业生及教师。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四横排排列,全系6个女同学全部集中席地坐在距离镜头最近的第一排,全系教师全部集中坐在第二排,从教师性别构成来看均为男性,在前两排人物中间立有约1人高的立体系徽造型,系徽设计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为“安大森林系”字样,中间层为一颗松树,最后面一层为一轮红日 最后两排为全系男同学。从全系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45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6:1,照片中最大的背景建筑是当时安徽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一大楼”,建成于1940年,原为侵华日军侵占芜湖后建造的兵营和马棚,抗战胜利后成为1946年从合肥迁来芜湖办学的安徽学院校舍,1949年12月4日,现今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安徽大学由安庆迁至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一大楼”便成为了安徽大学本部的教室大楼,是当时安徽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学生毕业和重要活动的背景地。而照片中被绿荫掩盖的两栋砖木结构的大楼分别是怀爽楼和乐育楼(又称落月楼),先后建于1903年和1930年,是芜湖市近代优秀建筑的代表。

此时是距离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还不到2年的解放初期,很多师生的着装还沿用着民国时期的样式。由于正值七月,天气较为炎热,大部分男士的穿着是上着白色长袖衬衫,下着浅色或深色西装长裤或短裤,腰间束有皮带,男教师着装风格更为正式,有系领带着浅色西装者,亦有着中山装者,女同学或着素布短袖旗袍,或者白衬衫和工装裤,很多还剪了体现新时代女性进步意识的齐肩短发,被称之“革命头”,意味着剪掉旧时代的“余孽”,换上革命新面貌。

2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安徽师范学院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4)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55年6月,照片中的一群人是安徽师范学院地理科第二届毕业同学及教师。经过1950-1953年的高等学校学科和院系调整后,安徽大学保留的专业分属师范学院和农学院,鉴于安徽是农业大省,教育文化比较落后的省情,195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研究并报政务院批准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决定将安徽大学下属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1954年开始,安徽师范大学前身的发展进入安徽师范学院时期。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四横排排列,全体教师集中坐在第二排居中位置,全体同学分布在第一排、第三排、第四排和第二排的两侧,全科仅有3个女同学,从全科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40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13:1,照片中的背景建筑是当时安徽师范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五四堂”,建成于1952年,现仍位于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内,是当时全校师生文娱活动的场所。上世纪50年代,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勤俭朴素成为当时的风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朴素简单如当时一首民谣所说:“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领着50年代人们的生活,那一代年轻人似乎并不是把美把装饰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设、革命、热情和理想这样一些简单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

照片中师生的穿着十分朴素,男士不是中山装便是白色长袖衬衫加宽松的工装裤,脚着白袜和一字带黑布鞋或系带牛皮鞋,3位女同学中有1位女同学的着装在人群中稍显花俏,上身着翻领浅色竖条纹衬衫,下身着深色斜格子长裙,头梳双麻花长辫,相比之下,另外2位女同学的穿着则十分朴素,均为不凸显个性与性别特征的白色衬衫和长裤,发型则是代表“妇女翻身得解放”的齐肩短发。

3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合肥师范学院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5)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60年8月1日,照片中的一群人是合肥师范学院第三届毕业生合影。合肥师范学院1958年在原合肥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经过1958-1959年安徽师范学院和合肥师范学院三次院系互调后,1970年初,合肥师范学院大部分科系和党政机构成建制并入在芜湖的安徽工农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前身之一)。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五横排排列,全体教师集中坐在第三排居中位置,全体同学分布在第一排、第二排、第四排和第三排的两侧,从全校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300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4:1,照片拍摄地点是合肥师范学院的体育场,位于校园的中部西侧,由一个400米跑道和一个篮球场组成,是当时全校师生体育活动的场所,现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内。照片中位于体育场东侧数排并列的三层楼建筑是当时的学生宿舍楼。岁月变迁,当年的体育场如今面貌已焕然一新,泥地跑道成了塑胶跑道,周边还增设了主席台、看台等建筑,但不变的是,它仍发挥着体育锻炼场所的功能,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3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没人21尺。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相较于50年代也更加通行。当时流行的一句歌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照片中合肥师范学院第三届毕业生大部分的穿着依旧是简单朴素,一眼望去,学生们无论男女,主流的穿着依旧是长袖或短袖白衬衫加宽松的长裤和旧式黑布鞋或解放鞋。但或许是受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风潮影响,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中有一些人的穿着相对时尚而富有生气,比如有少数男同学穿着相对休闲的圆领或翻领套头白色T恤或条纹T恤,脚穿当时被称为“小白鞋”的时尚白色帆布鞋,而女同学中,身穿浅底碎花、波点、条纹或格子短袖衬衫、布拉吉裙或过膝半身裙者更不在少数,发型虽然仍以麻花辫与齐肩短发为主,却有不少女生加了增添美丽的发卡和蝴蝶结等发饰。

