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记者 速度(香港记者挖坑设套)
香港记者 速度(香港记者挖坑设套)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理应随着清政府的轰然倒塌一起归于尘土。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将香港以及周围岛屿租借给英国99年。此前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谈判将近两年了,邓小平同志更是为香港问题忙得焦头烂额。可就在全国人民都凝力聚气之时,耿飚的无心之言差点让这一切都功亏一篑。十九世纪中期,“日不落帝国”将炮口对准了中国,此时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早已没有了还击的能力。
“香港老百姓怕驻军,你们中央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驻军?”
1984年5月15日,中国前国防部长被一名记者刻意刁难,已奔波忙碌许久的耿飚便随口应付了一句话,却不料正是这句模棱两可的话掀起了一场波涛。
“他有什么资格说这样的话?”
1984年5月25日人民大会堂里,听闻耿飚的话后,邓小平同志愤怒地拍着桌子表示:“以后香港的问题,我说了算!总理说了算!港澳办说了算!”
此前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谈判将近两年了,邓小平同志更是为香港问题忙得焦头烂额。
可就在全国人民都凝力聚气之时,耿飚的无心之言差点让这一切都功亏一篑。
十九世纪中期,“日不落帝国”将炮口对准了中国,此时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早已没有了还击的能力。
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将香港以及周围岛屿租借给英国99年。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理应随着清政府的轰然倒塌一起归于尘土。
于是周恩来总理起草了一份纲领,表示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应一概予以废除。
但在人们翘首以盼之际,对于香港问题党中央却有着自己的打算,毛主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表示:香港暂不收回,维持现状。
究其根本是国际局势太过紧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始终不愿意承认新中国的建立。
并且以冷战的方式,阻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和澳门就成为新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因此暂时不收复香港,主要有以下打算:
一、英国为了最大程度地攫取利益,在香港投入了大量的资本,把香港建设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大港口,香港有着大量的技术及资源,新中国可以依靠香港的资源快速发展经济。
二、暂时不收回香港,可以缓和与英国的关系。
当时英国已经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远远落后于美国,所以香港对英国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所以暂时不收回香港,也会让英国在权衡之间倾向于中国。
因此,综合考虑之下,中国暂时决定不收回香港,但香港始终是中国的一部分,暂时不收不代表永远不收回。
1974年,英国前首相希思就香港问题试探中国的态度,毛主席笑了笑,指了指一旁陪同的邓小平,暗示要把收复香港的担子交给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不负众望地接过了毛主席的担子,与英国的数次交锋之后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英国前首相希思
时机已到,中英交锋1979年,香港总督就“租界”问题访问北京,正式拉开了香港之争的序幕。
1982年9月24日,一架英国皇家专机在北京机场徐徐降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不紧不慢地走下了专机。
此一战,她抱着“必胜”的决心,昂扬的身姿每走一步都在彰显着“胜利的荣耀。”
撒切尔夫人
因为就在1982年6月,谈判的三个月前,铁娘子率领的日不落帝国军队刚刚打败了阿根廷,夺得了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
撒切尔夫人几乎已经预料了这是属于他们的胜利,早在谈判前他们就公开了“决不妥协”地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像是齿虎的爪牙,闭合之间无不彰显着对利益的渴望。
但邓小平同志只是微微一笑,云淡风轻地表示:中国不是阿根廷,不会败在英国的军舰之下,更不是清政府,不会屈服于英帝国的权威。
交锋正式开始,撒切尔夫人直切主题,状若无意地提及马岛战争,暗示大英帝国军事余威犹存。
甚至还恐吓邓小平同志,暗示香港回归一定会引起骚乱,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政府来治理,妄想借此继续谋取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可见英政府并没有认清形势,还以为新中国和那个软弱的清政府一样,只要英帝国稍一露出爪牙,就马上瑟瑟发抖的示弱。
可新中国早已脱胎换骨了,面对任何挑衅都会毫不犹豫地还击。
面对撒切尔夫人的示威,邓小平同志丝毫不惧,他表示:“中国人是穷了点,但打仗是不怕死的。”
虽然阿根廷举全国之力都没有收回马岛,但中国不是阿根廷更不是清政府,从来都不怕任何人的威胁。
面对撒切尔夫人咄咄逼人的发难,邓小平同志巧妙表示:香港收回后,会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实行适合香港发展的战略。
其实早在会议开始前,邓小平同志就猜到了撒切尔夫人此行的目的,所以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
只见邓小平同志掷地有声地表示:“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英国政府妄想割裂香港,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对中国来说,在主权问题上从来都没有商量的余地。
邓小平同志的正义之言让撒切尔夫人为之一颤,英国政府本来是想与中国周旋,设法延长英国对香港的租用时间,可没想到的是,中国的态度居然如此强硬!
