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朱棣起兵靖难(朱棣从奔丧失败到靖难成功)
山河月明朱棣起兵靖难(朱棣从奔丧失败到靖难成功)到了宣德朝编写的《太宗(朱棣的)实录》,依旧沿用记录了这个故事。这个版本的故事还被写入了永乐朝编的《太祖实录》,“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朱元璋)不之知也”。考察史料,发现此事的原型最早出现在永乐时期受朱棣指令编纂的《奉天靖难记》。朱棣自己给自己写“敏感历史”,主观上一定会替自己扬善掩恶。在永乐版《奉天靖难记》中是这么说“燕王入临中途折返”事件的: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病危之时,派遣太监去北平召燕王返京,燕王到了淮安,被黄子澄侦知,齐泰、黄子澄遂怂恿朱允炆“矫诏”阻碍燕王入京,燕王只得返回北平。但太祖不知此事,多次询问燕王来了没有,在多次询问不得要领之后,太祖崩,朱允炆即位。朱允炆
朱棣靖难
明史新剧《山河月明》闲置两年终于开播了,主角朱棣由冯绍峰饰演,朱元璋由陈宝国老师饰演。既然主角是朱棣,那就得丑化朱棣的对手,通过前期的宣传物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为非作歹,朱棣被迫进行了靖难,但是他靖难真的是被迫的吗?剧中有一个插曲,就是朱元璋死前不让诸子来京奔丧,但朱棣非要前往南京,此事被朱允炆坚决拒绝,朱棣只能半路而反。这事在历史上的确有记载,但剧情和史载有出入。此事也成了研究朱棣靖难主动性或被动性的绝好入手点。
朱元璋
一、燕王入临中途折返的原版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棣奔丧,行到淮安,朱允炆下令朱棣返回北平,朱棣接到诏书被迫北返。这事就是“燕王入临中途折返”。这事的真假是多年来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此事就能看出朱棣靖难的主动与否。
考察史料,发现此事的原型最早出现在永乐时期受朱棣指令编纂的《奉天靖难记》。朱棣自己给自己写“敏感历史”,主观上一定会替自己扬善掩恶。
在永乐版《奉天靖难记》中是这么说“燕王入临中途折返”事件的: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病危之时,派遣太监去北平召燕王返京,燕王到了淮安,被黄子澄侦知,齐泰、黄子澄遂怂恿朱允炆“矫诏”阻碍燕王入京,燕王只得返回北平。但太祖不知此事,多次询问燕王来了没有,在多次询问不得要领之后,太祖崩,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
二、故事的继承这个版本的故事还被写入了永乐朝编的《太祖实录》,“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朱元璋)不之知也”。
到了宣德朝编写的《太宗(朱棣的)实录》,依旧沿用记录了这个故事。
通过以上三个版本对同一故事的描述来看,朱棣及其皇孙营造了一个感觉,透露出两个意思:一、朱元璋晚年已经流露出了要让四子即位,只是被奸佞阻碍,所以燕王没当上皇帝,现在燕王登基顺天应人,皇位理应归属燕王。二、朱棣在折返时,朱元璋还未没死,为什么在皇帝反复询问燕王状况后突然暴毙?皇帝近臣是不是动了什么手脚?
朱元璋死前
但是我们通过更多的史料看到的是,朱元璋晚年可是全心全意培养太孙朱允炆的,为了防止朱允炆压不住权臣,朱元璋还掀起过一次大清洗,蓝玉就是立太孙后一年被杀的。既然朱元璋全心全意为太孙,那么他会节外生枝,给权势最大的燕王幻想吗?
