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可是明明我都快四十了,怎么感觉该立的没立起来,而且还有好多好多未解的惑呢。其实,我们可能都没有真正懂孔老夫子这句话,如果我们真的懂了,就会发现原来过好人生的答案,至圣先师孔子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了!三十而立-------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不惑-------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大有学问#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跟我感慨:马上就要40岁了,却感觉好像一事无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

就在几年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年方三十的青年,也许是最近几年时间走的太快,不经意的的几年刷的一下就过去了,也许是人到中年才能体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的责任和重担,尤其听了他的话后,我不禁也有一丝“年龄危机感”

古语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了30岁,一个人就应该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角色;而到了40岁,则更加成熟稳重,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可是明明我都快四十了,怎么感觉该立的没立起来,而且还有好多好多未解的惑呢。其实,我们可能都没有真正懂孔老夫子这句话,如果我们真的懂了,就会发现原来过好人生的答案,至圣先师孔子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2)

三十而立-------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

四十不惑-------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

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

作为中国古代的大学问家、大哲学家,孔子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他自己一生的前进轨迹,也因为他的伟大,而成了后世效仿的典型。孔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并没有消磨志气,而是从小好学,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克己复礼”、为天下人谋生的大志向,并一生为之不懈努力。他所说的“十五志于学”,并不是到了十五岁才立志学习,而是指在年轻时就要立下自己的志向。“三十而立”,也不是指物质上的富足,相比于物质,孔子认为知识和能力才是立身之本。相对于有房有车,对三十岁的人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立身的本领。而到四十,他将“不惑”作为这一阶段的宣言。

孔子晚年的时候,总结自己这辈子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史记》的记载,在鲁昭公病死之前,孔子就回到了鲁国 ,这一年,孔子42岁。 鲁昭公和三桓的内战,发生在孔子35岁的时候。接着,他也追随昭公跑到了齐国,之后几年就一直生活在那里。然后在他41岁这年,晋国的干涉行动半途而废,宣告了鲁昭公流亡事件彻底无解。 似乎孔子发现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毫无意义,彻底厌倦了齐国的流亡生活,决心回到家乡鲁国。看上去是厌倦和无奈,其实这种不惑源于更深刻的思考。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如何去理解呢?当我们熬过青春期,青春期的那种纠结、怀疑、兴奋、冲动,一切都跟理性无缘,又好像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就像是一个COSER,穿梭在各种角色中迷茫。幻境多于现实, 很容易的投入又很容易对周围的一切彻底嫌弃 , 表面上愤世嫉俗,内心却热烈、柔情 ,行动源于冲动, 经常因为过于热衷于幻想而懒于行动。

熬过了,才能进入成年世界,此刻,是幸运的,大部分的人始终在青春期纠结,对和错、你和我、细节和成败,对结果的执着,忘记了过程的存在。进入成年世界,才能不惑,不惑之后才能享受岁月静好,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

如何才能不惑呢?

一个人无法拥有过多的经历,那些历经磨难的人需要更加成熟的心智去成就,但是我们需要通达人性,因为人性变化无穷又亘古不变;

要懂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必纠结应该,无非是一方的利而已;

“知止而后有定”,控制是暂时的,习惯于控制,终究会被控制;

洞察历史,不会因喜好而评论,无非是循环中又略有不同;

信而不迷,沉于科技也是一种迷信,科学是一,是究竟、规律、原理,科技只是无数的可能和不可能,只是在好和坏上加持了一把时间之锁;

和自己和解,相信人生虽然离不开生死,却有无限的可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跳出青春的迷惘,方能不惑。不惑不是什么都看淡,或者无所谓,不惑是一种通达,是心有大愿无大事,是知止后有定,是能静、能安、能虑,是能得的一份自信。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5)

作为至圣先师,孔子一生都乐于答疑解惑。但这里的“不惑”并不是知道一切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具备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价值判断力。比如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人死后有没有知觉?”

孔子没有回答。因为他知道,如果回答有知觉,孝子就会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而要是说没有,不孝者就会丢弃遗体不安葬。由此可知,人到四十可以不洞悉所有的知识,但面对问题应多权衡思索,不能不谙世事。至于“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建议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

相信你们一定能得到比我更深的感悟!

我们从小就学习孔子,背诵《论语》的段落,似乎才真正理解了孔子的一生。

如果你也想了解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

《论语·为政》篇有孔子的一段人生为学进德的自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这里要注意一点,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这是孔子说过的一段话,译文的版本很多,我比较认可的是以下这个译法: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确定了以后的学习方向),三十而立(依照这个方向学习了十五年,到三十岁的时候,(开始)能确定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了),四十而不惑(然后用这些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实践,看看成效是怎样的,经过(十年)实践验证可行之后,才可以说,这辈子我就按照这样的原则走下去了)……

四十而不惑,并不是说到了四十岁之后就什么都不疑惑了,没有这样的人。

不惑,是指“经过过去的实践验证之后”,对自己秉持的原则不再轻易动摇,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学习方向不再感到迷茫。

不惑,是指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后,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和不擅长做什么。

今年即将迈入四十岁,对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感触很深。

我把这三句话理解为人生的两个阶段。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6)

第一个阶段(15岁-30岁):这个阶段是人生的磨刀石。

这个阶段是最宝贵的学习和积累阶段,我们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志于学),并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用15年(左右)的时间积累知识和经验,形成(找到)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则“三十而立”。

三十“能”立,则人生进入上升期,人生、事业、家庭……总体上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三十“不”立,则人生进入平台期,前进不得、后退不甘,迷茫彷徨,不知路在何方。

第二个阶段(30岁-40岁):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分水岭。

“三十而立”的人,秉持自己的原则,向着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前进,用10年时间通过实践去验证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否可行,去验证自己的所学是否有效。在“三十而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更加客观、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四十而不惑”。

30岁-40岁,如果没有形成基本的做人做事原则和明确的人生目标、方向,并为之践行验证,40岁之后很可能就会进入“迷失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中年危机。

十五不学,则三十不立;三十不立,则四十惑。(数字为虚指)

人到四十,如果仍然没有形成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道未来在哪里……那么基本可以断定,这是处于“惑”的状态。

如果不甘于现状,该如何改变?

有一句话说得好:前半生偷的懒,后半生总要还的。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找到行得通的为人处事原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和实践,把四十岁之前落下的功课,扎扎实实地补上。

人生从来很少一蹴而就,也甚少一夜暴富,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成功,都是点滴积累的结果。

曾经,有一名记者这样问科比:“你觉得你为什么会那么成功?”

科比反问那位记者:“那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

“我不知道啊,你能告诉我,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怎样的吗?”记者一边摇头,一边好奇地问着。

科比说:“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我的耳中只有篮球空心入网的声音。”

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想说:人生也是如此,创造美好人生的最好时间是从年少时开始,其次是现在。

猜您喜欢: