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最难忘的一段恋情(一生三段虐心之恋)
丁玲最难忘的一段恋情(一生三段虐心之恋)第一段故事,三人同居,追求我爱的人,忽略了爱我的人的感受。这段过程是对理想的追求,对束缚的挣脱。在梦醒的时候,丁玲爱的人——胡雪峰因为虐心选择了离开,爱丁玲人——胡也频牺牲了,这段荒唐的三人同居的虐心之恋结束。听过一首歌《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歌曲唱出了一个追爱的人在情感的漩涡里苦苦挣扎的复杂感受。我这里先用一条脉络来简单描述丁玲追爱的过程,躲开不爱的人,忽略爱我的人,追求我爱的人,爱的空窗期将近了一个人,最好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人陪伴终生。 丁玲和胡也频
翻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不由得感慨民国时期女性的时髦与惊艳。丁玲的美,正如她笔下《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的河堤上的秫子一样饱满朴实,沐浴在春风的轻拂里,渴望着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生命和桑干河里的喧腾的水流一样自由奔放……
丁玲
作为经过了五四文化洗礼的新女性,丁玲写出了《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来思索新文化运动后女性的出路在哪里,但是在丁玲的作品中,两个主人公不管梦珂还是莎菲女士,她们对爱和理想的追求最后都是以幻灭做为了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要让对爱和理想的追求的不至于幻灭又能怎么办?丁玲用自己的一生去追爱,三段虐心之恋,每一段故事都是石破天惊,得到了爱的时候,恐怕只能用爱路历程伤痕累累来形容所谓爱的伟大。
听过一首歌《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歌曲唱出了一个追爱的人在情感的漩涡里苦苦挣扎的复杂感受。我这里先用一条脉络来简单描述丁玲追爱的过程,躲开不爱的人,忽略爱我的人,追求我爱的人,爱的空窗期将近了一个人,最好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人陪伴终生。
丁玲和胡也频
第一段故事,三人同居,追求我爱的人,忽略了爱我的人的感受。这段过程是对理想的追求,对束缚的挣脱。在梦醒的时候,丁玲爱的人——胡雪峰因为虐心选择了离开,爱丁玲人——胡也频牺牲了,这段荒唐的三人同居的虐心之恋结束。
丁玲生于1904年,是在湖南临澧的一个书香世家长大。她的父母允许她多学多读书,尤其是她的母亲,经常给她讲独立女性的故事。所以,在丁玲的身上,看不到封建女子的保守与刻板,她自由、洒脱、奔放,从来都不甘愿只做一个闺中女子。丁玲18岁时,主动提出解除与表哥订好的娃娃亲,虽然说,舅家对丁玲有接济之恩情,但是在这桩娃娃亲的表兄妹的婚姻中,没有接触也就没有感情,也谈不上爱与不爱,所以丁玲果断选择了放弃了这个婚姻的安排,也就是躲开了这个不爱的人。在那个时代,对家长安排的婚姻与生活的背叛是需要勇气的,这次对娃娃亲的拒绝,可以看作是丁玲努力追求爱与理想、自主决定人生命运的开始。
丁玲然后去了上海大学读书,两年后,丁玲去了北平。在北平,她遇见了自己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胡也频。胡也频是一名编辑,与热爱文学的丁玲还是有共同语言的。那时的丁玲为弟弟过早夭折而痛苦,胡也频便给了她及时的安慰与鼓励。某日,他将装满玫瑰花的纸盒递到丁玲手中,并告白:"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年底丁玲回湖南老家过年,胡也频竟也追着去了,当丁玲看到胡也频出现在自己眼前时,她又惊又喜。丁玲后来在文章里描述了自己对胡也频的印象,"他还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比起那些光滑的玻璃珠子,不知高到什么地方去了。"她感叹道。其实,那时的丁玲不希望自己过早恋爱,可当她与胡也频一起回到北平时,周围的人便开始对他们议论纷纷,甚至不少朋友都误以为他们是情侣。见此情景,火爆脾气的丁玲便故意与胡也频"同居",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发生"夫妻关系"。
丁玲刚刚挣脱了封建桎梏逃出来,她的向往是爱和自由,这时心理上来说,应该是她去主动地去追求心目中的理想的男人,此时和胡也频的亲近更接近于一种对弟弟的爱的替代,还没有上升到男女的情爱。
