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对于唐朝周边的政权而言,娶唐朝的公主是一种荣耀,并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有“唐公主”嫁过来,就表示得到了天朝上国的认可,反之则说明级别不够。说起和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有些屈辱。但实际上大唐的和亲与汉初不同,并不是乞和的手段,更多的是类似于清朝皇室通过与蒙古贵族联姻,加强同盟关系的那种政治手段。嫁的也不是皇帝的女儿或者姐妹(与之相比,汉武帝的姐姐就曾嫁到匈奴)。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是大唐帝国宿命的敌人,与唐缠斗了上百年,互有胜负。两国的第一次交手,发生于李世民大帝时期,地点在松洲(今四川松潘县)。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为了娶媳妇。唐王朝的天下体系,除了依靠军事手段之外,还采取了和亲的办法,从宗室中选择女子嫁与附属国的国王,通过政治联姻建立起伦理的纽带。

大唐作为一个光耀千秋的大帝国,文化鼎盛、武功赫赫,说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也不为过。巅峰时期的唐王朝几乎将周边的国家一个个全都降服,纳入到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之中。

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但是有个国家,却是个例外。

这个例外,就是地处唐朝西南的豪强——吐蕃帝国。

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是大唐帝国宿命的敌人,与唐缠斗了上百年,互有胜负。两国的第一次交手,发生于李世民大帝时期,地点在松洲(今四川松潘县)。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为了娶媳妇。

唐王朝的天下体系,除了依靠军事手段之外,还采取了和亲的办法,从宗室中选择女子嫁与附属国的国王,通过政治联姻建立起伦理的纽带。

说起和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有些屈辱。但实际上大唐的和亲与汉初不同,并不是乞和的手段,更多的是类似于清朝皇室通过与蒙古贵族联姻,加强同盟关系的那种政治手段。嫁的也不是皇帝的女儿或者姐妹(与之相比,汉武帝的姐姐就曾嫁到匈奴)。

对于唐朝周边的政权而言,娶唐朝的公主是一种荣耀,并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有“唐公主”嫁过来,就表示得到了天朝上国的认可,反之则说明级别不够。

比如突厥毗伽可汗在开元十二年的求婚,就没成功,一度沦为邻邦的笑柄,让他感到非常失落。

得知大家都以“尚公主”为荣后,为了得到这个身份认证,时任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遣使入长安,请求联姻。

李世民的回答很干脆——拒绝。

李世民之所以会否决吐蕃的求婚,是因为他当时实在是瞧不上这个西南边的邻居。而他对吐蕃的印象不佳,是因为一个人的报告。

这个人,就是冯德遐。

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次遣使入长安朝见。礼尚往来,唐太宗派遣冯德遐随使回访吐蕃。

冯德遐明显是带着任务去的,而他也是一个非常尽职的人。访土归来后,冯德遐给了李世民一份报告,内容非常详尽,包含了吐蕃国家体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冯德遐对松赞干布本人的评价颇高,称赞他智勇双全,是青藏高原当之无愧的霸主。但当时的吐蕃,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它的赞普(吐蕃王的称谓)了。

它一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二没有规范的官僚体制和司法条文(“虽有官,不常厥职,临时统领。……,但随喜怒而无常科。”),完全是一副未开化的样子。

看了这样一份报告后,唐太宗不待见吐蕃是不难理解的。

想娶公主?门都没有!

吐蕃使臣没有完成任务,为了能够向松赞干布交差,就把锅扣在了吐谷浑头上。

他告诉松赞干布说,本来唐皇对吐蕃很重视,对我们很好,但吐谷浑从中搅合,导致唐皇的态度急转直下,不答应求亲了。

松赞干布一听,勃然大怒: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你这吐谷浑也太缺德了吧?

于是,贞观十一年(637年)秋,松赞干布便以吐谷浑坏了好事为由,发兵攻打吐谷浑。

吐蕃用兵的时间窗口极佳,恰逢此前一年,唐朝名将李靖、侯君集等人刚刚把吐谷浑打残了。实力未曾恢复的吐谷浑根本不是吐蕃军队的对手,稍稍抵抗便便败下阵来,吐谷浑王也逃入唐境寻求庇护。

打跑了吐谷浑王,松赞干布还顺手将青海湖东部的党项、白兰羌部也收拾了一番。

对此,唐朝的反应,是没有反应。

这就有点太不拿人当回事了,所以接下来,吐蕃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大唐。

贞观十二年(638年)七月,为得到唐朝的“尊重”,松赞干布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松州,同时遣使入长安求娶公主。一路上,松赞干布放出风来,声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松州之战正式爆发。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1)