这个故事的原版是《奉天靖难记》,这是朱棣给自己的造反行为正名的书,书中大量运用春秋笔法,主观上就是要贬斥建文,赞扬自己,所以可信性不大。
再看《太祖实录》,《实录》经过三次大删改,删除了“建文实录”中对燕王的一切不利记录,而且过分夸大了燕王的功绩,刻意渲染燕王的正统性。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言,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曾召燕王入朝纯属永乐后人杜撰。
三、故事异变和问题的复杂原始版本太扯,但明朝后代皇帝的直系先祖是朱棣,作为朱棣子孙,他们不能给祖先抹黑,所以就得想办法把《靖难记》变成信史。到了孝宗、武宗时期,黄佐的《革除遗事》开始在原本故事上进行了改动,将其变成了朱元璋死,朱允炆不让藩王奔丧,已经到了淮安的燕王只得返还。这个说法远比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想传位给四子真实,所以陈建《皇明通纪》、谈迁《国榷》、张廷玉《明史》等,都采用了这种说法,这也是被大众广为所知的故事来源。
这些篡改版本细节上多少有些差别,包括时间、燕王行驶到的地点,但通过这些篡改,首先承认了朱元璋已死,建文帝是合法继位,其次,讨伐建文的借口就成了建文不孝、枉顾亲情,人家亲爹死了,当侄子的居然不让各位叔叔“至京师”见亲爹最后一面,实在是太过分了,这就给朱棣靖难的正当性上添上一笔。
朝廷下旨征讨燕藩
四、燕王到底奔没奔丧关于燕王奔丧折返之事有无与否,著名明史专家晁中辰先生在他的大作《明成祖传》中做过专门研究,晁先生通过官方史料和朝鲜《李朝实录》记载辨析出燕王确有北归之事。
《李朝定宗实录·元年三月》说:太祖崩,燕王率军奔丧,新皇帝允其一人入城,“燕王乃还”。很明显在李朝的记载中,燕王就不是去奔丧的,更像是去耀兵夺权的,而建文也允许燕王一个人去看太祖,但燕王可能害怕单骑入城被杀,所以跑了。邓士龙的《建文遗迹》采用了这种说法,不过后续变成了燕王随即要进攻京师,姚广孝阻止了他,朱棣才悻悻而归。
朱棣和姚广孝
《李朝实录》是藩国的记载,明朝不会去篡改人家藩国的史书,而且李朝没有黑朱棣的理由啊,所以可信度比较高。就是通过这些记载,晁先生肯定燕王的确奔丧了,但是是带着大军去的,当看到长江防线严密,又不敢单骑入城,所以才半路折返。他行驶到的地点不在淮安,而是江口。
燕王带兵
五、建文元年朝贡事关于燕王在建文朝如何受打压、受欺负,文史君不想细说,单说这些事情发生前的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登基加冕,诸藩进京朝贺拜谒,正史中不见记载,但在私家野史中,此事被越描越细,其中以《国榷》为代表,详细描述了燕王上殿时,由天子御道而入、入殿不拜、见皇不贺,被当时的御史曾凤韶(靖难之后,主动为建文殉葬)当面弹劾。
朱允炆登基
高岱《鸿猷录》写的更细,说燕王托病不能拜谒,建文念在是亲叔叔的份上就原谅了他。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也说燕王称疾不拜,朝廷对此十分恼怒,又害怕燕王兵强马壮,遂将燕王次子朱高煦扣作人质。
《大明风华》朱高煦
明代史家都认为燕王的确在朱元璋死后入过京师,而且极度无礼。但万斯同、张廷玉等人不敢采用这些私家的说法,所以断定燕王在建文一朝从未入京。
晁先生则认为燕王的确入京了,而且不容置疑!先生提出的原因:通过《姜氏秘史》中一句当月建文选派的眼线“侍燕王还北平任”;《靖难记》中建文四年,朱棣马上要打过长江、解放南京时,真情流露,说“不渡此江数年”,可以反推几个年头前朱棣渡过过长江;《明皇祖训》中规定天子正位,藩王朝贺。如此燕王亲自朝贺既可以探听虚实,又可以迷惑朝廷,彰显自己无野心,可谓一举多得。至于燕王朝贡时究竟有没有这么无礼,就很有可能是同情建文的后世之人杜撰的了。
文史君说我们通过燕王折返事件来透视燕王靖难。在肯定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带兵奔丧,被建文阻止的前提下,我们就能发现朱棣的野心。当时的建文虽然年轻,但此事带给他极大的恐惧和震动,建文由此对藩镇心生芥蒂,所以登基后开始大刀阔斧地削藩。
从法理上来看,燕王以藩王夺位于正帝,这是不忠;朱元璋早定好的接班人,朱棣不遵从,这是不孝;以叔欺侄,以大欺小,这是不睦不义。如此做法实在有悖于传统政治伦理,终会被贴上反贼的帽子,因此明朝官方史学家就得想办法尽可能给朱棣造反增加合理正当的借口,建文主动阻止奔丧的故事就这样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太宗实录》,台湾史语所,1962年。
晁中辰:《明成祖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