遇见冯雪峰的那一年丁玲23岁,当时她要去日本留学,因为不会说日语,朋友便介绍了冯雪峰做她的日语老师。冯雪峰是杭州著名的"湖畔诗人",他身上有着浓厚的文学气质,加上他对政治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使得丁玲在第一次接触他时,就被他迷住了。"我真真的只追求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过一些狂炽的欲念……"丁玲曾这样形容自己对冯雪峰的感情。由于与冯雪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丁玲愈发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男人。几番纠结后,丁玲决定与胡也频、冯雪峰共同生活。
可没过多久,胡也频爆发了情绪,他无法接受三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并多次出走。
三个人的爱情的确太拥挤,也许是冯雪峰感觉这样的三人纠葛之恋太虐心,也许是冯雪峰不忍破坏丁玲与胡也频的感情,最终他离开了杭州,而丁玲与胡也频则一起回了上海。回到上海的胡也频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开始关心国事,谈论政治。尤其当他发表言论时,双眸中透出的坚定与自信,让丁玲很是欣喜。这个时候的胡也频已经从丁玲作品《梦珂》中的苇弟的形象成长为了一个革命者,从而契合了丁玲心目中的对于配偶的理想。
丁玲终于爱上了胡也频,二人很快结婚,还生下了女儿蒋祖林。可好景不长,结婚不过短短几年,年仅29岁的胡也频便惨遭国民党龙华司令部枪毙。胡也频的离开,意味着他与丁玲之间童话般的爱情彻底结束了。
丁玲和冯达
第二段,和叛徒在狱中同居生子。这段感情是对现实的妥协,既是对以前刻骨铭心的过往的忘却,在爱的空窗期,用一段将就的感情来忘记另一段爱,用爱来抚平过往的创伤。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丁玲沉浸在失去胡也频的痛苦之中。就在她以为自己会在孤苦与寂寥中渡过一辈子时,一个叫冯达的男人走入了她的生命里。当时有位美国记者想采访丁玲,冯达是美国记者的翻译,就这样冯达与丁玲认识了。
冯达认识丁玲之前没有谈过恋爱,一直单身。也许是丁玲身上的文艺气质吸引了他,让他开始主动帮助这个失去丈夫的女人。那个时候的丁玲是不愿意被别人打扰的,她心中的伤疤还没有愈合,她希望一个人安静地生活。于是冯达用一种平稳的生活态度来照顾丁玲,他默默地为她做着一切,却又让她能够有足够的私人空间。丁玲写文章的时候,冯达便会走开;丁玲要是肚子饿了,冯达就给她做饭。日子一长,丁玲便习惯了冯达对她的照顾。
"他没有热,也没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吓唬我,不惊动我......慢慢生活下来,我能容忍有这样一个人。"丁玲这样形容自己对冯达的感情。
有时候和一个人在一起,不是因为你有多爱对方,而是因为对方让你觉得自己不再是这个世界最孤独的人。冯达主动式的付出,让丁玲原本黯淡的世界里出现了光,而那束光正好温暖了丁玲。与冯达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丁玲便嫁给了他。
民国是个混乱不堪的年代,1933年,冯达在这种黑暗又复杂的背景下被特务盯上,最终被抓入狱,没过多久丁玲也被捕了。当时知道丁玲具体行踪的人只有冯达,在丁玲被捕一事里,冯达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谁都无从而知。丁玲本人坚定地认为就是冯达背叛了自己,所以她十分痛恨冯达。后来他们夫妻二人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里丁玲看着眼前的冯达,恨得咬牙切齿,她甚至请求冯达帮助自己自杀。对于丁玲来说,一直同床共枕的男人居然是叛徒,实在是锥心之痛。她无法原谅冯达,更无法原谅自己。
有一天丁玲将头颈伸进绳套,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冯达毕竟是丁玲的丈夫,他见丁玲如此折磨自己,终于良心发现,将丁玲救下。他流着泪发誓,说自己没有背叛丁玲,丁玲的心软了下来,便信了他。一段时间后丁玲怀孕了,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她用和平的态度与冯达相处。1934年9月,丁玲在狱中生下了女儿蒋祖慧。两年后丁玲被成功营救,出狱后的她果断与冯达分手,只身前往延安。
第三段,爱上一个比自己小13岁的男人,这是成熟女性对爱的主动把握,人的一生要和合适的人在一起。
丁玲和陈明
