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退役老兵和战友最后一次见面(河南七旬老兵们聚首聊城)

退役老兵和战友最后一次见面(河南七旬老兵们聚首聊城)寻找郭钦茂回忆,当年部队成立直属修理排,面对只有两间空房子、工具设备缺乏的现状,窦汝堂硬是带着大家开出一片空地,靠着双手建起修理排,一件件设备的展开,实现了修理排的从无到有,窦汝堂每天投身其中,每个工种仔细检查,亲自上手指导。在士兵眼中,工作中的窦汝堂是领导、在生活中更像是一个亲人,平易近人,与大家打成一片,没有隔阂。“那天我正在树上,爷爷奶奶母亲都在家。”现年71岁的郝水光回想起当初入伍前,窦汝堂家访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老营长平易近人,做事细致是当初的第一印象,窦汝堂曾三次到访郝水光家中,详细了解家庭情况,而这种细致的印象一直持续到自己与窦汝堂的分别。现年87岁的窦汝堂1956年参军,先后辗转朝鲜、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作为一名汽车兵,常年奔波在雪域高原是家常便饭,而正是多年来这种艰苦环境下的共同值守,也让窦汝堂与郭钦茂、郝水光彼此间关系更为亲密。郝水光回忆,高原地域广、海拔高,气温低,

从中原腹地到雪域高原,当年入伍时的青葱少年转眼已年逾古稀,时隔43年,河南洛阳孟津县郭钦茂、郝水光等人终于完成夙愿,寻找到当年军旅生活的领路人—副营长窦汝堂。16号,老兵们一行驱车来到聊城,在家中见到阔别已久的窦汝堂,为老营长敬上一个跨越43年的军礼,在一声嘹亮的“营长好”中,一群人重温当年战友情,尽管窦汝堂已经87岁,但对于当年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动情处,这群老兵泪光闪闪,忆往事,笑起来却像个孩子。

退役老兵和战友最后一次见面(河南七旬老兵们聚首聊城)(1)

重逢

与往年不同,窦汝堂刚刚过去的87岁生日注定难忘,一群特殊客人的到来让窦汝堂连续数日难以入眠,在脑海中不断重温着那段难忘的旧时光。

接到客人即将到来的信息,窦汝堂匆匆穿上还没晾干的新衬衣,焦急地等待。中午时分,车辆缓缓停靠在窦汝堂家的过道外,这一行七人正是窦汝堂久违的客人,在狭长的过道中,一行人走的急促,进门前,为首的郭钦茂给窦汝堂敬了一个军礼。

“那天我正在树上,爷爷奶奶母亲都在家。”现年71岁的郝水光回想起当初入伍前,窦汝堂家访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老营长平易近人,做事细致是当初的第一印象,窦汝堂曾三次到访郝水光家中,详细了解家庭情况,而这种细致的印象一直持续到自己与窦汝堂的分别。

现年87岁的窦汝堂1956年参军,先后辗转朝鲜、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作为一名汽车兵,常年奔波在雪域高原是家常便饭,而正是多年来这种艰苦环境下的共同值守,也让窦汝堂与郭钦茂、郝水光彼此间关系更为亲密。郝水光回忆,高原地域广、海拔高,气温低,当年出任务往往一趟就要十天半个月,来回数千公里吃住在路上,遇上大风雪,就要在车里过夜,第二天起来一看车胎都被大雪掩埋,由于缺氧造成的头晕眼花、头重脚轻让自己倍感不适,窦汝堂就一直陪伴左右,加油打气,把重活累活自己扛下来。

当时作为营部的通信员,郭钦茂平日里与窦汝堂接触最多也最为密切,平易和蔼、坚韧细致、做事讲原则的工作作风给郭钦茂留下深刻印象,也成为自己军旅生涯中一直恪守的信条,青年时代进入部队,在绿色军营的历练奠定了自己的人生基础,窦汝堂对待工作的细致和严谨,对待士兵的平易近人让自己受益良多。

郭钦茂回忆,当年部队成立直属修理排,面对只有两间空房子、工具设备缺乏的现状,窦汝堂硬是带着大家开出一片空地,靠着双手建起修理排,一件件设备的展开,实现了修理排的从无到有,窦汝堂每天投身其中,每个工种仔细检查,亲自上手指导。在士兵眼中,工作中的窦汝堂是领导、在生活中更像是一个亲人,平易近人,与大家打成一片,没有隔阂。

退役老兵和战友最后一次见面(河南七旬老兵们聚首聊城)(2)