4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芜湖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6)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65年7月13日,是由当时位于芜湖市中山路10号的太平洋照相馆拍摄,照片的一群人是芜湖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65年英语科二班毕业同学及教师。2005年并入安徽师范大学的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在1963-1978年之间曾被改名为“芜湖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三横排排列,全体教师集中坐在第一排居中位置,全体同学分布在第二排、第三排和第一排的两侧,从全班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30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5:1。照片中的背景建筑是当时芜湖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教学楼(1961年基本竣工),现仍保留在安徽师范大学北校区(现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内,她承担过教学用房的多种功能,先后做过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和实验室,见证了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历程,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仍是芜湖师范专科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颇具传奇色彩的是,传言1962年安徽省高等院校调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面临被保留或撤销的选择,当时的师专师生认为也许教学楼的完全竣工能为学校保留增加筹码,于是加紧建设尚未完全竣工的教学楼,而最终芜湖师范专科学校不但得以保留还并入了其他学校的师生和设备发展壮大,这个传言未必真实,但却反映出教学楼在当时师专人心中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三年的自然灾害遗留的烂摊子使人们的穿着更是受到严重限制,棉花欠收,纺织品供不应求,同时 中苏关系的恶化 布拉吉等也退出服装舞台。

照片中师生的着装依旧是白衬衫、黑布鞋的天下,而在女性的发型上,本来发梢与肩膀齐已经属于“解放型”了,60年代中期更进一步,发梢与耳垂齐,很少再有装饰,这种齐耳的质朴的发型,被称之为“革命头”、“工人头”,一些女同学在短发上梳一个偏向一侧的小发辫,俗称小刷子,或者将头发向后梳两个小刷子。

5

上世纪70年代前期的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7)

1965年11月文革开始后,高等学校停止招生,“停课闹革命” 长达4年之久,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作出“七二一指示”后,政府在集中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的大学办学思路,1970年全国各高等院校陆续开始了招生工作,此后至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这期间全国高等院校招收的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

安徽工农大学也于1970年10月招入了316名首届工农兵学员。1972年12月25日,鉴于安徽工农大学不能反映学校的师范性质,在招生、学员思想和对外联系等方面多有不便,经安徽省委批准,安徽工农大学正式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张拍摄于1974年8月28日的毕业照正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七四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合影。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五横排排列,全体教师集中坐在第二排,全体女同学分布在第一排和第三排,全体男同学站在最后两排和第三排两端,从全系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70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5:4,性别比例趋于平衡。照片中的背景建筑是当时安徽师范大学的地标性建筑——教学大楼,建成于安徽师范学院时期的1956年,坐落在海拔50米的赭山南坡,是当时校内最高的建筑,现仍位于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内。

文革十年,人性沉寂,服装款式单一,色调沉闷,中国进入无彩色服装时代,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所有的花衣裳、旗袍、连衣裙都成了“封,资,修”的象征,不爱红装爱武装被女性奉为圭臬,拥有一套绿军装是那个时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追求。时值八月底,天气仍较为炎热,照片中的男士大多数穿的是白色长袖衬衫,其间有少数几位男教师外面罩了军装外套,女学生中小部分人穿着格子衬衫,大部分则为款式几乎一致的白色长袖衬衫配黑或灰色长裤,脚穿一字带黑布鞋。处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权利选择服装款式,也没有什么款式可以挑选。从服装形式上看,“文革”革掉的是性别差异,实质上扼杀的却是人性与美丽。