丁玲来到延安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与接待,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真性情的湘妹子,这让丁玲本人感到无比幸福。延安的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有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志们在一起讨论国事,偶尔还会有文艺演出。当时为了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延安的一群文艺青年们举行了一场大型晚会。
在晚会中,表演话剧的年轻小伙陈明引起了丁玲的注意,因为他所表现出的积极与乐观,与胡也频有几分相似。而陈明早就对丁玲有所耳闻,他一直对这个独立、勇敢的女人有几分钦佩。所以当他见到丁玲本人时,难掩心中的激动与喜悦,二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虽然陈明比丁玲小了13岁,但是他的思想很成熟。在与丁玲接触的过程中,陈明一直鼓励她创作。后来丁玲和陈明被派到了马列学院学习,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自然而然便走得更近了。
由于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封建保守的,所以他们到处说"丁玲爱上了小丈夫。"对此,丁玲不屑地说道:"为什么男人年纪大、女人年纪小就行,反过来就不行?我们就是要反这个封建。"
丁玲与陈明正式确立恋人关系后,甚至还手牵手走在延安街头压马路,引来很多人的很嘲笑和非议,丁玲虽然毫不在意,陈明却难免心慌。对于这份感情,年轻的陈明是矛盾的。二人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年龄阅历,都相差悬殊。陈明想和丁玲相依相伴,照顾丁玲一生,却又无法置世俗的眼光和非议于不顾。同时,陈明也担心二人一旦确立关系,会对丁玲产生不好的影响。陈明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虽有满腔温柔爱意,却与丁玲若即若离,保持着距离。丁玲早已历经风雨,看惯世事人心,在这场感情里,丁玲笃定而自信,对陈明的想法和顾忌,了然于胸。丁玲并未为此感到忧虑,总觉得来日方长,自有时间慢慢改变一切。
陈明受不了这种虐心的感觉就逃避去了烽火剧社。在烽火剧社,年轻且有才干的陈明,很快吸引了另一名团员席萍的注意。没过多久,陈明与席萍走到了一起。结婚后席萍快就怀上了孩子。陈明离开,丁玲内心失落不已。虽然一年未见,丁玲的心却时时为陈明牵绊着。时隔不久,丁玲便辗转得知了陈明结婚的消息。一时之间,丁玲心如死灰,如坠万丈冰窟。与友人小聚时,丁玲向友人倾诉烦恼。陈明原以为自己和丁玲之间早已结束,二人心中纵有深情,今生也只能如此。因此,丁玲的朋友的出现,是陈明始料未及的。
陈明向丁玲的朋友坦承了自己的顾虑。陈明觉得丁玲阅历丰富,又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且比自己年长,两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他觉得丁玲应配上更成熟优秀的男子。对于这段感情,陈明感到十分惋惜。尤其是在结婚后,陈明发现自己仍旧情难忘。一面是新的婚姻家庭,一面是蚀骨相思。最终,陈明的痛苦思考和抉择,决定和怀孕的席萍离婚回到了丁玲身边。
有句话说"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如果说胡也频惊艳了丁玲的前半生,那么陈明就温柔了丁玲的后半生。婚后的丁玲与陈明共同经历了很多风雨,接二连三的变故让丁玲渐渐失去了活着的勇气。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提不起一点精神。好在陈明天性乐观,他耐心地陪伴在丁玲身边,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任她将所有情绪都发泄在自己身上。
陈明的不离不弃,让丁玲开始振作:"如果没有他,我是不可能活到今天的;如果没有他,我即使能活到今天,也是不可能继续写出作品来的。"
青年丁玲
老年丁玲
丁玲与陈明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在她弥留之际深情告白陈明:"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我只担心你,你太苦了。"
1986年3月4日,82岁的丁玲永远的离开了。后来,在她的告别仪式上,陈明表达了对她的感情:"你慢慢地走,从容地走……"
"爱你华年锦时,更爱你风烛残年。"便是陈明对丁玲的爱,他给了她平和且宁静的晚年生活,这份令人舒适的爱情,实属珍贵。
图片来自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