寻找

在郭钦茂一行人眼中,1978年窦汝堂转业时的缺席一直是他们心中的遗憾,由于当时自己在军校、其他几位同乡战友也都分到不同地方,没能给老营长当面践行,每每念及当初在部队与老营长的点点滴滴、言传身教,郭钦茂一行人心中总是不舍与难忘,寻找一只是这些年这群同年老兵们的愿望。

“当时能掌握的只有一个姓名和籍贯。”多年来,郭钦茂等人一直没有停下寻找窦汝堂的脚步,由于当年了解信息较少,再加上年代久远,通讯极为不便,这在无形中给寻找之路增添了极大困难。在郭钦茂的手机中,仍旧保留着他辗转多人打听窦汝堂信息的简短内容,姓名籍贯大致去向仅此而已。这期间,郝水光还曾专门到聊城打听窦汝堂的消息,由于当时窦汝堂已退休,仍旧一无所获。

2018年,事情出现转机,顺着窦汝堂退休前所在单位的这条线索,郭钦茂多方打听,从朋友口中打听到窦汝堂孙子的电话,由于年代间隔久远,并不确定信息的准确性,抱着尝试的态度,郭钦茂拨通了电话。“2018年12月5日是我们通的第一次电话。”郭钦茂回忆,当时与窦汝堂孙子通完电话已是晚上九点,当确定就是自己要找的老营长时,郭钦茂激动不已。考虑到怕打扰窦汝堂休息,本想着第二天一早再通电话时,当晚郭钦茂竟接到窦汝堂的来电,“还没等我说全姓名,老营长一口就喊出小郭儿。”郭钦茂激动地说道,从那以后我们便一直在筹划这次的聊城之行。

在郭钦茂一行寻找窦汝堂的这些年来,窦汝堂也一只惦念着这群当初自己手把手带进部队的新兵,那些一起在雪域高原并肩留下过足迹的日日夜夜,再次涌上心头,打完电话后的第一时间,尽管年事已高,但窦汝堂耐不住心中激动,想着专程去趟河南,与昔日的这些老兵聚一聚,但家人出去安全考虑,苦口婆心的劝说,最终作罢。而对于郭钦茂他们一行的到来,窦汝堂一直心心念念,提前几天便开始打扫庭院、收拾屋子,迎接老兵们的到来。

退役老兵和战友最后一次见面(河南七旬老兵们聚首聊城)(3)

回归

位于振兴路的一处小院是窦汝堂居住多年的家,干净整洁的院落与归置妥当的物品摆放是窦汝堂在部队保持多年的习惯。在女儿窦桂珍和子女眼中,父亲的俭朴有些执拗的可爱。

退休后的窦汝堂一直保持着当年在部队的作风,艰苦朴素、规律作息的习惯多年未变,在自己的小院里,基本上每天都保持着早六晚九的作息,“当年从部队带回来的手套、衣服都还留着。”得知这群特殊客人的到来,窦桂珍提前来帮着父亲收拾屋子,当年部队带回来的旧腰带就找出5根,都是断了再接上,还舍不得扔掉。部队的棉鞋,每一双都有补丁,鞋底断了粘上再继续穿,而这些都被窦汝堂视做珍宝,锁在橱子里,从不示人,钥匙也只有自己保管。

已经合拢不上的漆面衣橱、板床也是窦汝堂的至宝,这些所谓的“家当”当年跟着窦汝堂一块从部队回到地方,一用还是这么多年。在子女眼中,父亲行事低调且严谨,守着军功章,但少跟人提及当年在部队的故事,家中目光所及之处,也只有一张翻洗放大的军装照片跟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本子中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琐事,今天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等等,就连当初那通复联电话的日期也被老人清楚地记在本子上,从那之后的每一通来电和搜集到的每一个电话号码,窦汝堂都清晰的记在本上,在周边人看来,老人行为透着可爱、心生敬意。

回忆着当年的往事,分享着现在的生活,在一张张老照片中,这群老兵仿佛又回到曾经那个青葱的岁月,驾驶着卡车,迎着凛冽的寒风奔驰在高原上的热血日子,在他们看来,时隔多年再次见到当初的领路人,激动之余是一种内心的纯粹回归,在青年时代,老营长的身体力行带给他们帮助与关心,受用终生。

如今,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也已华发满头、儿孙满堂,但在窦汝堂面前仍旧笑的像个孩子,由于年事已高,窦汝堂听力有些不便,握着窦汝堂的手,老兵们重复着当年部队的点滴,窦汝堂总能在短暂思考后想起有关的故事,并大声讲给这些在座的人听,一遍又一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超唐学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