以至于在会议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还是精神恍惚的状态,不但在大会堂门外摔了一跤,连念86字声明时都是声音嘶哑的状态。
这次交锋也让铁娘子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魄力,并且中国对待香港问题的强硬态度也让英国政府感到十分恐慌。
仅1983年1月至3月,短短两个月间,他们就因香港问题展开了多次谈论。
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以中国的单方面碾压获胜,中国军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上的英勇表现也让英国政府心头一跳,他们意识到中国与阿根廷终究是不同的。
于是就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改用商量的语气,并且提出只要中英双方在香港的管理问题上达成一致,那么撒切尔夫人会“考虑”就主权问题向英国议会“提出建议。”
可见英国的提议十分机巧,他们想用主权来换治理权,妄想以此延长租期。
但是邓小平同志对英国的建议十分不满,后来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时,他还再次声明:“希望撒切尔首相采取明智的态度!”
即使英国政府不同意,中国也会在合适的时机单方面宣布香港的回归。
此时邓小平同志并没有想到,中国人民花费半个世纪的努力,即将被捕风捉影的香港媒体以一句话击碎。
捕风捉影,耿飚失言1984年5月15日,耿飚副委员长参加了第六届全本国人民代表大会,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采访却让他陷入了一场严重的政治风波中。
耿飚
1984年,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的谈判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于是香港各大媒体为了抓住这次热点,到处采访,试图打探中央关于香港问题的立场和决定。
他们尽可能地打探任何有关于香港的事件,特别是香港市民和英国政府都十分关注的“回归后人民解放军是否会进驻香港”这个关键性问题。
当时耿飚同志为了准备六届人大的二次会议,准备了很长时间,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的,一不注意就在记者劈头盖脸的提问下出现了纰漏。
一个记者将话筒举到副委员长耿飚的面前,咄咄逼人地质问道:“香港老百姓怕驻军,你们中央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驻军?”
此话一出,瞬间鸦雀无声,所有镜头都对准了耿飚,不少记者也拿出了本子,等待着耿飚的回答。
不断闪烁的镜头让忙了几天的耿飚同志头昏脑涨的,于是他含糊其辞地答了一句:“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耿飚同志的无心之言,在有心媒体的炒作之下就变了样。
1984年5月16日,香港的报纸头条都印满了“香港不必驻军是中国政府的意见。”
“中国前国防部长说,中国将不派军队进驻香港”、“中国忌惮英国,不敢在香港驻军”的谣言。
英国政府听闻“中国将不在香港驻军”的消息后暗暗庆幸,香港市民听闻后则表示十分慌张,一时之间,闹得满城风雨。
邓小平同志听闻了这件事后非常生气,还专门在1984年5月25日的上午,第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的闭幕式上发表了讲话,进行辟谣。
邓小平同志义正言辞地表示:“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没有这个权力还叫什么中国领土!!”
说到激动之处,邓小平同志还接连拍了好几下桌子。
把台下记者都吓得不敢说话,连借此次事件“炒作”的媒体听闻后也赶忙撤掉了之前印发的报纸。
26日,香港各大报社均以《邓公布在港驻军》为标题,将中国政府的态度传递到香港市民手中,不少爱国人士纷纷表示听到中国政府驻军十分安心。
而英国政府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十分震惊,他们没想到邓小平同志会这么生气,连忙派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去打探消息。
伊文思
1984年5月26日,伊文思紧急约见了中方谈判团团长周南。
周南在后来回忆时说道:“伊文思那天看起来十分紧张,连说话都有些磕巴。”
伊文思以试探的口吻委婉地表示,港英当局对驻军问题十分关注,希望周南能够跟中国政府反映,让中国政府改变驻军的想法。
没想到伊文思话还没说完,就被周南打断了,他态度坚定地说道:“必须在香港驻军!”
周南
此话一出,伊文思立马闭嘴,再也不敢试探中国政府的底线了。
这之后,邓小平同志还在外交部《请示》上批道:“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驻军关乎我国的主权问题,中国政府自然有权利在香港省驻军,这关乎香港社会的稳定,是一条决不可触碰的底线问题。
1984年5月28日,耿飚知道了因自己的一句话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他十分自责,还专门做出了检查,说自己的话使党和国家蒙受严重损失,愿意接受邓小平同志的批评。
这场风波也在邓小平的表态、记者的报道、耿飚的认错下归于平静。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1984年12月19日,寒风卷积着湿气将腐烂的旧中国彻底封存,中英双方经过22轮的谈判,终于在下午的5点30分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确定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归还给中国。
末代总督彭定康也在女儿哭泣的哀乐声中驶离香港。
彭定康一家
香港回归之功臣、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香港的回归之旅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同志不知经过多少时间的积累在苦思冥想下得出的。
令人遗憾的是,为香港回顾付出许多心血的邓小平同志最终也没看到香港警察换上警徽的那一刻。
1997年2月19日,为党和人民奋斗一生的邓小平同志去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心痛的是1997年年初,邓小平同志还曾大笑着表示,一定要在六月底赶赴香港,亲眼见证中国国旗的升起。
令人感到些许宽慰的是,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前辈出席了香港回归仪式。
国旗缓缓升起的时候,她的泪水也湿润了眼眶,不停地表示:“我实现了邓小平同志的遗愿。”
今年是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纪念日,回望香港回归之旅,一路坎坷与簸荡,至今虽已回归。
但有许多问题仍需商榷,譬如香港经济结构的完善与文化结构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与努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的建设亟需各大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