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说乾隆皇帝是个王八蛋(易中天曾评价乾隆是)
易中天说乾隆皇帝是个王八蛋(易中天曾评价乾隆是)在易中天的观点中,从明清开始,中国就由盛转衰,由于是在清朝,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错过了最后一个向世界发展的机会。有人说乾隆在位时期,中国的经济面貌堪比汉唐,也有人说,乾隆皇帝只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清朝由盛转衰,就是他造成的。但由此事,也引发了网友对乾隆皇帝的讨论。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活的最久的皇帝,他活了89岁,在位60年,之后皇帝当腻了,便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则当了四年的太上皇。从易中天对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的一生,是具有争议的。
易中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他在《百家讲坛》中精彩的讲述,让人们对他印象颇深。
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话,通常都会引发热议。
在一次研究会中,易中天发表自己的演讲,他在现场总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史,说到清朝时,他评价:“乾隆皇帝是个王八蛋,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人歌颂他”。
此言一出,在学术界引发热议,甚至还有人声称自己是爱新觉罗的后代,要向法院申诉易中天污蔑自己的祖先。
但由此事,也引发了网友对乾隆皇帝的讨论。
历史枯荣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活的最久的皇帝,他活了89岁,在位60年,之后皇帝当腻了,便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则当了四年的太上皇。
从易中天对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的一生,是具有争议的。
有人说乾隆在位时期,中国的经济面貌堪比汉唐,也有人说,乾隆皇帝只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清朝由盛转衰,就是他造成的。
在易中天的观点中,从明清开始,中国就由盛转衰,由于是在清朝,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错过了最后一个向世界发展的机会。
乾隆皇帝是骄傲的,或许他认为,清朝的鼎盛时期,是由自己励精图治多年才形成的。但他的的确确,为大清朝酝酿了一个非常大的危机。
1792年,英国正式向中国发起首次访问,通过这个机会,大清朝原本是有机会更好地去了解西方,并且让中国也加入海洋贸易行业,由此走向繁盛。
英国使团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促成中国政府的外贸体制改革,好让中国可以多开放一些口岸,还促进两国的贸易。
当然,英国此行的目的也没有这么单纯,他们甚至还妄图让中国讨要地皮。
英国为了促成合作,自然不会空手而来,他们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火枪、大炮,还有舰队的模型。
除了这些,英国还带来了天体运行仪、天文望远镜、地球仪等东西,英国此举也有炫耀的意思,想要大清帝国知道西方也有“日不落帝国”,他们还在地球仪上,专门画出了英国殖民地的地区。
然而,乾隆对于他们献上来的这些东西,根本不放在眼里,甚至弃如敝履,乾隆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入乡随俗,他们既然来了大清,就那得遵从大清的规矩。
在大清朝,见了皇帝可是要下跪的,三拜九叩在古代可是常见的礼节,乾隆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他们如果想见到皇帝,就得跪着。
英国人对于这一点,非常的不爽,他们最高的礼节,也只不过是单膝跪地,经过长时间的谈判,英国使臣虽然选择低头,但他们只能单膝跪地。
之后在乾隆的诞辰时,英国使臣混在人群中单膝跪地,乾隆皇帝看到之后很不高兴,对于英国人也没有好脸色。
对于英国人提出的平等交往,互设大使馆,还有改革贸易体制等要求,乾隆全部驳回,他认为英国无非就是蛮夷之地来的番邦之国。
乾隆皇帝还命人吩咐下去,凡是英国人所到之处,都要全副武装,列队欢迎。
说是欢迎,实则是想向英国,展示大清朝的国力和军力。
