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雨果影评大结局(影评雨果缅怀过去)

雨果影评大结局(影评雨果缅怀过去)

赏《雨果》,一部分人品的是情怀,一部分人爱的是3D和剧情,前者是漫步过电影史的观众,后者则大多是普通的影迷朋友。对这两部分人,《雨果》所带来的体验大不相同,前者是贯通了电影史和电影情感的大集合,塑造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情怀。

雨果影评大结局(影评雨果缅怀过去)(1)

2010年曾在上海中外无声电影展上一睹《野玫瑰》、《桃花泣血记》、《将军号》、《巴格达窃贼》和《卓别林短片集》等默片的风采,之后我便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疑问,即为何这些默片对今天的观众仍有强大的吸引力。或许究其原因,除故事本身常常带有的趣味性和奇幻色彩,以及缺失声音但动作性加强之外,观众强烈的猎奇心态无疑起了很大作用。那种对默片、对历史本能的窥奇冲动以及它们所带给观众的震惊体验着实美妙。那感觉就像我两年前首次访问一位民间电影收藏家仓库时的感受,周身被8mm\16mm\35mm\8.75mm等等胶片所裹挟,那番震惊以及凝滞的潮湿空气令我至今难忘。从这个意义上说,《雨果》本身便带有强大的令人震惊的能量。

 影片在空间的架构上可谓经典,片头一个横跨巴黎夜色的绚丽长镜头把视线引向故事的发生地﹣-1930年代的法国蒙帕纳斯车站。整个场景的设置一丝不苟,当时巴黎的人文风貌,从服饰化妆和道具三个方面看复现的完美无瑕。汹涌的人群中甚至可以辨别出当时徜徉于巴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爵士音乐家金格•莱恩哈特。观众仿佛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中的男主角一样迷惑而惊喜。而主角雨果躲藏在这丰富、庞大、信息量极为多样的公共空间内,这种布设让人不禁联想起≪钟楼怪人≫、≪雾都孤儿≫这样的文学史经典。他从车站的上方窥视这流动的芸芸众生,是上帝的视点,也是偷窥的视点。而电影本身也是如此,以偷窥的视点向观众活灵活现地展示电影中人的一切生存状态。≪雨果≫在用电影的方式解构电影。而这是乔治•梅里埃是唯一注意到大钟之后雨果存在的人,这完成了电影中的第一次交流﹣-故事之后娓娓展开。

雨果影评大结局(影评雨果缅怀过去)(2)

马丁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要缅怀经典,更是为那些追寻电影梦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小男孩不能放弃自己的机器人,梅里爱也没有从心里放弃自己继续“杂耍”电影的心,导演自己也没停止过造梦。电影自诞生开始已走过100多个年头,电影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做了无数的尝试,卓绝的奉献。未来的道路将怎么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颗寻梦的心将会一直保存下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