6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8)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78年夏,照片的一群人是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1975级二班的毕业生。根据入学年份与毕业年份推测,这群学生应该是当时的“工农民学员”。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三横排排列,全体女同学集中分布在第一排和第二排中间,全体男同学站在最后一排和第二排三位女同学两边的位置,从全班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27人,男女比例约为1:1,性别比例基本平衡。从照片的背景看,照片应该是在照相馆室内完成拍摄的。照片拍摄时间正处于文革寒冬结束后不久的改革开放前夕,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服装风格上,男性仍是以军干服和中山装为主,女性流行穿没有掐腰,款式简洁的两用衫和一种当时被称为“黄包裤”的裤脚很小有的还有卷脚边,近似现代的卡其色的笔杆裤。1975年,随着样板戏《杜鹃山》的公开放映,剧中的“柯湘头”风靡大江南北,“柯湘头”发梢略带卷曲的短发,额前留着细碎的刘海,兼具短发的干练和长发的飘逸。一时间,即使是低调的两会代表,也已经在沉闷的麻花辫之外选择搭配了柯湘刘海。

照片中毕业生的着装风格整齐统一,胸前均佩戴有校徽,男学生清一色的白衬衫外罩中山装,女学生则是齐刷刷的两用衫、黄包裤和一字带黑布鞋,额前留着“柯湘式”的细碎刘海。

7

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9)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84年夏,是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现存最早的一张彩色毕业照,照片中的一群人是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1984届毕业生及教师。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五横排排列,全体教师集中坐在第一排,全体女同学站在第二排,全体男同学站在最后三排,从全系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80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3:1。照片中的背景建筑是当时芜湖师范专科学校的地标性建筑——主教学楼,建成于1980年,是由一座五层楼高的小楼与一座四层楼高的大楼组成的连体大型白色建筑,现仍位于安徽师范大学北校区(原芜湖师专校址)内。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物质慢慢丰富,国际时尚潮流渐渐影响中国,照片中师生的着装款式、颜色开始呈现出多元的趋势,男士们纷纷穿起了雪白的“的确凉”衬衣,把下摆扎在裤腰里,显示出自己的精干与挺拔,同时,受世界范围崇尚健美的影响,1984年后,我国掀起了运动服热,在照片中第三排左起第五个男同学身上我们看到了曾经风靡一时的蓝色白条纹的运动衫,女士们中也有人开始追求鲜艳明亮的衣服花色,凸显自己的个性与与众不同。“的确凉”因挺直不皱、不缩水、干得快、不变形、不用熨烫、印染效果鲜亮,成为了当时夏季衣服布料的主流。各种花色的“的确凉”布料不断面市,给沉闷的生活色调带来了更多的光彩。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凉”衬衫是“时髦”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曾经风靡一时的“的确凉”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代表了某一历史阶段人们的生活追求,也体现了某一时期的风尚,更是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

8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0)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88年6月,照片中的一群人是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88届毕业生及教师。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六横排排列,全体女同学集中在第一排、第三排两端和第四排右端,全体教师坐在第二排,全体男同学站在第三排至第六排,从全系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105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7:3。照片中的背景建筑是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教学大楼,现仍位于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内。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臻于成熟,服装流行加快,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

照片中在男同学们一齐二整的白衬衫中夹杂了碎花、格子和条纹衬衫,还有休闲翻领和圆领T恤衫,女同学的穿着相较于过去更是有较大的改观,上衣的颜色款式由单调变得多样化,装式更加贴近穿衣人的实际身材,大翻领、圆领、立领的碎花、波点和格子衬衫、娃娃衫、连衣裙让人目不暇接,一字带鱼嘴高跟皮凉鞋成为女同学的主流选择,发型上也不再是麻花辫与齐耳短发两分天下的局面,变成了清纯干练的长马尾、林青霞式的披肩长发、山口百惠式的短直发和朱琳式的短卷发。

9

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1)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94年6月,此时彩色毕业照已经在全国普及,照片中的一群人是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94届本科毕业生及教师。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五横排排列,全体女同学集中在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左半边,全体教师坐在第二排,全体男同学站在后两排和第三排的右半边,从全系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100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3:1。照片中的背景建筑依旧是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教学大楼。时代越往前进,服装就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穿着打扮成为了表达个人诉求和强调个人身份的最好工具。上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包容,着装款式日渐多元、色彩变得光彩靓丽、纹饰图案也更多更美了。