松赞干布兵临城下,松州都督韩威跟李世民一样,没有把这一群从高原上下来的生番放在眼里。他觉得,要是不教训教训这些化外之民,以后谁都敢来捋虎须了。

所以他立即率军出城,准备迎头痛击吐蕃军队。

韩威的想法没有错,毕竟川西一带的羌人对大唐算不上服服帖帖,完全有可能有样学样。但是他虽然勇气可嘉,却实在是太瞧不起人了,松洲守军也就一万上下,松赞干布的大军号称20万,除去水分,十万是有的。

以一万守军正面硬扛十万大军,结果可想而知。毕竟,作为高原霸主,吐蕃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关于这一战,史书中就一句话:“都督韩威轻出觇贼,反为所败”。还好,韩威被蕃军击败后见机很快,马上转为守势,凭借坚城固守。

攻城战和野战不同,是一个综合性很高的项目,需要一点底蕴,所以游牧民族一般都不擅长攻城,吐蕃也不例外,“攻城十余日不得寸进”。

八月二十七日,太宗以侯君集为总管,携执思司力、牛进达分三路救援。

临行前,侯君集告诉牛进达,吐蕃久攻不下,三军必定懈怠,如果我军抵达后立即发动袭击,必能奏效。

九月初六,牛进达率前锋抵达松洲。

当天夜晚,唐军夜袭吐蕃营帐,对手果然准备不足,唐军逢人便砍,很快就斩杀了千余人。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2)

松赞干布也确实相当了得,虽败不乱,领军徐徐退去,在离城数里的地方重新扎下营寨。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有意思了,我甚至一度怀疑它的真实性。

一个大臣苦劝松赞干布退军,赞普不许,退而自杀。

第二个大臣再劝,赞普仍然不许,也自杀了。

第三个大臣......

......

松赞干布虽然是个狠人,但也架不住这种不要命的搞法。在一连自杀了8位大臣之后,终于决定退兵了。

松州之战就此结束。这是两国百年战争的开篇之作,虽然浅尝即止,却让彼此都了解到了对方的实力。此后两国之间维持了30多年的和平。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3)

公元670年,吐蕃正式向大唐帝国发起直接挑战,攻陷了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使安西四镇陷入无法运作的状态。

唐高宗李治认为,吐谷浑是控制西域的关键,要阻止吐蕃对唐朝西域领土的不断蚕食,就必须复夺吐谷浑。因此,他决定集结精锐,向吐谷浑进军。

为了打好这一仗,唐高宗紧急抽调当时的大唐第一名将薛仁贵作为行军总管,以郭待封为副,统帅5万精锐的河西军向吐谷浑发起进攻。

一代名将薛仁贵,一生为大唐帝国东征西讨,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一系列的传奇,是一位百战百胜的不败战神。

唐高宗一出手就甩出王炸,可以看出他对此役特别重视,对吐蕃这个对手也非常重视。

为了确保胜利,李治还下令西域一带的唐军展开军事行动,牵制吐蕃。

薛仁贵的正式头衔,叫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逻娑即拉萨,由此可见,唐高宗此次用兵的终极目标是进攻拉萨,彻底解决吐蕃。

唐军一出动,吐蕃马上发起了总动员,紧急征调本部和附属国军队约40万,保卫吐谷浑。担任联军总指挥的,是日后的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

这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军事水平非常高,薛仁贵将很快认识到这一点。

大军抵达大非川之后,薛仁贵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布置作战任务。他认为,敌军虽然势大,但是比较分散,我军可以各个击破,打它几个胜仗,再占据城池以逸待劳,等待敌军来攻。

吐蕃军并不擅长打攻坚战,久攻不下必然懈怠,到那时我方再发动奇袭,吐蕃主力可破。

这个计划看上去非常完美,可惜,只是看上去。

要保证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唐军的行动必须迅速。所以薛仁贵决定分兵,由自己带领主力轻装突进,郭待封带着辎重留在大非岭上,构筑工事,据险而守,等待前军的消息。

为了确保粮草辎重的安全,薛仁贵给郭待封留下了2万人马,自己带着3万精兵迂回到乌海之后。

大军行进到河口,遭遇吐蕃先锋军,猝不及防的对手在精锐唐军的冲击下溃不成军,唐军取得了大胜;而后迅速折返,剑指此次行动的真正目标——乌海城。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4)

乌海的守军同样没有料到唐军会冲天而降,很快就被打败,让唐军顺利地取得了一个重要的据点。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按薛仁贵的计划顺利进行,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一个致命的破绽已经显现了。