但乾隆皇帝失算了,英国人看到大清朝的武装,非但没有开眼,甚至还暗中嘲讽,因为大清朝的武器装备对于英国人来说,太落后了。
最后英国使臣向乾隆皇帝转达此行的目的,乾隆皇帝却说“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
这次的合作自然没有促成,英国使臣回去之后,将大清国傲慢无礼的态度,转达给政府。
倘若乾隆皇帝意识到自己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两国达成友好关系,大清朝至少可以通过航海时代,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军事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然而,乾隆不具慧眼,他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历史,也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正铺天盖的将大清朝带向灭亡。
没过多久,英国疯狂的向外扩张,马上就把矛头指向了中国,曾来过中国的一个使臣,向英国事无巨细的转述了清朝的漏洞,于是,一场针对中国的阴谋由此拉开序幕。
英国人在贸易市场发现,中国地大物博,正如乾隆皇帝所说的那样。
中国的商品到了英国,立马被抢购一空,但英国的东西,在中国却卖不出去。
最后他们决定,向中国贩卖鸦片,这种能让人上瘾的东西,成了清朝的绝命毒药。
早在乾隆年间,清朝就出现了走私鸦片的现象。
鸦片出现之后,中国贸易一落千丈,白银都流入到了国外,清朝的经济越来越衰败。
当年英国人,为了打开贸易之路多次谈判遭到拒绝,最后却靠着鸦片,不仅赚走了中国的银子,还让大清朝的国运从此走向末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害死了千千万万无辜的百姓。
乾隆皇帝埋下的雷,最后都由他的孙子来承担了,英国曾经向中国提出的请求,最后靠武力和鸦片全部得到。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归根结底都和乾隆有着很大的关系,英国使臣的到来,是大清朝错失良机的巨大转折点。
清朝早殇历史是奇妙的,这不是乾隆第一次错失良机。
身为一国之君,要高瞻远瞩,但深处历史洪流中,圣人也难免保证不会犯错,何况不是圣人的乾隆。
乾隆皇帝时期,曾出现过文字狱,还有声势浩大的焚书行为。
乾隆皇帝是个很霸道的皇帝,他不允许民间有任何谈论朝廷的声音出现,无论是好的建议还是不好的怒骂。
但民间百姓的想法,哪里是禁止说和想就能一劳永逸的,老百姓向朝廷提建议,希望朝廷能够轻徭薄赋,替百姓着想。
但乾隆得知之后,认为这个人冒犯天颜,于是便判他凌迟处死,不仅他,还有他的儿子也被砍头,弟弟也被判斩监候,家中的女眷全部发配为奴。
这就是著名的“吴英案”,而这样的例子,在乾隆年间,比比皆是。有人说,这不就是黑暗统治吗?但这就是乾隆想要达到的效果。
言论自由这种事,在历朝历代都是受限制的,但在乾隆年间,显得尤其苛刻。
“吴英案”发生之后,起到了有效的“杀鸡儆猴”的作用,民间再也没人敢私下谈论天家,也没人再敢提任何的建议。
乾隆当政期间,不仅不允许说话,还大搞文字狱,随着统治手段的不断黑化,乾隆正试图将全国百姓“奴才化”。
他从来只愿意做“满洲”的皇帝,而不是天下汉人的主君!乾隆年间发生的“刘三元案”就是最好的证明。
疯癫的刘三元自称自己是汉朝后裔,需要天下官员扶持,乾隆一听,这还得了,有人觊觎朕的皇位,拉出来斩了。
于是,刘三元被杀。
之后乾隆内心很不安,他担心刘三元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于是在民间大查特查,什么“丁文斌案”、“刘震宇案”、“朱思藻案”等等层出不穷。
乾隆不管这些人是否真的有错,只要在乾隆眼中有错,就是只有死路一条。
在这将近150多起文字狱案中,有多少人被搞得家破人亡,九族均遭株连。
这些人中,很多都是普通的老百姓,童生、监生、厨子、算命先生、裁缝、农民,工人,甚至还有和尚。但无论是谁,只要触了逆鳞,就再无生机可言。
杀了一批人,乾隆的心情总算是好一点了,但乾隆细想之下,认为这些人都是因为学问太高而导致的,于是便开始限制民间百姓的发展。
乾隆觉得,民间百姓最好能够愚昧无知,受他们这些上位者的摆布。
乾隆最受诟病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焚书。
1772年,乾隆名纪晓岚等人编辑《四库全书》,原本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却被乾隆搞成了“大型焚书会”。
乾隆名人从全国各地运来珍贵的文献,之后又觉得这些书籍不利于清朝,于是便将前人的心血付之一炬。
在编纂过程中,只要在过往书籍中,发现关于明朝的记载,一律烧毁,诋毁清朝的,也要烧毁。最后这场“焚书会”持续了20年,共烧毁了71万卷书。