照片中师生的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衣服款式有翻领、有圆领、有对襟、有套头,衣服花样有条纹有方格有迷彩,颜色五花斑斓。男士们告别了白色“的确凉”衬衫的时代,摆脱了拘谨与束缚的休闲T恤衫和花衬衫似乎成了当时的主流。女士们的穿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颜色、款式纷繁多样,又能凸显身材的时尚连衣裙受到众多女同学的青睐,90年代前期流行的宽肩膀与厚垫肩在她们的服饰上也得到体现,脚踩纯白或纯黑尖头高跟皮鞋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10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2)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98年7月,照片中的一群人是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98届本科毕业生及教师。

照片中全部人物按五横排排列,全体女同学集中在第一排和第三排,全体教师坐在第二排,全体男同学站在最后两排和第三排的两头,从全系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100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6:4。照片中的背景建筑是当时安徽师范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图书馆,建成于1972年,1994年扩建并于1996年重新投入使用,现仍位于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内,并且依然保持着照片中的样貌。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民生活向小康过渡,中国人的着装意识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人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标志,“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成为人们对服装的三大追求。

从照片中人物衣服上的品牌标志可以看出,当时的毕业生已经穿上了阿迪达斯、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服饰,个别男士还在衬衫领口系上领带,显得意气风发,牛仔裤在人群中渐渐流行。毕业合影中师生们的服饰日益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心态。

11

21世纪的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照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3)

这张毕业照拍摄于2005年6月18日,是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现存最早的一张数码毕业照,数码照片清晰度较之前的胶片照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合影中每一个人的面容清晰可辨。

照片中的一群人是安徽师范大学2005届化生专业专科毕业生及教师。从全系毕业生人数看大约在70人左右,男女比例约为1:1.5,女生比例超过男生。照片中的背景建筑是当时安师大北校区(原芜湖师专)的实验楼,建成于2000年,位于现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原芜湖师专校址)内。21世纪初,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全国各高等学校为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规模,掀起了一股“高校合并潮”。正是在这股潮流影响下,2005年2月,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安徽省政府下文决定将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其专科部。安徽师范大学2005届化学专业专科毕业生正是芜湖师专并入安师大后的第一届毕业生。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中国人已经从盲目崇拜名牌发展到展示自我个性、追求品位的阶段。

照片中师生的穿着由90年代的眼花缭乱、五彩斑斓向简约、运动和休闲转变,简单舒适的休闲T恤衫成为师生们的主流服装,同时,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初期,染发成为一种潮流,许多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开始追求不同的发色,照片中就有不少女同学的头发烫染了当时较为前卫的黄色。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4)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5)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6)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7)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8)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19)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层次更加丰富多元,一张简单、拘谨、呆板的毕业照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学子对于青春、对于美、对于梦想的诠释与追寻。

如今的毕业照除了传统的全体毕业生穿着日常服装集体合影外,又借鉴了西方院校做法增添了体现毕业意义的学位服合影、体现庆贺毕业的全体毕业生齐扔学士帽抓拍合影,还创新了体现院系、班级精神文化的毕业文化衫合影和彰显个性的校服、礼服、汉服、民国服……毕业合影写真,被称为“上帝视角”的航拍毕业照等等,合影的姿势也是活泼多变,层出不穷。

现在照毕业照已经不是当初简单的按一下快门就结束的瞬间,而成了一种毕业生缅怀青春、庆祝毕业、憧憬未来的重要仪式,在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毕业典礼。

七十载岁月鎏金、沧桑巨变,

七十载风雨兼程、玉汝于成,

七十载潜心耕耘、木铎金声,

七十载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稳步前进的中国,波澜壮阔谱新篇,

砥砺奋进的师大,桃李芬芳孕“母机”。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20)

照片是某一历史画面的真实记录,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真实生活的写照。

它以影像载体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步伐。

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年代照片中人物的衣着装扮和精神面貌、景物建筑、文字注释以及摄影风格、摄影技术的变化来找到最直接的答案。

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那一册册照片档案册,

去审视那一张张年久泛黄的毕业照,

你会发现70届毕业照串联起来,

就是一部真实而富有说服力的新中国发展史。

作者:张蓓(学校档案馆)

排版:金波 温海连

往期精彩回顾

师大要闻 | 刘文飞校友获啥殊荣?

今天,我们收到了一位陌生女孩的来信

校长张庆亮:肩负时代责任 不负青春韶华

安师大就要有安师大的“亚子”!星标看这里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21)

置顶看这里

北师大的美丽校园(跨越70年的师大芳华)(22)

责编金波校对:雷济慈

编审马星宇投稿:xmtahnu@163.com

亲,给师大点个在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