收到河口和乌海的战报,让论钦陵大吃一惊,急忙加速行军,准备夺回乌海城。

但是他隐隐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

所以,论钦陵一边率领大军前行,一边苦苦思索。

没过多久,他就想到是哪里不对劲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时间、或者说速度。

唐军的行动实在是太快了,快得有些不可思议,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轻装前进,没有带上辎重。现在他们的主力在乌海,那么辎重一定还在后方某个地方。

于是论钦陵立即下令急速前进,绕过乌海,寻找唐军的辎重部队。

到这一步,争议就出现了。

按照《新唐书·薛仁贵传》的说法,薛仁贵的副手郭待封此前镇守鄯城,与薛仁贵是同一个级别的将领,这回作为薛的部下出征,心里很不痛快,所以对他的军令阳奉阴违,在与薛仁贵分开不久后,就自行离开大非川,向前行军,寻找立功的机会。

我以为,这个说法不靠谱,有为薛仁贵开脱之嫌。

因为,此时薛仁贵已经占据乌海,大军需要补给,继续将辎重留在大非川说不过去。所以,郭待封离开大非川应该是薛仁贵计划的一部分——在他打下乌海后,郭就率领辎重部队出发,准备与他会合。

郭待封率领2万人马和大量辎重,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想不被对手发现,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还没有抵达乌海,就与四处搜寻的论钦陵遭遇了。

在论钦陵的20万大军的围攻下,郭待封大败,粮草辎重损失殆尽。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5)

收到消息的薛仁贵立即撤军,结果与论钦陵相遇于大非川,此时论钦陵的各路人马集齐,人数达到了40万。

更糟糕的是,唐军还没有与论钦陵交手,另一个敌人就找上了他们。

这个敌人,就是高原反应。

大非川、乌海一带的海拔4000多米,唐军主力多数缺少高原作战的经验,不少人发生了高原反应,战斗力大为下降。

经过一场激战,唐军大败,不过吐蕃军也损失惨重。薛仁贵聚拢残兵杀上大非岭,据险而守。

不过,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薛仁贵其实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谈和。

好在,他还真的谈成了,得以率军撤回大唐。

关于薛仁贵的这个谈和,唐史中语焉不详,所以就有了薛仁贵被俘说。

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以薛仁贵和亲随的单兵作战能力,必要的时候突出重围应该问题不大。

另一方面,吐蕃在此战中消耗非常大,用尽了所有的筹码。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几年后,于阗王伏阇雄居然凭以一己之力,便击走吐蕃占领军,将四镇拱手奉还唐朝,可见吐蕃之胜,也是惨胜。

论钦陵此人不但是个将才,还非常有政治头脑。他深知与薛仁贵拼个鱼死网破并不明智,选择谈判,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可能性比较大。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6)

此战是唐朝自立国以来对外战争中的第一个重大失败,吐蕃经此一战一跃成为可以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大国,吐谷浑则彻底沦为吐蕃的别部。唐帝国被迫放弃安西四镇,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

但这事还没完。8年之后,唐军又在吐蕃手里遭受了一场更大的失败,地点同样在大非川,对手也还是那个对手——论钦陵。

从公元675年开始,唐帝国逐渐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从朝鲜半岛抽身。腾出手手来后,唐高宗将注意力向西转移到了那个令人头疼的对手——吐蕃身上。

经过几年的准备,公元678年,唐军对吐蕃发起了战略性进攻。

七月,唐军在龙支(青海乐都南)与吐蕃军队遭遇。唐军前锋在刘审礼、王孝杰的指挥下,立即发动攻击,连续两次击破蕃军。吃了败仗的土蕃军远遁数百里,唐军长驱直入、一路追击,来到了大非川。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7)

此时,王孝杰隐隐感到有些不安。大非川,正是当年大唐名将薛仁贵兵败名裂的地方。能够击败薛仁贵的军队,一定是强大的。

这一路唐军过于顺风顺水,会不会是敌人设下的圈套?

王孝杰的感觉是对的,此时,在他们的前方,二十万蕃军已经设下埋伏,单等唐军入围,另外还有10万军队作为机动力量,负责打援。

当唐军深入到青海腹地后,土蕃军终于亮出了獠牙,将刘审礼、王孝杰所部团团围住,四面攻击。

就在合围即将形成的时候,刘审礼及时派出了精骑,向主帅求救。幸运的是,他们成功地将消息带给了唐军的主帅李敬玄。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收到求救后,唐军主力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原因很简单,因为李敬玄同志害怕被伏击!