这大概就是典型的“帝王心性”,皇权系于一人之手,百姓从来都是蝼蚁,但蚍蜉尚可撼树,江山社稷是民心,失去了民心,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大清朝之所以衰败,内部的腐朽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一个盛大的王朝,往往都是因为地基不稳而导致的坍塌,而在这底部,是数不清的蛀虫。
乾隆的一生是非常幸运的,他是康熙内定的孙子辈继承人,而且还和康熙皇帝并称为“康乾盛世”。
他这一生顺遂,也给他造成了一种假象,于是他觉得他可以高枕无忧了。
萧然收场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有人评价乾隆是个冰冷的政治机器,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晚年的乾隆,更是带头搞腐败。
乾隆皇帝生平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下江南,他一生六下江南,共花费1亿两白银,每次都给江南百姓,带来了十分重的经济负担。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的祖父曹寅,就曾负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接待事宜,但这并不是一个美差,因为每一次乾隆皇帝的花销,都是一个巨大的窟窿。
最后曹寅被抄家时,家里被掘地三尺,也只搜出来不到五两银子,可见这笔亏空是多么大。
尤其是到了后期,乾隆皇帝出现了一个怪毛病,他喜欢收受贡品,不管是谁,主要给他献上贡品,他就高兴地不得了。
于是满朝文武大臣,再去兢兢业业的做百姓的父母官,而是掏空心思的去讨好乾隆皇帝。
有一次,乾隆皇帝去山东孔子之乡巡查,前来供奉的官员非常多,最后乾隆皇帝载着几十车的珍宝古玩,得意洋洋的回了紫禁城。
据史书记载,这些贡品中,金锭、锦缎、贡缎、貂皮、乌云豹皮、银鼠皮、象牙、鼻烟壶等等,凡是我们没听过,没见过的都在其列,全是珍贵异常的奢侈品。
而这些东西,是一个清官能拿的出来的吗?显然不是,这其中有多少的民脂民膏,我们不清楚,但在乾隆眼中,只能看到这些大臣对自己的忠心,而看不到这贡品背后的家破人亡。
我们都知道,在乾隆晚年,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和珅。
和珅就是大清朝的蛀虫,他是将大清朝推向衰败最有力的那双手,和珅此人能言善辩,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他。
和珅原本只是个侍卫,乾隆却在短时间内将他连升六级,从从五品,一下升到了正三品。几个月之后,乾隆任命和珅为户部右侍郎,官拜二品大臣。
这都不算什么,三个月后,乾隆又将他提拔称军机大臣,兼内务府总理大臣。
和珅非常有才,诗词歌赋,信手捏来,乾隆交代他的事情,他都完成的很出色。
后来乾隆觉得钱不够花,便让和珅去帮他理财,最后在朝中,形成了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大臣们拼命地向乾隆进贡。
为了完成目标,大臣们贪腐成性,在民间搜刮民脂民膏,最后导致民怨沸腾,导致了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是清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明确的转折点,乾隆成为太上皇之后,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镇压白莲教。
乾隆皇帝对于白莲教的出现,自然是不能理解,他只能通过不断咒骂白莲教,来疏解自己心中的怒气。
然而嘉庆帝知道,白莲教起义的真正原因,还是因为官吏在民间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们活不下去才揭竿而起。
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清政府举全国之力,在16各省抽调来大批的兵力,镇压9年之久,最后耗资2亿两白银,才平息了这场起义。
2亿两白银,是清政府当时4年的财政收入,这一切都是因为上位者的贪婪。
虽然白莲教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大清朝也从此倒下,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斗。
当时的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乾隆限制了民间的自由发展,百姓变得愚昧无知了,只能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了。
经历史学家研究,乾隆烧毁的典籍,几乎是亲手毁掉了大半个华夏文明,他任用贪官,鱼肉百姓,难怪易中天气的要骂他是“王八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