实际上,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这个李敬玄,其实是个标准的读书人。虽说有些书生还是比较能打的,比如多智而近妖的诸葛孔明。但李敬玄却并不是诸葛亮那种摇着扇子,就能指挥打仗的选手,压根没有将帅之才。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拍案而起,大骂李治乱弹琴,在如此重要的战役中,竟然派一个不懂打仗的人担任唐军主帅。

其实唐高宗也比较冤枉,因为让李敬玄出任唐军主帅,是一个人强力推荐的结果。

这个人,就是刘仁轨,在白江口一战让日本老实了近千年的一代名将。

得知唐庭打算再征青海,身为前线指挥官的他(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不断上奏,坚称“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

李敬玄当然知道自己的斤两,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坚决不肯领兵出征。

但是高宗李治主意已定,没理会李敬玄的推辞,冷冷地对他说道:

“如果刘仁轨需要朕去,朕就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

皇帝陛下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要是再推辞,这臣子就没法做了。李敬玄万般无奈,只能洒泪出征。

那么,刘仁轨为何要推荐李敬玄带兵出战呢?

可能你已经猜到了,刘仁轨先生推荐李敬玄做主帅,并不是因为慧眼识英雄。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挖个坑把李敬玄给埋了。

因为,他跟李敬玄,是有过节的。

当时李敬玄是中书令(也即宰相),多次驳回了刘仁轨奏请之事。刘仁轨是光棍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为此恨死这个李敬玄了。

刘仁轨这个人,虽然为大唐立下过不世之功,却不是个什么正人君子,属于睚眦必报的那一类人。

此次皇帝选将,刘仁轨想了想,觉得报仇的机会来了,果断地给李敬玄挖了个坑。

赶鸭子上架的李敬玄,没有任何作战经验,得知前锋被蕃军包围后,被论钦陵的疑兵迷惑,怯懦畏战,逡巡不前。

公平地说,作为一个第一次上战场的指挥官,被论钦陵这样的对手吓住,还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论钦陵,此时已经走在了成为吐蕃史上第一名将的道路上了。

公元670年,他率军翻越白雪皑皑的昆仑山,出其不意的大破西域唐军,一战成名;同年又在大非川战胜了当时的大唐第一名将薛仁贵,确实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8)

等不来援军,刘审礼、王孝杰只好组织人马猛打猛冲,意欲杀出重围。

吐蕃军的打法,是比较特别的,每次打仗都下马列阵,分成数队;前队全部战死之后后队递进,绝不后退,是真正的前赴后继。

而吐蕃军的人和马都披锁子甲,制作非常精密,整个身体都遮蔽了,只在头部开两个孔,就算是非常锋利的刀刃也很难砍开。

比较有意思的是,吐蕃军的兵器基本都是剑,但是工艺一般,并不锋利。看起来吐蕃人优先考虑的是保护自己的士兵?

吐蕃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大唐的名将们成了吐蕃史上第一名将封神的背景板)(9)

面对这样的对手,突围是很难的,20万人前赴后继,唐军的1万先锋军哪里砍得完呢?

最终的结果是唐朝先锋军损失殆尽,主将刘审礼、副将王孝杰被俘。

收到消息后,李敬玄同志大惊失色。这就有些搞笑了,1万人的队伍被20万大军包了饺子,你一个援兵都不派,还能期待什么别的结果吗?

又惊又怕的李敬玄这回没有犹豫,果断选择了逃跑。

注意,是逃跑,不是撤退。

这位仁兄不但不懂打仗,心理素质也不是一般的差,手里的17万大军一仗未打就开始逃跑,实在是太过奇葩了。

那边论钦陵趁势追击,唐军毫无悬念的溃败了,抛弃辎重四散而逃(“辎重弃于路旁,绵延千里”),唐朝第二次对青海的远征,再次以惨败告终。

吐蕃人一向没有优待俘虏的传统,刘审礼因为受伤未得到有效治疗,没几天就死了。

但是同样做了俘虏的王孝杰却比较幸运,因为,他的长相太有技术含量了。不帅,却很像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前任吐蕃赞普,也就是现任赞普他爹。

时任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尚在年幼,见到王孝杰后,感觉与自己的亡父很像,非常伤感,对他礼貌有加,后来还将他礼送回了唐朝。(《旧唐书·王孝杰列传》“仪凤中,孝杰以副总管战大非川,为虏执,赞普见之,曰‘貌类吾父’,厚加敬礼,由是免死,寻得归。”)
  
后来王孝杰因祸得福,因为在吐蕃的待过,熟悉对手,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公元692年(长寿元年),王孝杰率领大军进入西域,转战千里,大破吐蕃,收复了安西四镇,自此跻身名将之列。

欢迎点赞、欢迎打赏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那天的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